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匾食”是一种皮包馅儿的食品,介于饺子、馄饨之间。就是说,像饺子又像馄饨,但不是饺子也不是馄饨。现今大概只天水人有吃匾食的习惯,除了天水,似乎没有见过还有什么地方有这种食品。都是皮包馅儿的面食,匾食与饺子的区别在于:饺子皮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是用小擀面杖一个个擀出来的,匾食皮却是先擀出薄厚均匀的一大张面片,而后再横切竖切地切成一叠叠上窄下宽的梯形小片;由于皮儿形状不同,饺子和匾食各有各的包法,包出来各有各的模样。饺子像元宝,匾食却像大馄饨———中间的肚子腆得高些大些,边上的“耳朵”窄些小些…  相似文献   

2.
<正>据《国语辞典》(1947年版)讲:包子,为有馅之馒首。"包子"一词出现在五代。据《清异录》卷下记载,开封有一个叫"张手美家"的食肆,专卖节令食品,其伏日所卖的是"绿荷包子",但无具体制法。包子的迅速发展,是宋代开始的,宋代曾有人认为""为一种包子,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玉篇》:"……饼属,用面为之,中有馅。"但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存疑。明时《宋氏养生部》卷二中对包子的制法记录比较详细,曰:"用面、水和为小剂,轴甚薄。置之以馅。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底下少沃以油,甑中蒸熟。常以水润其缘,不使面生。馅同馄饨,制宜姜醋。"所谓:  相似文献   

3.
《文史天地》2009,(2):70-70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上至宫廷宴会,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少不了饼,当时传播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饼”。胡饼原产于西亚、中亚,是由发酵的麦面烤制而成的又薄又松的面包,有时还撒上些芝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这种烤制面包的方法被引进并做了改良,变成个小皮薄有馅的圆形饼,叫“胡饼”。  相似文献   

4.
那一年,江滨公园外人行道上一夜之间摆出一长溜露天小吃摊,“福建省三明市地方小吃展”的横幅下热气腾腾,人气鼎盛。馋嘴的孩子们拿着父母给的零花钱,从摊头吃到摊尾,个个吃得肚皮滚圆满嘴油花。但有一家我们老吃不上,因为要排很长的队才能等到。传说这儿卖一种神奇的馄饨,不仅皮薄如纸,而且肉馅像乒乓球一样有弹性——就像多年以后电影《食神》里一蹦三尺高的“撒尿牛肉  相似文献   

5.
晋南馍馍     
在晋南,馍馍又叫馒头、干粮、给养、卷糕等。不论谁家里有多少人口,都有一口大锅灶和一套蒸馍的炊具,每蒸一次馍能吃一星期,盛夏天热怕霉变适当少蒸些。晋南有句“离了馍馍不是饭”的说法,一天三顿饭顿顿必有馍。早饭是腌咸菜或其他小菜、辣子、米汤,以馍为主;中午是一碗面条,馍管饱;晚饭是米汤、炒菜,馍吃个够。即使农忙顾不上做饭,只要有馍便是饭。  相似文献   

6.
《南京史志》2014,(8):32-32
炎炎夏日,我的心情就跟树上聒噪的鸟儿一样,躁动不安。抹了把脸颊的汗,转身进入一个绿荫小巷,时间似早在这条路上慢了下来。路边,卖小馄饨的大爷坐在炉子边扇扇子,我要了一碗:“撤点辣!”大爷黝黑的手就像路边大树的树皮,和碗里洁白的馄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脚下是青黑的水泥地,眼前是诱人的红油馄饨。  相似文献   

7.
毛蕊 《旅游纵览》2012,(1):16-17
<正>去台湾之前我在网上做功课,搜索此行买什么回来最好,答案是:凤梨酥。等我在去购物店的大巴上,吃了导游送上的尝品后才豁然明白,大名鼎鼎的凤梨酥不就是那种叫做改良月饼的菠萝馅糕点嘛。实话说,我对这种黏糊糊的馅很抵触的,但仍然大老远的买回来不少送给亲友,当然这是后话。  相似文献   

8.
<正>麦不刀"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如同是梁山好汉的一声吆喝,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面食"麦不刀"。迫不得已。水渐沸,面条未成。也许,"赶美超英"的出工号子太急,灶下的干柴热情万丈,而灶台上的面条还是一团面糊。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有了急就章"麦不刀"。何谓"麦不刀"?一个字就是"赶"。既然铁锅等不得了,那我"面"也不在乎了——糊一糊,捏一捏,用刀那么一削,甚尔一劈,卟嗵卟嗵,奋不顾身,跳水,潜泳。于是,煮沸了,翻腾成浪里跳"麦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研究员主编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一书,作为同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已于2004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先秦秦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编、五代宋辽金元编、明清编等四编共十二章,35万余字。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优秀成果。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地。历史上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而后来又融入汉族,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与同化,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10.
晋南"夏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王朝包括夏代晚期的都城皆在豫西地区,晋南地区不存在像安阳殷墟那种都城废址性质的属于夏王朝的都邑故址;文献所记的“夏墟”应该是泛指广大区域而非专指某一地点,整个晋南地区皆应该属于“夏墟”之范围;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的原因是由于商王朝灭夏之后夏族聚居晋南所致,“夏墟”即夏族聚居区;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只能说明商代和西周初年夏族曾聚居于此,其与夏族的起源和夏文化的渊源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注释辨析     
于非先生主编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于编本),是颇受读者欢迎的,特别是对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说明,扼要中肯,对自学大有帮助。但在注释方面却有一些谬误之处。其中有的是沿用国内出版的一些选本的注释而以讹传讹;有的是由于缺乏考证而失之粗疏。现以于编本汉魏晋南北朝作品的十个注释来进行辨析,并联系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编本)的有关注释,一并指出其暇疵所在,以说明某些注释的错误是有其普遍性的,以期在教材修订或再修时,使注释更臻于完美。一、乐府民…  相似文献   

