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前整理旧时笔记,我的目光停留在1979年春的一页记载上。这一页我用大字抄录了一副梅白同志的自励联:“等闲八载囹圄,遮莫四年流放,掸掉劫灰,残病犹堪绝大漠;讵憎六旬坎坷,庸慊九死惊魂,重燃蜡炬,能源尚可铸长篇。”这幅当时用白色印刷纸自撰自书的对联就贴在梅白同志书房兼卧室的墙壁上。  相似文献   

2.
对联性质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对联性质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学样式说、笔墨游戏说和实用体说等三种观点。这些观点客观上都涉及到了对联的某些特点,但难免“盲人摸大象”的嫌疑。我们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话语形式和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化观象,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化。这样认定对联的性质,意义有三:其一,可以避免过去三种观点的无谓争论;其二,可以解决对联起源的时间上限问题;其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联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对联的基本定义是:对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对联起源问题是对联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对联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习俗——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艺术的演变发展。当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会融合时,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所以,对联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过程和文学过程。文化方面,它从传说中的神荼、郁垒昆仲兄弟捉鬼的故事演变成桃符作为除夕的一种吉样物,再进一步演变成在桃板上画神…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每逢年节,家家户户贴对联自不必说,就是红白喜事,店铺开张,也要张贴对联以示庆贺。于是,编写和欣赏对联就成为人们有趣的文化活动,编写整副者有之,拟出上联征求下联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5.
对联,这是中文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8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悼念阵亡将士,国共两党领导人还撰写了不少对联。这些血染的对联,既寄托哀思,也鼓舞了全国人民,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千变万化的汉字字音形成的谐音联,使对联文化更富有情趣美。谐音联不仅含蓄委婉,而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提文凤 《中原文物》2012,(4):110-112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戊戌变法"的领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中国有名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史称"康体"。《康有为子久款纸本对联》是康有为晚年所做的一幅五言对联。这幅对联蕴含着康有为精湛的书法艺术,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其海外流亡十六年的人生印迹。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本文列举的清官对联,在今天仍有警示作用。愿我们的公仆们,能以这些对联为警戒。  相似文献   

9.
妙联一束     
牧惠 《文史天地》2002,(8):21-21
记不得在哪一本书见过一种说法,对联起于明朝,而且由朱元璋开的头。据说,他到了一家阉猪店,帮他写了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纪晓岚则考证出,对联最早出现于唐末,并有后蜀大臣辛寅逊为蜀主孟昶写的对联为证。他是言之成理的。在这则笔记中,纪晓岚谈到某某爱开玩笑的人,写出的对联引起被认为嘲讽了自己的朋友生气的故事。使我不禁连想起讽刺挖苦权贵的一些对联。明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了清皇朝并当了大官的洪承畴去牢里看他。他闭目不见。洪出,黄举笔疾书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中独有的一朵奇葩,俗称对子、帖子,贴于门柱、房柱上的称楹联,后来便泛指对联。新春佳节张贴门庭的通称春联。按用途分,用于婚丧喜庆的对联又称婚联、喜联、贺联、丧联(挽联)。它根据汉字的字形、字意及词性、声韵构成,讲究遣词准确,造句精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寓意深刻。对联的发展源流,和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凌大 《钟山风雨》2012,(5):60-60
我国丰富多彩的对联,都是由多字组成的。可也有对联“无一字”或“仅一字”,实为稀有罕见,现各举一例,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灌县的游览胜地青城山天师洞茶楼挂有黄齐生手书的一副木质对联,文曰: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黔南黄齐生题这当是一九二七年黄齐生闲游青城山时所作。从这副对联亦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对联情结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许多妙联佳对,构思精巧,用词精湛,落笔巧遣妙运。用典巧取妙引,既有对仗工整的“对称美”,又有音韵和谐之“韵律美”。记得我在初中时便喜爱上了收集对联,那是源于秀美山川的熏陶…… 家乡南通有座狼山,庙门上悬有一副气势雄伟的对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咏罢,只觉得文笔洒脱,舒卷自如,很有气魄,于是就找张小纸抄录下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而挽联又是对联艺林中一支独秀的奇葩,它的内容生动感人,无不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挽联有两种,一种是自挽联,也就是生前自己给自己写留下的挽联;另一种是他挽联,这是挽联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寄托着他人对死者的崇敬和哀思,也是后人(或社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贵州兴义县有一位文人名叫李方芝,爱写愤世嫉俗的讽刺对联,虽触怒权贵,屡受折磨,都执着不挠,人称怪才。所写对联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16.
李凤海 《收藏家》2003,(8):42-45
书法对联亦称字对或对幅,它与条屏、横披、手卷等一样,都是书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北宋时,对联逐渐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庙宇、园林、书斋内的装饰之物,并且出现了春联、挽联等新的形式。到了明清之际,书法对联得到了更大的普及,无论是从题材上或艺术手法上来看,变得更成熟、灵活、多样,不但出现了各种趣  相似文献   

17.
楹联,俗称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  相似文献   

18.
方未艾  方朔 《文史月刊》2011,(11):32-36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对联则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一副含义隽永、文字精工的对联,往往是一座书院的画龙点睛之作。徜徉古代的书院,此类佳联可谓是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20.
正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汉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一般把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内容上相互关联呼应,形式上彼此排比对称的两句话组成的文体,称为对联。由于它的形式独特,语言鲜明,音韵和谐,内容风趣,具有诗的神韵,再加上优美的书法,从而成为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