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過分析東漢、六朝時期三吴地域水利事業的三個實例,本文指出:(一)東漢時錢塘縣防海大塘的修建,是由以華信家族爲代表的當地豪族聯合策劃、組織、實施的。(二)南朝宋時,爲解決吴興郡的水患問題,費時二十餘年,親自踏勘調查,提出工程方案,極力呼籲政府組織實施的民間人士姚嶠,爲吴興武康大族姚氏的成員。(三)南朝齊時,會稽郡民間本有完善的水利設施維護系統,並自主運轉。但因官方的粗暴介入,該系統遭到破壞,水利設施受到毁滅性打擊。本文認爲:東漢、六朝時期,本應由政府使用公權力組織實施的水利事業,受到了私家勢力相當程度的滲透,反映了該時期國家統合程度較低的事實。  相似文献   

2.
丹阳郡在西汉至六朝之间的历史时期,逐步成为南方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区。本文分两汉、六朝两个时期,从郡治迁移、辖县分布、郡县析置、户口增减、侨州郡县分布与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基本釐清了丹阳郡的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情况。研究表明:(1)自汉武帝时改置丹阳郡以来,郡治先徙宛陵、东汉末年再迁建业,从此历六朝不改,丹阳郡成为六朝时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时期是丹阳郡区域发展的重要时期,辖区变动也最为剧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县、新郡的析置频繁,辖区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北方侨民的两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东晋南朝以降,辖区内增置大量的侨州(郡、县),进一步促进了本区的区域开发与繁荣,丹阳郡的区域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一、出土地环境及发现过程 2005年8月,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原古城中心区域的白地街建筑工地开始破土动工(此处工地位于六朝时吴兴郡的郡治所在地子城东约百余米处)。当挖掘机自西而东挖至该工地最东侧时在距地表约3m深处出现了一段自西向东纵深约15m,南北宽约60m的局部古河道遗址(紧邻古河道西岸土层下先前已陆续发现有汉至六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遗物及古井群存在)。  相似文献   

4.
四川汉画像砖的分区与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像砖是四川有代表性的珍贵物。全川20多个县区出土的1000余方画像砖,可分为三个大的区域类型,即成都区、广汉区和彭山区。各区的制作风格和内容上有所差异,其分布地域与东汉时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所辖的地区大体吻合,三区画像砖的不同特征反映了当时三郡在政治、经济、化方面的异同。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画像砖的变化情况,参考所出的纪年砖,将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分为东汉中期、东汉晚期、三国时期、六朝时期四期,选择有代表性墓葬和物分析各期画像砖的特征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与去年差别不大,大约三百篇左右。主要著作有: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唐燮军《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俊强《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鹤泉《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韩树峰《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花山文艺出版社)、高荣《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臧知非等《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群言出版社)、何善蒙《魏晋情论》(光明日报出版社)、周海平《魏晋名士人格演变史》(陕西人民出版社)、姚维《才性之辨——人格主题与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张亚军《南朝四史与南朝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三峡地区汉至六朝时期所出鎏金铜棺饰的时空分布、类型、来源及使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鎏金铜棺饰是三峡地区汉至六朝墓群中出土的一种木棺装饰物,西汉中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而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随墓葬形制、神仙思想的变化而逐步发展,东汉晚期与三峡地区民间信仰进一步结合而发展至顶峰,六朝时期已不再流行。  相似文献   

7.
一在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岭南政区城市获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引人瞻注。六朝政权定都江南,在与北方诸政权的长期对峙中,渐显劣势,土宇日蹙,使岭南在六朝政权中所处地位日见重要。六朝岭南政区城市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六朝岭南政区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从表1的纵向发展和表2的横向比较中获得一个概括的了解。表1 六朝岭南政区城市发展表①      朝代 政区吴晋宋齐梁陈州11222019郡61930405470表2 南朝陈辖境诸省(区)政区城市分布表②     今省区 政区江 上 含 苏…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内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颇丰。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专著有:朱大渭《六朝史论续编》(学苑出版社)、唐燮军《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岳麓书社)、曹文柱《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商务印书馆)、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汉魏卷》(人民出版社)、王蕊《魏晋十六国徐兖地域政局研究》(齐鲁书社)、张泽咸《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施和金《北齐书地理志》、高敏《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灿辉《六朝区域史研究》(岳麓书社)、张灿辉《两汉魏晋凉州政治史研究》(岳麓书社)、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韩异编《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索(修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赵红梅 《史学集刊》2006,1(2):89-93
两汉魏晋时期的玄菟郡自西汉武帝始设,历经西汉昭帝整合四郡内徙玄菟、东汉安帝再度侨置以及魏晋时期迁至辽西这三迁四治中,玄菟郡长官的历任状况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防御匈奴入侵,太初三年,汉朝在西北边陲建制张掖郡,同时,设立居延都尉府,东汉光武帝时期,实施了罢兵政策。这时的边境郡县机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东汉末,居延都尉才逐渐消亡,此外,其职掌及其属官是秦汉时期边境职官设置的局部反映,对进一步强化大家对秦汉官制的了解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胭脂井:陈叔宝与张丽华文/高国藩提起胭脂井,总让人回忆起六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灭亡的历史和教训。据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云:胭脂井原名叫景阳井,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陈叔宝),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极为奢丽,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各居其一;及...  相似文献   

