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志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地方志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记述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和综合年鉴以及是否能够反映地方志编纂工作基本面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地方志书和综合年鉴是地方志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地方事物以及记述地方事物的方法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地方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点,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本文就编纂《农八师、石河子市合志》(以下简称合志)反映农八师、石河子市特点的思考与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请教于方志专家学者。 第一、方志必须反映地方特点 地方特点,简言之即一行政区域的人、地、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方志必须反映地方特点,决非方志编纂者的主观认定,而是地方志属性和功能内在的规定性所确定的,其依据有三: 一、方志反映地方特点是由其本质属性决  相似文献   

3.
学者喜欢用“方志”一词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然而,是否准确值得研究。传统地方志都是记述地方(地域)或地方(地域)之上事物的,或者如梁启超所说地方志是主流。用方志一词反映了这种状况。当代地方志的记述对象已超出了记述地方(地域)范围,就不应再用“方志”一词。再说,“地方”是与国家(中央)相对应的概念,并无超出地方甚至广及地球的所谓“广义”。在方志出现之前已有分类记载名言警句的志书,应以“志书”作为所有志书的统称,地方志书只是志书大家族之一支。  相似文献   

4.
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书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地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本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观念,不同观念影响编纂,会导致出现许多不尽相同的体系。志书是以类编目、划分事物、安排结构、记述地方的资料性文献,部类是体系的基本单元。地方志书用部类、分类、种类纵列编排,具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书的体系是通过部类编排实现的。部类应该遵循整合性、独立性、时效性原则划分。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具有地方性百科全书特质。由于对地方志资料性的认识需要一个新的视角,以往地方志书的知识性被全面性所遮蔽,百科金书和地方志的笼统概念没有得到分解研究,所以需要重新认识和强调地方志的百科全书特质。这样能使地方志在文化功能上,担负起梳理并呈现地方知识体系的作用和使命;能使地方志在篇目设计上,得到构建地方性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撑;能使志书在内容资料的选择上,凸显地方性知识,保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志书要凸显地方性知识,一要遵循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二要承认并重视非官方性的地方知识的价值;三要采用深描的方法来呈现地域内的特别现象和独:青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概念之中,并指明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  相似文献   

8.
<正>方志馆和高校图书馆等一样,都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和专业科研人员,而方志馆则面向社会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志馆的属性更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通过存储和应用浩瀚的方志资料,发挥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储、资政教育和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是收集、保存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地方志等地方文献的基地,也是展示地情的地情馆,同时又是地情资料研究、开发、利用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与地方行政管理关系探微辽宁省地方志办公室苏长春一、地方行政管理的需要,是地方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着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但其中只有一种主导的力量在起决定性作用。是什么推动着地方志的产生与...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可见,地方志的记述对象,被严格规定在一定时间(断限)和空间(地域)的范围内。不同的地域空间具有不同自然和人文的条件,它们的历史进程也不相同,由此各地区必然形成自身特有的地方特色,即一个地区的事业、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往往不同于其他地区而表现出特殊性。如何深入挖掘、认识地区的特殊性,是地方志编纂者十分重要的责任,如何把地方特色在地方志中体现出来,则是地方志编纂者的首要任务。一部地方志是否表现出该地的地方特色,成了该部志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乃一方之志 ,有人又称其为地方的“百科全书”。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就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一部地方志 ,如果没有反映出地方特色 ,让人读起来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就不是一部成功之作。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历代方志专家们的共识和极力追求的目标。何为地方特色 ?概括地说 ,地方特色是一地之事物及其运动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别地的特殊性。那么 ,怎样才能在地方志书中突出地方特色呢 ?首先 ,应从篇目设计上下功夫 ,突出地方特色。 1.篇目是志书的窗口 ,是志书内容的概括。在篇…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地方志的行政属性和学术属性,就是要明确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而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学术研究部门,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地方志的编纂及研究上。确立地方志学术属性的主体地位,一要克服过度“行政化”倾向,探索适合地方志特点的管理模式;二要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三要提高志书编纂质量,强化志书的学术性;四要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地方志的学术影响力;五要从加强地方志学术性的角度来考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编纂地方志有什么功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流行的说法则是“资治、存史、教化”。作为以特定体例形式记载地情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地方志具有“存史”或说“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地方志书的主要功用应是利用资料“资治”和“教化”。然而,所谓方志的“六字”功能,是就其客观作用与功效而言的。从主观角度看,地方志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两轮编修的地方志书篇目标题存在的事物分类过粗、使用其他文体标题和标题概念不准确等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地方志书体例,即没有按地方志书特有的编写形式和编写方法的要求设置篇目标题.设置地方志书篇目标题必须坚持科学、规范、严谨的地方志书体例,这是编修高质量地方志书的关键.设置地方志书篇目标题必须注重横排门类...  相似文献   

15.
在二轮修志中,在生人人志、特色事物和改革内容的记述、地方志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创新。这些创新丰富了修志理论,推动了方志事业的发展,在今后地方志编修中值得推广、借鉴。但有些地方志在运用这些创新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主要是:设专编集中记述改革开,造成改革编的记述内容与有关编章重复,破坏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滥用“升格”,破坏地方志已有的结构,导致所修志书凌乱;主体的深化不够,无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2011,(2):64-64
1.方志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2.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3.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4.地方志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5.地方志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6.地方志编修的意义和目的研究7.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2006年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年鉴的编撰涉及很多方面,选好写好条目是年鉴成功的关键,而标题是条目记述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作用独特。因此拟定好条目的标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地方特色是指行政区域内事物(含人、物、境、况)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个地方的基本地情,即地方性。地方性是地方志的主要特征,它是以特定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真实、客观地记载特定区域事物的资料性著述,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志》2014,(1):64-64
1.方志学的概念、术语研究 2.方志常用术语辨析 3.地方志与新媒体关系的研究 4.地方志的学术价值研究 5.地方志编纂机构的职能探讨 6.新方志的类型研究 7.新方志客观求实研究 8.当代地方志的功能研究 9.地方志参公管理与方志理论研究良性互动的机制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志》2012,(3):62-62
1.方志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2.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3.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4.地方志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5.地方志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6.地方志编修的意义和目的研究7.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8.地方志工作及事业发展理念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