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瀛 《炎黄春秋》2004,(11):21-24
我是1964年初,拜吴晗先生为师攻读明史的。当时,吴晗先生有两个研究生。除我以外,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张显清同志。吴晗先生考虑到我们两人的学习进度不同,便让我们分别求教,每周一次,我被安排在每星期五的下午。先生为了使我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又同院、  相似文献   

2.
程毅中 《世纪》2023,(4):82-83
<正>孙伯南先生是近代苏州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宗弼(1892—1934),号式甫。汪葆楫先生曾写有一篇《孙伯南先生事略》,载于《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1984)。我父亲和葆楫先生都是伯南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幼年就曾听说过这位太老师。前两年,网上报道苏州过云楼往事纪略。还提到过云楼主人顾鹤逸,  相似文献   

3.
正陆文夫16岁来到苏州,在此生活了51年。苏帮菜的新鲜与精致,使他更加迷恋这座古城。苏州人对饮食,有自己的态度,不时不食、不鲜不食、不近不食、不精不食、不亲不食,由此形成了苏帮菜“时令、新鲜、精致”特色。陆文夫也热衷探讨这个话题。1944年,16岁的陆文夫,到苏州姨妈家养病。一踏上苏州土地,便激动起来。“我到姨妈家只是稍坐片刻,便  相似文献   

4.
正雷达先生是我的恩师。2005年夏天,他受我的硕士生导师彭金山先生之邀来西北师范大学讲学,其时他在兰州大学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我读过他的著作,十分敬仰。一时见到先生本人,心中更是激动,便表达了想考取他的博士之愿,没有想到他表示欢迎。后来,我如愿成了雷门弟子,可谓人生之幸。先生在兰州大学做博导10年,前后指导博士10余人,这些同学现大都在高校工作,有不少成就突出。先生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非  相似文献   

5.
我于1938年从郑州明新中学毕业,至今已整整50年了。回首前尘,思绪万千,谨根据胡梓房先生介绍的有关情况和自己的记忆写成此文。 学校和校长 郑州明新中学以原东里书院为校址,南临书院街,北到唐子巷,东至主事胡同,西邻天主教堂。在20世纪30年代,它是中原地区一所有名的中学。现在郑州及附近各县六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不少曾是该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我与先生相识,是在农历庚申年春季。我的《塞北日记》之《庚申二月三日命笔》一篇日记中有如下记载:“庚申初始……又值春光明媚,万物复甦……导师林干,调至内大,余随之而徒。”农历庚申二月,即公历1980年3月。就在这一年的初春,我读研究生的指导老师林干先生,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调至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来此古兰陵(今山东枣庄峰城一带)参加“金 学”盛会的150多名中外学者、专家中,有一 位寿眉银白、面容慈祥、风度庄重的教授,他便是来自台湾、重返故土的魏子云先生。 74岁的魏老先生,祖籍安徽省淮北市(原宿县)。幼时在家读私塾,深得桐城学派真传。他离家赴台湾已40余年,从事教育事业30余载,潜心研究“金学一历时20余个春秋,有15种著述问世。 “学术是公器,不仅是国家的公器,而且是世界的公器。我乐意帮助任何人,也欢迎任何人对我提出批评。研究、考证,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成见。”这就是魏子云先生治学的态度。 “我出身于桐城学派,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8.
《沧桑》2002,(4)
人的一生,有的故事少,有的故事多。贾植芳先生是属于故事特别多的那种人。六七十岁之前的故事,大多在《狱里狱外》这部回忆录里讲过,这本书2001年香港出了增补版,他传奇般的经历曾让海内外不少学人唏嘘不已,可他的人生故事远没讲完,至少从“文革”开始之后这三十多年便没系统整理过。笔者有幸同贾老相识多年,一次次地听过他许许多多的新老故事,这里择几则有趣者供读者一哂。为避免第三人称的加油添醋,特以口述记录形式整理之。  相似文献   

9.
两个世纪交替的公元二千年,新秋时节,九十五岁的谢孝思先生告别寓居五十余年的苏州,回到故乡贵阳定居,得遂落叶归根的夙愿。不久到了中秋节,一群书画界的乡后学和文化官员陪老人赏月。后来见面,我问谢老:月是故乡明吧?谢老说:是的,很快活。但又补了一句:却是也想念苏州的亲友们。凡熟悉谢老的人,都知道他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我生在贵州,住在苏州,贵州苏州我都爱。有人问我,贵州好还是苏州好?我说,春兰秋菊,各有佳色,不须分高下的。苏州的山塘园林秀丽典雅,贵州的林峦山寨雄奇朴野,各臻极致,天然互补。二美不可得兼,…  相似文献   

