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美国进步作家斯诺在中国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并不顾个人安危,将受日军搜捕的爱国人士藏在家中,设巧计掩护邓颖超自日军占领下的北平脱险,亲临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战地采访…… 《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斯诺》将这一切生动地重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1937年12月,美、英记者一部分留驻南京,深入前线,采访报道中国守军的保卫战与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暴行;另一部分则因日军当局拒绝一切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只得集中在日军后方的上海,从各方面采访报道日军对南京的攻势与沿途暴行。这两方面的报道共同构成了西方传媒关于南京战事的完整新闻内容。美、英记者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报道与评析...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到一年,日寇已基本上占领了华北铁路及沿线的重要城镇。敌人为使铁路大动脉畅通无阻,以确保其兵力不断地运往前线和将掠夺中国的各种物资运去日本,日军将铁路沿线重要车站的正站长都相继的换成了日本人。河北高碑店车站站长佐佐木太郎(以下简称佐佐木)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方继孝 《收藏家》2005,(1):53-56
王冷斋先生是“卢沟桥事变”中的新闻人物。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策划的武装挑衅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又一次到卢沟桥举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日军特务机关松井诡称在演习中,失踪日军一名,坚持要进宛平县城武装搜索。王冷斋,时任河北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他据理拒绝。日军即向卢沟桥一侧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炮轰宛平城。驻守卢沟桥的29军冯治安部吉星文团扼守宛平阵地,奋起反抗。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驱逐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抗战声浪的压力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宣布对日作战。全国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崇尚“一死报道” 像日军士兵普遍渴求在战场建功一样,当时绝大部分日军随军记者也崇尚“敬业精神”,在前线亡命工作,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按日本新闻行业的标准,这样的报道才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6.
崇尚“一死报道” 像日军士兵普遍渴求在战场建功一样,当时绝大部分日军随军记者也崇尚“敬业精神”,在前线亡命工作,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按日本新闻行业的标准,这样的报道才是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7.
山西政治保卫队是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的.山西政治保卫队这里指政治保卫队本队,另外,还有政治保卫队1—4支队.新军整编时本队编为二○九旅,第一支队编为二一二旅,第二、第三和第四支队编为二一三旅,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新军.本文记述的是山西政治保卫队本队(二○九旅)在临汾的情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亡我中华民族的侵略战争.8月1日,北平、天津沦陷.日军沿津浦、平汉铁路线南侵;其主力沿平绥、同蒲铁路线以大迂回态势前进,企图一举攻占山西太原,直接危及阎锡山的统治.面对日军侵略华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进山西,沿同蒲铁路北上晋北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久北京沦陷。  相似文献   

9.
台湾杨清辉年初集得两枚日军侵华期间发行的纪念章。第一枚为一位29军大刀队员横尸于日军脚下,背日机逞威于长城上空。第二枚为日军军官晾望前线,背日机向中国地图俯冲。两章的背面均有“支那事变昭和12年”(1937年)字样。  相似文献   

10.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  相似文献   

11.
正中条山六六战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春夏间,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重兵进攻晋南三角地区,妄图控制中条山,以这里为跳板,进一步攻取洛阳、潼关,掌控中原到大西北的交通大动脉——陇海线,进而窥视大西北和大西南等地。此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坚决命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南路军"不准过黄河",退守中条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11,(4):74-74
一、平津两地沦陷了,成立了汉奸维持会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扩大战端,向中国驻军发动全面进攻,7月底攻陷北平、天津。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主和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在7月8日的战斗中,二十九军官兵击退了气焰嚣张的日军,日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还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暂时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14.
论卢沟桥事变期间的中日"现地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挑起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但是,与九一八事变不同,日军的这次侵略行径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华中的组织与活动曹晋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日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日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日军战俘工作,军队和各地政工部门都建立了对敌工作机构,配备专人...  相似文献   

16.
武际良 《百年潮》2013,(12):32-36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奔走呼号了一生。1937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斯诺与毛泽东一见如故,相识、相知,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中国革命胜利后,斯诺又三次访问新中国。斯诺既是毛泽东的挚友,又是诤友。国际上赞誉斯诺是“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日本的战略意图是先占华北,再与国民政府军队主力作战,防止蒋政权西迁,迫其投  相似文献   

18.
平型关战役是指1937年9月下旬,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与日军在山西省东北部的内长城线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这次战役从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下令所部,以大营为目标,向平型关进攻开始,至当月30日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在内长城防线上的守军全线撤退为止,共计10个昼夜。在战役过程中,初入山西前线的八路军与战区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对敌。八路军第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开始加强对持久战、总体战战略的研究,在理论与制度上进行准备。《帝国国防方针》确定,日军战争战略以速决战为优先,同时兼顾持久战,以美苏为主要假想敌,将中国排序于其后,并据此确定了对华军事部署。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希冀以有限的兵力实现速决战目标,其间虽亦制定了对华持久战规划,但出于对战争前景的乐观预期,日军对自身军事进攻与政治诱降的效果做出误判,无法下定实行战略收缩以减少消耗的决心。因此日军持久战计划多次让位于其"速决"投机,在投机失败后,又不得不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迭代,缺乏政策稳定性,其原因是日军对中国军民抗战能力与决心的低估。  相似文献   

20.
沙平 《贵阳文史》2007,(6):72-74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驻平津、华北一带的日本侵略军称为“中国驻屯军”,司令为田代皖一郎中将,其兵力为—个步兵旅团,旅团长是河边正三少将,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在北平地区的是第一联队湘当于团),联队长牟田口廉大佐(上校),副联队长森田彻中佐(中校),该联队驻丰台的是第3大队(相当于营),大队长是一木清直少佐(少校)。卢沟桥事变时,旅团长河边正三去秦皇岛附近检阅步兵第二联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