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给我们编纂志书带来一些困惑。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审视志书,志书记述了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置文化、人口文化、生育文化、物态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及精神文化。从文化要素方面分析志书文化层次的构成,可以看出志书记载一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不同时期文化的继承、积累与创新。志书保存史料,实际是保存这一代人的文化活动,保存这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编纂志书就是编纂文化,文化是志书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方志的文化品位是人们对志书学术价值、信息含量、语言符号等综合审美的整体评估。一部高质量的志书,必然会是学术价值大,信息资源丰富,数据性强,审美价值高。提高方志文化品位,丰富方志文化蕴含,不但是全面落实志书质量标准的需要,增强志书文化审美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志书功能的需要。提高方志的文化品位一是要努力提高志书的科学性,保证志书的科学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志书的资料性,增大志书的信息含量;三是努力提高志书的著述性,提高志书的学术水平;四是努力提高志书的可读性,增强志书的普及性;五是努力提高志书的审美性,增强志书的审美意识。要提高志书的文化品位,一要合理采用升格法,注意突出地方特点;二要抓住记述的重点;三要加强对事物深层次的记述;四要努力提高志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汤敏 《中国地方志》2014,(11):25-30
在地方志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起着精神指引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自觉意识具有不同的内涵、形式。传统志书、首轮志书编纂中,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形式与深刻影响表现在诸如以儒家核心价值为导向、以传承地域文脉为宗旨;明古详今,鉴往知来;挖掘特色,彰显个性。在将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对接的基础上,第二轮志书编纂体现文化自觉的特点与要求包括敬古与明古并重、明今与详今齐观、人文与科学同驱等。  相似文献   

4.
国泰民安,盛世修志。志书有“资政、教化、存史”之重要作用,可供政治、经济工作者之决策参考,作为科技文化工作者涉取的科研资料,也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乡土教育的一部教材。地方志书作为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在新世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志书的价值,是修志工作者面临的和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实现志书的文化价值志书是记载历史的,而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种对地方历史的记载本身就是一项代代相传、源远流长、造福后代的文化活动。因此,志书的文化价…  相似文献   

5.
第二轮志书记述的时限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志书编目设计与记述内容与首轮修志有很大不同。第二轮志书重点记述改革开放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地域文化的记述。第二轮志书在保证记述内容全面深刻的同时,还应注意控制篇幅。县志篇幅应控制在80万字以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阐述志书编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志书编纂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早在唐代就有方志文献流传到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要通过优化志书篇目框架结构设置,坚守“内容为王”的编纂理念,坚持正确的导向,提升志书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力;增强自信的精神力量,采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服务水平等举措,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全面提升志书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志书。  相似文献   

7.
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记述一定时期内新情况、新事物、新发展、新成果、新趋势、新问题等内容的资料性文献。本文围绕志书创新的关键和重点,从破除思想观念陈旧僵化到端正志书编纂理念、拓展志书题材的时空范围到丰富志书内容的表现形式、创新框架结构设计到突出重点与体现特色进行探讨,以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地方志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轮志书全面系统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志书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需要。历代旧志和首轮新编地方志和部分第二轮志书比较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但也存在记述内容不够全面、记述形式比较单一等不足。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第二轮志书应从篇目设置合理、资料收集多样、内容记述全面等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  相似文献   

9.
李亚雄 《江苏地方志》2023,(1):86-89+66
<正>一、方志馆建设的现实与江苏省史志馆联盟的构想进入21世纪,全国方志馆事业发展迅速。方志馆发展早期,其性质是专业的志书编纂机构,后与丰富的志书文献资料收藏相结合,成为志书文献编纂兼收藏、利用和研究中心。随着方志文化的弘扬光大,方志馆开始增加以修志历史和方志文化为内容的展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存在形式,一直就与档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档案的本质属性就是原始记录性。在编纂志书的过程中,收集档案资料成为其资料来源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可为编修志书提供最为客观、真实、权威、可靠的资料。档案资料可以完善志书资料、提高志书质量。同时,志书可以永久保存档案、开发利用档案,两者是互为利用、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功用是志书编纂者编写志书的目的和出发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地方志更新更广的内容,地方志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志书的功用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大领域,读志用志的需求也在增多。然而,志书本身的价值和利用价值却存在很大反差,志书编纂者常常感到修志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对志书的认可度不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要深入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本质,可从对民族文化事象、民族文化性情、民族信仰文化的记述入手,借以明了民族文化在整部志书中的地位,使志书有更深刻的存史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编纂出一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时代性和可读性,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精品佳志,必须坚持和遵从志书的编纂原则,明确志书的义理与体例,采取科学的资料搜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志书民族内容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志书的地方特色之一,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所编志书。通过提高对民族篇章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分析民族篇章编写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可以重新确定志书民族篇章的记述规范和要求,从而使志书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在编纂志书的过程中,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志书文化部类的内容应该属于“中文化”的范畴。志书的分类应以科学分类和现实分工相结合为原则,不应机械地以承编单位的归属来认定。扎实的文化类资料是文化类分志的基础,二轮修志加大了经济部类内容的分量,但不能矫枉过正,削弱文化部类的内容。志书文化部类记述的只是一部分文化内容,这就需要非文化部类配合承担个别文化现象的记述。文化特色是地方特色的重要方面,对于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要浓墨重彩。在志书编纂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文化部类与其他部类内容的交叉重复,要注意科学归类,详主略次,合理归口。  相似文献   

16.
一部志书记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还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地域、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文化。本文以《连云港市志(1984—2005)》记载为视角,考察连云港城市20多年的发展变化,探讨这座城市作为开放的海港城市、多样文化的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山海港城的风貌等特色和文化意蕴内涵,从读者的视角推荐这部志书,既是彰显该志的价值,也是彰显连云港城市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志书的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志书的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著述性和学术性.在志书编纂中坚持“资用”的指导思想,挖掘“资用”的地方资料,加强“资用”的调查研究,体现“资用”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把好“资用”的本级评议关,探索“资用”的多媒体现代服务手段,提高志书文化品位,以此达到求其实用,经世致用的目的,真正赋予志书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是一项兼具行政与学术双重属性的特殊的文化事业,在二轮修志研究和实践中,要客观认识志书的官方属性,避免志书功能夸大化的流弊.同时,志书要保持足够的时代敏感度,针对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主题,主动转变记述角度、扩大修志队伍,特别是逐步将社会调查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力求解决二轮志书资料性不足的问题,并推动地方志事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军队系统在编纂军事志的实践中,为提高志书的文化品位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已出版的志书就有许多文化品位高的精品佳作。军事志作为我省第二轮修志的试点,近年来已进入初稿撰写阶段。为提高志书的文化品位,不少单位在内容上增大了军营文化工作和文化生活等内容,有的还在“附录“中增设了“军旅诗词歌谣选辑“等内容。笔者认为,从军事志编纂业务的全局看,志书的文化品位是贯穿全书的文化含量。它渗透全书的各个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编纂出版的三级志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述各民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增强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读志、用志对人们了解新疆、了解新疆人民、了解新疆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自觉。地方志工作者应坚持方志文化自信和自觉,主动担当方志发展的历史责任,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