12.
曾昭聪 《民俗研究》2002,(1):191-193
馒头是一种普通食品,它用面粉发酵而成.在古代,它是有馅的,类似于现在的包子.作为现在的常见食品,它是无馅的.有馅的已经称为包子. 关于馒头的起源,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说是由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发明的.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  相似文献   

13.
苏肠旺     
黄韬 《贵阳文史》2014,(2):74-74
正20世纪20年代,中华北路与黔灵西路拐角处,曾经有一家肠旺面,老板姓苏名德胜,于是面馆取名"苏肠旺"。苏肠旺,以货色认真取胜,至于清洁卫生、服务态度,都是无可挑剔。他家的生意,上午卖面,下午卖破酥包和馄饨。这是因为早上的肠子肥而不酽汤,旺子嫩而不醒(不分汁)。  相似文献   

14.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146-151
小编手记:新年连着春节,美食成为本月的第一主题。中国人讲究过个肥年,所以广州人说:“食得是福”,东北人说:“有钱没钱,吃喝过年”。当然,现在人们对于节日餐聚的要求,已经脱离了大鱼大肉的初级阶段,而上升到如何吃得有滋味、有品味、有回味。为此,小编特地前往星级酒店打探了一番,向读者作一次心得体会汇报。  相似文献   

15.
本书作者1950年起讲授历史文选,1964年起讲授中国史学史,多年来积累了不少资料,撰写了本书原稿。1978年起,一边培养中国史学史研究生,一边在原稿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逐步撰成本书,前后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本书共七编:第一编先秦史学,第二编秦汉史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史学,第四编隋  相似文献   

16.
做元宵     
正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同中秋节一样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爸爸也从外地赶了回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今天不同的是:我们在学校亲自包了一回元宵。今天,我一大早就起了床,吃完早饭就一蹦一跳地去了学校。班级里早已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议论着做元宵的事情,杨楚云带了豆沙馅的、何雨菁带了芝麻馅的、孙昱轩带了……上完课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扛着盆、拎着糯米粉和馅奔向食堂。安排好后,我们开始等待李老师做示  相似文献   

17.
编花篮,编花篮,编个花篮穿着玩多年女友Angela自诩为资深时尚追随者。但如果看到一双坡跟鞋时,伊的目光总是一半落在鞋上,一半落在地上:"你觉不觉得,坡跟鞋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中庸之物,像一个韶华即逝、不甘现状却固步自封的中年妇女,既没有细高跟的世故与妖娆,又不如舒适的平底鞋那样坦然而随意?"她是高跟鞋的忠实拥趸,虽然工作状态并不是八小时端坐。但也许,这正是她迷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论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充分反映出这位近代著名史家的渊博学识,五十多篇文章涉及到广阔的研究范围,有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关于蒙古史研究,关于佛教史研究(包括敦煌写经及西夏文佛经)等,都颇多独到的见解。但本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中陈寅恪为别人的论著所写的序、跋、审查报告。这是因为:第一,这类文章都已收入本书,而为其他两本论文集《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所没有。第二,作为近  相似文献   

19.
记得宋代苏轼《喜雨亭记》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亭以雨名 ,志喜也。古者有喜 ,则以名物 ,示不忘也。周公得禾 ,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 ,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 ,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一 ,其示不忘一也。作为《中国钱币大辞典》的责任编辑 ,我参与了《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从策划到定稿的全过程 ,深知这两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 ,编纂者付出的力量之多 ,其间既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也有遭受挫折之苦恼。其中有一些事 ,至今仍萦回脑际 ,记忆犹新。后来我虽然因故无法继续担任这两编的责编 ,但对这两编的情结却始终难于解脱。现在 ,看到它终于…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15,(3):73
海湾战争前,钱其琛外长率中国使团到伊拉克会见了萨达姆和阿齐兹之后,到使馆看望大家。在钱外长问候大家并讲话之后,主持会议的代办突然大声宣布:"钱外长给我们带来北京大白菜了!"慰问我们来了!当时伊拉克大战气氛浓厚,物资匮乏,能有北京大白菜吃,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大家情绪无比高涨,给使馆送大白菜,恐怕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史上的第一次吧。不知是谁大声喊道:"包一顿白菜馅饺子吧!"厨师加上一句:"省着吃呀,多吃几顿!"使馆内一片欢腾。钱外长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