12.
汉代文献中常见的"平贾"是由汉代市署机构基于时价制定的一种官定价格,其由各郡的市署机构制定,并在本郡范围内发挥效力。"平贾"的制定周期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缩短,汉初每年的"十月平贾",新莽一季度一修订,东汉则出现了"月平"。"平贾"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业领域,"平贾"是官私交易中的主导价格,政府会利用"平贾"对民间商品价格进行干预;"平贾"也广泛用于政府财政统计与货币折算以及司法案件中的量刑与赔偿。  相似文献   

13.
一、广州旧方志沿革情况 广州地区修志始于东汉,其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全国大体一致。从东汉至南北朝为初创时期。东汉番禺人杨孚修《南裔异物志》(又称《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也是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此志中有四言押韵赞语,被后人看成广东诗歌创作之始。此志已佚,清人曾钊从《水经注》等古籍类书中辑佚,成两卷本。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所撰《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公布了小横山墓地发掘清理的东晋南朝墓葬121座,汉、明墓葬9座,在六朝考古及历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121座六朝墓葬没有出土墓志,据此可推断该墓地应为六朝时期吴郡钱唐县临平一带的土著地方豪族家族墓地,墓主有可能为临平范氏。此外,砖印壁画、文字砖以及六朝地方豪族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随着河西屯田事业的发展,不仅由官府组织修建了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而且还有民间开挖的灌溉渠道。河西的水利工程规模较大,并已形成分布有序的灌溉网络和严密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内地一样,河西各地也设有“都水官”和“河渠卒”,但他们在受中央大司农和地方郡县管理的同时,还与当地的军事防御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受到郡都尉的节制。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地区六朝墓葬是研究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墓葬的分布,反映六朝时期福建地区先后形成了闽北建瓯、闽东闽侯和闽南丰州三个区域经济中心。墓葬分西晋、东晋、南朝前期和南朝后期四期,反映出六朝时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墓主身份有少数官僚士族和较多平民阶层,墓葬规模、随葬品的等级差别不十分显著,反映不同阶层人们的经济关系差别并不明显。随葬品的种类与器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以精耕细作的稻作生产为主,瓷器生产本地化并开始外销,而铁器、铜器等则多由汉民南迁携带而来或从江南贩运而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即因山为陵、陵区制和堪舆理念。因山为陵本意在于利用山体或高地进行埋葬,墓穴有竖穴和横穴两种类型,竖穴型定型于秦始皇陵,对东晋南朝、金帝陵有一定影响;横穴型定型于东汉帝陵,被西晋帝陵和唐陵所继承。自战国时期确立的独立陵园制,至汉晋时期发展成为陵区制度,体现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对立统一格局,以及“家国同构”的核心价值,宋以后集中陵区成为一种制度。堪舆理念对帝陵选址的影响大约从南朝开始逐步加深,至明清成为多种“趋利避害”理念的混合体,其中唐宋时期帝陵所用堪舆术与民间分野明显,反映出强化皇权统治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8.
徐成  杨计国 《历史研究》2023,(1):49-72+220
汉魏六朝时期,郡国除按年度呈报包含地理信息的上计簿外,还不定期呈报图文并存的郡国地志(郡国图书),征戍官员也呈报四夷图书,中央据此修撰舆地图、全域性地志,构成地志系统。自东汉后期风俗传演变而来、由地方长官主导修撰的州郡地记,以及私撰专项地记如山记、异物志等,构成地记系统。南北朝时期,两大系统逐渐合流,形成图文并存的图记。北朝率先由中央主导编撰全域性图记,进而在隋唐时期形成图经修撰制度。这一变化是中央强化地方社会治理在地理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天河注水     
陇右地区的另一座丝路重镇就是天水。天水最初为秦于前266年所置邽县,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114)从陇西郡中分出置天水郡,东汉更名为汉阳郡,三国时复名天水,先后分属蜀、魏。西晋时置秦州,治所上邽(今天水市),唐以后属陇右道,为陇右秦州。秦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以后,改秦州为天水,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胡阿祥 《安徽史学》2016,(3):130-137
唐代以前的宣城,走过了由县邑到郡治、由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到江南地区的政治腹地与经济沃壤的历程。其间几个关键节点是:楚国置爰陵邑,西汉置丹杨郡,孙吴丹杨郡迁治建业,西晋分置宣城郡,六朝时代之宣城既为近畿要地、又逐渐成长为文化名邦。以南齐谢朓为标志人物的山水诗的创作与影响,既反映了南朝时代宣城的文化特色,也使得宣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山水诗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