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贵阳之胜在于花溪。而花溪之美,在于山环水绕,竹木丛郁,饶有江南风味。我风尘仆仆从沦陷区逃出后,几经周转,最后落脚在贵阳,这应当说是个“小憩”。因而巍然于花溪之畔的一家小小的旅舍“花溪小憩”,不仅建筑玲政雅致,名字也实在取得好。抗战中流亡到西南的游子们到这里,也许会跟我有共同的感受吧?我到贵阳之初,是任教于贵阳师院,兼课于贵州大学。贵大离城约四十华里,即在花溪之畔;兼课的老师每周都以“花溪小憩”作为临时住宿之地。我真正饱赏花溪风光,领略花溪幽趣,即在这时。后来我正式任教于资大,宿舍反而有些简…  相似文献   

2.
1959年11月23日上午,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在贵州贵阳花溪住了一个礼拜,还吟下《花溪杂咏》七首和《过贵阳》四首,共十一首诗。其中《花溪杂咏》第七首日:“东舍西舍小停留,长春溪水绿如油。农村如此园林化,神州富裕永不愁。”点明了他在花溪下榻于公园的“东舍西舍”。东舍西舍合称“花溪西舍”,乃贵州名屋,位于花溪公园龟山之西北麓,花溪河南岸、坝上桥左侧。占地面积5052平方米,由东向西有三幢建筑,依次称东舍、西舍、厨房,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正花溪原名花仡佬(又写成花犵狫),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曾经到此,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如此记录:"……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下,乃折而吡去。有九巩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这是对原生态花溪山水最早的书面记载。150年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家住吉林村的周奎写了《麟山记》,说花仡佬离他居住的柏杨寨东半里处的狮子山,"有山状  相似文献   

4.
资讯     
《贵阳文史》2011,(5):6-7
贵州清镇:神秘古老的仡佬族吃新节 9月,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畔的仡佬寨仡佬族同胞迎来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古老的歌颂丰收的节日,他们通过“采新”、“献新”、“祭祖”、“吃新”等活动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祈求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5.
人是创造关和欣赏美的唯一主体,审美能力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其由来历久。固然,仡佬民族也在创造和欣赏着“美”,仡佬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有着丰富而口耳相传的民间古歌谣,部分经专家整理、收录(用国际音标采音、汉字意译)编辑成《仡佬族古歌》,这些歌谣具有诸多“美”的特质。从《古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仡佬民族所独有的“历史感”、“悲剧性”、“和谐观”等美学特征,这些为仡佬民族的“不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隆林县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拜树节。仡佬族人拜树,并不拜所有的树,而只拜青棡树。在隆林,青棡树之所以成为仡佬族所拜的祖宗树,同历史上这个民族的迁徙有关。仡佬族有首民歌唱道: 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飘流广西落。相传,古代居住在贵州省安顺等地的仡佬族人民向广西的隆林迁徒时,由仡佬族的“大房”(辈份最高者)带着祖公祖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经过的道路,都用树叶打上记号,为后边来的本族人做路  相似文献   

7.
刘赟 《旅游纵览》2013,(3):53+57
近年来,务川提出了"到仡佬源头·访千年古寨·结九天福缘·读万古丹砂"的旅游口号,努力营造"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的品牌形象。务川已成功的举办了"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节"、"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有效的宣传了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开发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通过分析了节事活动对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的推动作用。的推动,提出了开展务川仡佬族节事活动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虽然天公不甚作美,但“一节两会”的帷幕仍在铿镪的锣鼓声和悠扬的《迎宾曲》中徐徐开启。八月的绵绵细雨中,“贵阳市第十届花溪之夏艺术节”,“首届中华奇石贵阳博览会”、“西部开发看贵阳名人笔会”等三项大型文化活动向林城款款走来——  相似文献   

