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文公碑》自宋代被发现,清代被重视,多少年来,考证、评论不一。本文综合各家观点并参以己见,全面、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该碑的时代背景、书风特色及其地位、影响,认为该碑堪与《瘗鹤铭》一北一南,并列为六朝碑刻双绝。其作者郑道昭理应视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家。  相似文献   

2.
香严寺地处河南淅川县西南仓房乡磨沟村西北1公里,距丹江水库西10公里。据寺内碑刻记载,唐代大历八年(773年)敕赐“长寿寺”。明碑载,唐代慧忠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而名香严寺”。所以宋代到明代前期俗称“香严长寿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又赐名“显通禅寺”。憨憨和尚碑砌于寺院东廊房前墙,长87厘米、宽54厘米。碑文楷书,26行,满行20字。(见图)录文如下:题唐弘经撰憨憨和尚牧牛翁庙碑后元僧憨憨牧牛翁乃寒拾之流亚也不知何许人氏/族亦莫考自号憨憨饮啖自若行止无常敞衣跣足/行乞襄邓间十…  相似文献   

3.
宝梵寺位于遂宁市蓬溪县西15公里的宝梵乡境内。始建于北宋,名罗汉院。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宝梵寺。属佛教禅宗派系。自宋以来,累罹战火灾乱,然大雄殿明代壁画迄今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宝梵寺古建及壁画的研究,《蓬溪文史资料》第16辑,作了专文介绍,此文不再赘述。1990年3月,在拆旧房屋的过程中,在宝梵寺的原址地基上,文管部门发现了一块宋代“宝梵院显公修造碑”。(图一)碑体已断成4块,但拼凑一起碑文仍然清楚完好。碑高180厘米,宽约100厘米,厚约15厘  相似文献   

4.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同时他还对佛教深有研究,他以佛学为媒介,结识了天泽和尚。傅山与白云寺住持天泽和尚交往密切,在天泽和尚圆寂后还撰写了《天泽润公碑》。本文论述天泽和尚与傅山的交往经历及傅山与佛学的历史渊源,并从中探索傅山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河南济源奉仙观现存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立《崇宁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一块,虽然以往的文献曾提到该碑,但却未著录碑文,所以该碑的发现对于研究奉仙观的历史,乃至整个元代全真道教史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该碑的详细考释,可以对奉仙观的始创时间,贺兰栖真、卫志隐等高道的生平事迹,以及元代奉仙观的文化与权力资源等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是我们研究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唐兀"二字首先是地理概念,而非种族或民族概念,其正确含义应该是指西夏王国统治区域,其引申之义可能应泛指生活在西夏境内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诸多民族而言;另一方面又是蒙古族对党项人的称呼。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其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相似文献   

7.
《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是与正定临济寺有关的现有碑文资料中时代最早者,也是唯一一通专门为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大宗师所立之碑。原碑早年已佚,日本佛教临济宗访华团于20世纪80年代赠送给正定有关部门的相关碑文资料对佛教临济宗及正定临济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6,(6)
唐太常卿陇西公李宽碑,记载了碑主李宽的世系、历官及生平事迹,对李宽先祖及后代事迹亦多有涉及,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本文从碑文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对碑主姓氏渊源及改移、碑主世系及生平、碑主子孙事迹、碑文撰书者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西安碑林藏有两通达摩像碑.其一为达摩东渡图,碑呈竖方形,圆首方座,高180、宽60厘米.碑面主体为线刻达摩东渡图,达摩身披袈裟,左手捻佛珠,右手荷杖挑履,袒胸赤足,踏苇渡江.碑面右上角有四句楷书题偈:“折苇江上客,西来东渡人.大意人人有,空走徒劳心.”下书“直指人心”及“己已仲冬  相似文献   

10.
芮城县北依条岭,南界黄河,东与古虞连畛,析城之西,雷首山与潼关对峙。出城郭之东北百余步,有芮城旧时八景之一的“塔寺晨钟”寿圣寺。  相似文献   

11.
<正>李壁《王荆文公詩箋注》五十卷,以徵引繁富、内容豐贍而著稱,極具文獻價值~①。然而,箋注所援引的部分材料,在徵引時有欠精審,以致存有訛誤。其中,就李壁注中的引詩作爲考察對象,卞東波、任群先生均作過相關的考訂,以辨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卞東波先生《〈王荆文公詩注)引詩正訛》文中指出了三十三則引詩有誤~②,其後,任群先生又續考了七十六則引詩之訛~③。本文遍考李壁注中的引詩~④,新發見了百餘則訛誤,兹分爲十一類,予以條辨,排比成文,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三江远出白云间,自古清源能正本,红旗西指为开发,一石千秋临绝顶,吞吐百川绕万山。如今旧貌换新颜。紫气东来不等闲。乾坤再造胜循环。《三江源》碑@汤之仲~~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宋人注宋诗中,南宋李壁所作的《王荆文公诗注》(下简称《诗注》)与施元之、施禧、顾宿合著的《注东坡先生诗》及任渊所注的《山谷诗内集注》及《后山诗注》,并为宋人注宋诗中的精品。李壁(1159—1222),字季章,号雁湖居士,丹棱(今属四川)人,为宋代著名史学家李焘第六子,于文史之学有良好的修养,《宋史·李壁传》称其"嗜学如饥  相似文献   

14.
晋祠翰香馆碑廊东壁镶嵌着一通大碑,题为《黄文节公书太白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是宋代文人黄庭坚草书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平定张穆摹勒上石,并作跋[1]. 本文试图从诗文解读和书法两方面谈谈我对此碑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庆元儒学洋山砂岸复业公据》碑是目前发现存世的仅有的一例附有八思巴字元代公据碑。本文在释录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宋末元初庆元路儒学对位于昌国州的洋山砂岸被侵占所提起的二次诉讼案及相关人物的考察,试图揭示元代赡学砂岸被占的实质,以起补史、证史之作用。同时,作为一例完整个案,为元代司法、儒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6.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隋《龙华碑》,前人多称之为《隋龙华寺碑》。原石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冯吴村南龙华寺故址,已断残,现存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在河北赵县,不确。碑为螭首竖式,形制宏丰。碑额完整,以深浮雕技法刻四龙盘绕之形,高97、宽115、厚20厘米,上题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3行12字,字径10厘米,中有界格。碑身残高145、宽106、厚18.5厘米。碑文正文27行,满行存50字;正文之后,有小字题名11行。皆为楷书。正文字迹大多完好,锋毫清晰可见。题名则大部漫漶不清,可识者  相似文献   

18.
王忠嗣曾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在与吐蕃、突厥、奚的作战中军功显赫。《王忠嗣碑》是记载其生平的珍贵资料,富含开元、天宝间西北边防及民族关系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碑录文有多种版本,均有阙漏讹误。今参考史书文献,据碑拓与各种录文比校对勘,可纠正其中歧误数十处,从而得出较为完善的录文。  相似文献   

19.
在《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中,李壁对《送春》《青青西门槐》《马上转韵》等26首诗的作者提出了疑问,但是态度暧昧,未能明确。文章从文献史料和诗歌风格两方面,对这些存疑诗进行了考辨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受禅表》碑,坐落在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与《上尊号奏》碑东西并列。镇南城墙上有“受禅台“遗址。繁城镇古称繁昌,南距临颍县城15公里,北距许昌市12.5公里,是汉魏之际曹丕为取代汉献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权而筑坛受禅的地方。《受禅表》碑就是当年(三国魏黄初元年,即220年)为纪念这一受禅大典而建的。此碑石料为青蓝包鲕状石灰岩,质地坚硬呈颗粒状,俗称“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