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升空和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不仅显现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也显现了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踏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大门,也证明了我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机构和宇航人员。但关于它的起步和历史,却鲜为人所知,曾经担任"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空军某军原副军长薛伦,为我们解开了我国早期筹备训练宇航员的秘密经过。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成人航天弟一人。2005年10月17日,"神州六号"载人飞船返航,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取得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几十载的漫漫征途,再次实现了突破性的进步。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太空美食家     
《华夏地理》2008,(1):20-20
鸡尾酒虾、意大利饺子、布丁蛋糕!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真有口福。不久,会有更多美食供他们选择。2008年底,日本宇航员若田光将带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制的25种美味佳肴,乘坐“远征”18号点火升空,并完成食品测试。他选中的食物将被列入宇航员的菜单。烹制航天食品不是件易事——食品必须耐贮存(太空中没有冰箱),营养丰富、适合在失重条件下食用(由于微粒会到处乱飘,食盐和胡椒将呈液态)。  相似文献   

4.
1965年3月18日10点整,苏联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上升"2号载人宇宙飞船顺利起飞。11点34分51秒,31岁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离开气闸舱,进入宇宙空间。这是人类在太空的第一次漫步。行前火箭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5.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了国防科委关于在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的报告之后,中国载人航天的事情又加速运转起来。本来,最初的计划是,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工作,开始对选拔出来的20名宇航员进行训练,集中时间为1971年11月。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第一次上天将乘坐两名宇航员,用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时间为1973年。当时参与做空间规划与管理工作的杨照德说:"从1967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曙光飞船作了很大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员,现  相似文献   

6.
1957年苏联人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经沉浮起落。当年,美苏两强的激烈竞赛带来了第一个探索太空的黄金时代,航天器遨游星际,宇航员涉足月球……如今,载人航天的支持者正开拓新技术,寻找新模式,希望重振冒险精神,再次突破人类探索宇宙的疆界。  相似文献   

7.
《神州》2003,(5)
1、美国航天员怀特在进行太空行走(1965年)2、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左)和后备航天员季托夫(右)准备登天。 1961年4月12日拂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以27200千米/小时的速度越过前苏联、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上空,在距离地面33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08分钟。这次飞行成功地打开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加加林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英雄。此后4月12日被定为“航空航天国际纪念日”。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航天工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宇航员作为太空的使者,跟随航天器一起飞往外层空间进行作业。尽管我国宇航员已经多次成功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宇航员在太空遭遇不测,对于他们的合法权益应该如何保护,又该如何对宇航员实施适时合理的营救措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现存的技术尚很难对其进行及时的营救,而现有法律法规中对于宇航员的营救问题又有哪些规定,存在哪些问题,并将如何发展,笔者将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1986年1月28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万众瞩目之下.带着人们的祝福与希望点火升空。然而仅仅过了几十秒钟,一声巨响,凌空出现的浓烟烈火犹如一个噩梦,把挑战者号的悲剧时刻长久地定格在了世人面前。为有牺牲多壮志.巨大的成功总是伴着巨大的风险,在中国50余年的航天历程中,也同样隐藏着无数惨烈悲壮的失败与牺牲。1962年,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从北京上了专列,每走几小时.随行人员便下来检查一番。中国发射的第一枚导弹只是一种近程导弹.顶多打几百  相似文献   

10.
张传军小记     
《神州》2006,(2)
本期专题《探密中国航空》稿件均出自张传军先生之笔。张传军 1969年生,山东人,北京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学院科技情报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中央某单位。1997年与航天结缘, 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队伍的一员。1998年3月与中国神舟飞船试验船队伍一起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了载人航天首次大系统合练工程。与广大合练人员一起体验了大漠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幸福,度过了难忘的三个月时光。译著《太空飘流记》,讲述了一个宇航员在深遂的太空与困难挑战,完成使命返回地球的惊险故事。神舟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亲自写序推荐,王希季院士称此书对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很有意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航天员系统总指辉兼总设计师宿双宁推荐中国航天员每人一册的参考读物。并被《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作家文摘》,《长江日报》,《西安日报》,《春城晚报》, 《读者》,《环球》,《文萃》,《报告文学》等近六十家媒体报道。《丁肇中的中国情结》、《心系苍穹梦圆碧宵》等多篇作品发表于《人物》,《三月风》,《传记文学》等刊物。参与了中国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地面试验工程。并有著作《神舟号揭秘》和译著《格林斯潘传》、《钓鱼高手》等作品。  相似文献   