10.
<正>一王栻先生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中国研究严复的第一人。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以后,他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招收了三届硕士研究生,共五人。我是他第三届招收的研究生,是1980年春考的,1980年9月1日进校。那届王栻先生只招收了我一个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全系也只招收了三个人,另两个是中国古代史的。原因可能是自1978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二十世纪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我不远千里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赶到北京参加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我特向各位领导和首都史学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曾是顾老的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相似文献   

12.
培养史学史研究生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这次来北京参加史学史学术座谈会的唯一目的,本是向到会的专家先生们学习。但承白寿彝先生之嘱,要我做个中国史学史研究和培养史学史研究生问题的发言,又不便有所推辞,也就只有把这两个问题合成一起作个简单的汇报,借以求得各位先生的指教。  相似文献   

13.
我所知道的蒋仲川先生丁宗琪忆述丁蘖整理蒋仲川先生,苏州名人、泉界先贤也。他是引导我对千姿百态的中国钱币终身痴爱的导师之一。我待他亦师亦友,交往是我所永远难以忘怀的。蒋仲川先生生于1890年阴历正月初六,其父蒋季和先生为清末苏州著名士绅,仲川先生在年轻...  相似文献   

14.
正初识先生1996年,我考取了四川农业大学,通过4年的学习之后,我又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年初,离我硕士毕业还有近半年的时间,我的指导老师曹墨菊教授来到武汉大学,进入朱英国先生的实验室开展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曹老师了解到我要继续深造之后,积极推荐我报考朱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曹老师告诉我说,先生是一位人品很好的教授,学术成就也很高,在领域内十分出名。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就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5.
祝晓风 《江淮文史》2014,(6):119-124
正人与人的缘分说不清。我当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时,因为工作之便,与一些文化老人结下文字之缘,其中就有王世襄先生。今年是王世襄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作为纪念。那是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的周林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一个朋友是王世襄先生的学生,受王先生之托,想找个人给他写篇文章,是关于上世纪80年代王先生与文物出版社的一段公案。我曾于上世纪90年代,因为工作关系,加上某种机缘,写过几篇文坛官司的文章。这次一  相似文献   

16.
正陆文夫的美食知识,来自周瘦鹃的言传身教。但陆文夫在恪守中有所创新。社交与生存,上游与民间,美感与审美,情调与情感,厨师与饭店,理论与实践,怀旧与创新,形成了周瘦鹃与陆文夫,不同的美食立场与美食观念。它们既是不同时代的思想产物,也一同彰显了苏州美食文化的丰富性。1932年,周瘦鹃从上海移居苏州。若干年后,将他的美食文化知识,悉数传给了陆文夫。所以,陆文夫说,"我所以能懂得一点吃喝之道,是向我的前辈作家周瘦鹃先生学来的。"(陆文夫《吃喝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是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为迎接校庆,学校出版社准备推出系列图书,其中就包括我撰写的《华大精神与人文底蕴——学人·学术·学养》一书。因为撰写该书,我便与王道俊先生有了较多的接触。该书写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的一些名家大师,选哪些人,当然需要一定的标准,我也自定了一些标准。在我的心目中,王道俊先生自然是位列其中的。在写王道俊先生之前,我先做了一番功课,查阅了相关资料和研究文章,目的是增加对王道俊先生学术贡献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英国史研究的奠基人──蒋孟引教授钱乘旦1978年,我考进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英国史研究生。当时,蒋孟引先生70多岁,头发全脱落了,但满面红光,看起来很健康。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你跟我学英国史好不好?英国史不难学。”我当然说好。“那么,明天你就跟我...  相似文献   

19.
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2006年10月6日,他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90岁的他亲昵地称它为“我最亲爱的小女儿”。  相似文献   

20.
苏绣有名。苏州有座“董家绣庄”,因活计精致而小有名气;因为刺绣接近于绘画艺术,这董家便颇有些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之父是个老秀才,平生不得志,便将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托夫妻融洽之情,便为女儿起名董白。董白13岁时,父亲突然病故。料理完丈夫后事,白氏不愿在苏州旧城中睹物伤怀,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城外半塘河滨筑下一座幽室,母女二人在城外过起了悠闲恬淡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