9.
以真山真水、布局天然而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风景区花溪,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是贵州建设最早的公园。历经60年的发展,花溪早已“旧貌变新颜”。那么,建园之初的花溪,究竟树有多粗,水有多急?游人何种神态,牛马何样皮毛?就是世居贵阳的老人,如今恐怕也难有记忆。近观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藏品,我有幸从国画长卷《花溪全景》中,见到了60年前的花溪面貌。那时的花溪,山蓝水碧,民风古朴,没有俗艳的脂粉和莫状的娇情。“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四处浸溢着和平与宁静。其实,此画恰恰创作于抗日烽火正熊的1944年,…  相似文献   

10.
花溪河两岸作为“公园”来建设,是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天开始的。但作为“风景名胜”,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花溪的狮子山(今麟山),自从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把它定为贵阳名山之后,就常有人到花溪游玩。这一时期,花溪河两岸是明山配秀水,绿树荫苍苔,“风景出自然,非由人力造”  相似文献   

11.
素有“真山真水到处是,文化品味实在高”美誉的贵州高原明珠——花溪,孕育了贵阳市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这就是贵阳市民族中学。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兼“中、美、英盟军”中国战区司令统帅的蒋介石,由重庆飞抵贵阳,随后来到花溪。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崇敬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但他在花溪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花溪人民心中。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到贵阳花溪作短暂休息,这是花溪人民极大的光荣和幸福。4月30日中午11点过钟,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提前赶到昆明)乘坐的飞机从昆明抵达贵阳磊庄机场。花溪的天气好象也懂得是欢迎周总理,特别晴  相似文献   

15.
道真仡佬族的"打闹歌",在形式上有其特定的程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充满着低沉而忧伤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一个长期受压迫的民族深藏于心底的忧伤,反映了仡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传达了仡佬民族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6.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他的著名论文《贵州高原冰川之残迹》,不仅推翻“了中国无冰川”的论断,对我国寻找地下水资源、砂金矿藏以及选定重点工程项目场址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篇著名论文的证据来源,就在贵阳乌当。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贵阳文史》2002,(3):59-60
也许你曾游览过风景奇特的花溪天河潭风景区,但你知道吗?在天河潭风景区下游,碧绿的花溪水库中段,还有一个景色秀丽、民风古朴、建筑独特、倚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那就是“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村”——镇山村。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随旅游团慕名前往镇山村游览参观。 我们一行从省城贵阳出发,向西行至花溪  相似文献   

18.
威同年间,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革命烈火燃遍了整个贵州高原。全省百分之九十三以上的府、厅、州、县城被起义军攻占,出现了统治者所大为惊叹的“府无完县,县无完堡”的局面。平时作威作福的清朝各级文武官员,有六百余名成了这次起义军的刀下鬼。云贵总督罗饶典被活活吓死,贵州提督孝顺被迫自杀,按察使黄润昌、提督赵德光、黄维善及总兵、副将、参将等四十余名高级官员被起义军击毙。起义军四次大举围攻省会贵阳,使“贵阳孤立城中,巡抚号令不能出城外”,“附郭一带,烽火相望,閤城皆惊”。这次大起义基本上摧毁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体系,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战略部  相似文献   

19.
自然景观再美,若没有人文景观匹配,总感些许缺憾;人文景观再丰富,若无自然景观相衬,也会觉得乏味。二者若能兼容共具,其价值和韵味定能倍增。贵阳的天河潭景区就是二者兼备,相得益彰的难得名胜。天河潭位于贵阳西南面的石板镇芦荻村旁,距贵阳24公里,距高原明珠花溪风景区13公里,地处花溪水库上游。天河潭原名天生桥,名因潭水出自穿洞,洞顶天然形成一石桥而得。天生桥长约20米,宽约35米,桥拱高约25米。人车过桥,如行坦途。潭下观之,好似天马行空。潭为一直径约50米的地穴,三面被千仞石壁环抱,潭水碧绿如翠,深不见底。因潭水自天桥暗河出,故又…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2003年第3期,刊载了彭鸿书先生的《幡花纸扎在贵阳》,记述了民国年间贵阳“幡花业”南张北陈两大著名店号的情况,对“南张”张兴隆及其传人张文通的业迹述之甚详;笔者现对“北陈”的陈荣昌号的事迹作一介绍,为此访问了陈荣昌号的第三代传人陈应发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