11.
陈莉 《旅游纵览》2022,(14):96-99
本文针对湖南省航天科技类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现状,紧追当今全民航天科技热潮,分析湖南省航天科技资源特色,打造适合中小学生的航天科技类研学旅行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体验式”的航天科技类研学产品,让“航天”不再高不可攀,让学生走进航天、感受航天、实践航天,激发学生航天梦、科技梦。  相似文献   

12.
《世界》2008,(3):I0052-I0059
1961年的时候,珀斯(Perth)人民仅仅为了让美国宇航员看到他们的家乡,决定在约定的那晚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刹那间,通明的灯火直冲云霄,珀斯人迫切的心情感动了身在外层空间的宇航员约翰·格伦,他说:“这是座孤独的城市,可它却让我在太空不再孤独。”  相似文献   

13.
1964年10月2日,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1894-1971)在会见了印尼总统苏加诺后,立即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休养中的赫鲁晓夫仍然兴致勃勃,不停地过问各类国务活动.10月12日苏联的3名宇航员乘坐一艘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当宇宙飞船飞完第3圈时,赫鲁晓夫想通过无线电话与宇航员通话,祝贺他们成功.  相似文献   

14.
商豫 《文史月刊》2011,(7):21-22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在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以后,立即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休养中的赫鲁晓夫仍然兴致勃勃,不停地过问各类国务活动. 10月12日,苏联的三名宇航员乘坐一艘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当宇宙飞船飞完第三圈时,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话与宇航员通话,祝贺他们成功.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07,(9)
做了6年专业演员,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武警边防员、宇航员陆海空演了个遍。《英雄无悔》、《浮华背后》、《和平年代》、《神舟五号》,……20多个"英雄硬汉"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南文昌.一座新的航天发射中心正在酝酿之中,这是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中国第四座航天基地。中国三大航天基地.或者隐匿深山,或者孤立戈壁,大量档案不曾公开.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从酒泉到文昌,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历程?本文作者与摄影师以亲身经历及第一手材料.向读者讲述四大基地的来龙去脉.讲述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各行各业为之振奋-- 在这欢庆民族盛事之际,《飞天梦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实片的首发和赠送仪式于2003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它是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策划、由深圳市先科企业集团制作出版发行、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亲笔签名、由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部记载我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全过  相似文献   

18.
求实     
中国第一名太空人杨利伟说他在20多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没有看到我们引以为豪的长城。一语激起千层浪,从小教科书上就说中国的长城是在太空惟一可看到的人造景观,我们也为此欢欣鼓舞了好久,居然看不到?还是咱们自己的宇航员说的?这简直像百米短跑竞赛快到终点被告知忘了计时,不仅失望,更有一丝欲吐吐不出的怨恨。国人是多么渴望从自己的宇航员口中证实在太空中的确能看到长城呀,结果美梦破碎。殊不知,“能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2)
被科技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黄总的黄春平, 个子不很高,但身体壮实,走路虎虎生风,讲话爽朗大气,用“脸色红润、精力充沛、目光如炬”的词语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他混杂在年轻的科技工作人员中忘我地投入工作时,丝毫看不出他已有65多岁的年纪。黄春平曾担任国家高技术“863-4”计划首席科学家,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载人航天贡献奖、载人航天功臣奖、二次航天奖、航天长征特等奖获得者,在心爱的火箭面前,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多学科集成的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策实施代号为“921”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选择技术路径、设计技术方案、组织工程论证,到国家领导人最终拍板,载人航天工程形成决策到底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