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丽萍  曾琴 《攀登》2023,(4):23-30
民族及民族国家是社会发展的行为主体,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自现代化进程开启之后,民族及民族国家便与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发展现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内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结果。百余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族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民族工作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内容所作出的与之相适应的阶段安排。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中国式现代化步伐,从历史方位、根本性质、核心内容以及工作抓手四个方面确保民族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偏航、不越轨。  相似文献   

2.
李贵喜 《攀登》2006,25(2):137-138
数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是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一条重要桥梁和重要标志。在建设电子阅览室的过程中,要统筹谋划,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地规范管理内容,为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做好坚实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档案部门工作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其建设的总体规划既要着眼于近期目标的实现,又要满足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分布实施、循序渐进地整理准确、规范、系统的基础数据的基础工作,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郑帅 《神州》2013,(26):166
后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必须在科学构建和科学认知后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后现代化的科技哲学,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和眼光审视当前的世界和后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以焦点问题的理性反思,以重要特征的体现、运动轨迹的把握、发展规律的掌握和价值取向的规范使科技哲学更具有指导性。本文立足于对社会学和哲学的研讨,对后现代化态势下科技哲学进行了概念、发展的研讨,提供了后现代化态势下对科技哲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如何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成了我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提高档案质量要求我们规范、标准地完成档案的管理工作,这也是目前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公文的制发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规范公文的制发将有利于提高档案质量。同时坚持立卷归档的原则亦是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用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感受,阐述如何规范公文制发,从而达到提高档案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规范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规范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文书档案管理是单位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文书档案管理,那么整个事业就会受到牵绊,只有不断加强文书档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规范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才能提高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杨玉圣 《世界历史》2001,(2):123-124
有关学术规范的提倡与讨论,迄今已历时十载。如果说当初主要是以《中国书评》为核心的少数同人的超前奔走呼号的话,那么,随着时势的推移、学术的发展,迄今学术规范已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的认同。广而言之,这很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建设性意义的重要篇章。以下进展,尤其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各种文化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广。数字图书馆是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步伐,将文字、图片等图书馆信息有条不紊的整理出来,形成规范的档案供读者阅读。本文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数字图书馆文化构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促进数字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彭明 《史学月刊》2001,(3):5-12
20世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世纪。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主动)的正式启动;五四前后在经济(民族资本的发展)、思想(新文化运动)、政治(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成立、国共合作)等方面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广阔道路;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迅猛发展。在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将以更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长期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社会动乱的现实。让人们对革命的成果和意义感到困惑。然而纵观英、法、关、日诸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元一例外都经历过曲折与反复。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亦然。政治近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起点、开端,然后才有可能继续前进。中国的民主革命,从辛亥算起,到1949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时近40年,这较之荚、法、美、目政治近代化所经历的反复与曲折、所经历的时间,并不为过。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的起点和开端,没有辛玄革命,就没有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经过80余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对现代化即西方化或苏联化僵固模式的超越。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条件与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演变轨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界定,总结其经验教训,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少会 《攀登》2009,28(1):115-118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政治现代化则是整个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共产党时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下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的深度是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根基。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在一个经济落后、长期分裂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基本的政治前提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社会整合能力以及社会一体化水平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独特的组织资源优势。中国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意识,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具有诸多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工业化启动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物质和资本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城乡差异巨大,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育事业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科学技术水平低,缺乏启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由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与发达国家差异很大,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由不断量变的积累进而部分质变的长期过程,中国至少要花10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  相似文献   

16.
刘云波 《史学月刊》2003,101(5):36-41
中国近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主要有二:一是近代化因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二是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对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顽固排拒。任何致力于近代化事业的有识之士都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特殊国情,对清政府和专制政治心存幻想注定不切实际,对近代化因素的积累水平估计过高也注定要走弯路。但在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近百年时间里,有识之士们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恰恰存在以上两种误区。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有识之士们在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和近代化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决策,并因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赵耀 《攀登》2011,(6):26-31
政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选人用人是政党的重要功能。选人用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是政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遥。只有在厘清公共权力、执政党和民众政治参与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科学把握政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来选人用人。  相似文献   

18.
叶险明 《史学月刊》2001,20(4):16-25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方面的原因:1.把对社会结构的彻底改造任务与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实现了现代化政治领导权力的转变;2.能够按照其制定的彻底改造社会结构的纲领和路线,脚踏实地地深人到农村变革中去,从而为进一步在整体上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3.把传统(民族性)和现代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这说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符合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也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Political Geography》2002,21(3):319-340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licit boundary narratives of both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of its counter-discourses (neo-Malthusianism) and successors (globalism and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Among the successors,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paradigm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and its empirical corollary, the hypothesis of an emerging global agenda of “life politics”. After offering a matrix of basic theoretical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theory, the paper locates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within current controversies about how to overcome the flaws of tradition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t is suggested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olicy area back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to reread it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socie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ward modernization. In conclusion, it is argued that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the concept of life politics needs some critical injection from literatures more sensitive to notions such as spatiality, locatedness and the lived contexts of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传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欠发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现实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在巴西,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威权主义,而非民主政治。其原因在于巴西的现代化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危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首先实行经济紧缩,而经济上的紧缩则要求政治上的权威。巴西1964年的政变虽只是一个个案,但它表明,不能用西方现代化“和谐的”、“直线的”道路来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