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除东北地区之外中国最大的沦陷区和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战略基地的华北,也是日军实施慰安妇政策最普遍和较典型的地区之一。但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目前对日军在这一地区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具体情况的揭露还远远不够。本以笔掌握的有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慰安妇政策的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孟宏儒 《文史月刊》2004,(12):56-57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59周年的日子。59年前,当饱尝了日军的蹂躏之苦,并与之进行了殊死斗争的中国人民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该是多么扬眉吐气、欣喜雀跃啊!这是正义的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侵略者来说,这可谓自食其果,罪有应得  相似文献   

3.
“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一项侵犯人权的制度,是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但是,战后日本官方矢口否认曾经实施过这项制度,辩解称其为个别从业者的私人行为,与日本政府和军队无关。然而,在已经发现的若干中日档案资料中,明确记载了日本政府和军队在“慰安妇”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是日军“慰安妇”制度实施较早的城市。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新近发现的部分档案资料进一步考察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的实施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刊收到读者纪岳武同志的来信,信中说:我有个问题总想弄清,日本帝国主义到1945年“8·15”以前侵略中国的国土,如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达到什么地方?找了材料还弄不清楚。这个侵略史应让中国人民清楚,让后代也清楚。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约肖又新同志写了此文。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2006年11月出版了陈丽菲著《日军慰安妇制度批判》,25万字。全书分8章,介绍了日本慰安妇制度的起源、实施、扩大及中国妇女的受害情况。书中还有专门章节介绍了战后对慰安妇的调查与赔偿,并提出了日本在此问题上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6.
7.
凌以安 《古今谈》2001,(4):57-57
“慰安所”是一个饱含民族血泪的历史名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内,残暴的侵华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强行掳夺中国良家妇女,充当其性奴隶,美其名为“慰安妇”。她们不分昼夜地惨遭日军蹂躏。只要是中国沦陷区,慰安所就无处不在。湖州亦不例外,而且是慰安所设立较早较多之地,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  相似文献   

8.
林晓光 《百年潮》2002,(5):69-72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高扬,对于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时代的潮流.许多亚洲国家政府和妇女团体、人权组织不断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发动侵略战争,给亚太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公布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迫各国妇女充当"随军慰安妇"、"女子挺身队员"的全部材料,对幸存者及受害者家属给予赔偿,公开谢罪道歉,并把有关的事实情况载入历史教科书,以儆后人,使这一类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罪恶永远不再发生.  相似文献   

9.
"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智良 《百年潮》2007,(10):60-65
2007年3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为了回应美国国会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议案,多次矢口否认日本政府与“慰安妇”的关联,宣称“慰安妇”并非强迫。安倍的言论使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日本政府出尔反尔的举动,激起各国人民的愤怒,也给正在回暖之中的中日关系,吹入一股寒流。在美国及世界各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3月下旬,安倍晋三不得不承认“慰安妇”问题,并在4月访问美国时,再次在美国国会确认其道歉立场。安倍晋三的否认风波至今余波不断。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发生了三次事变。第一次是日本拉开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第二次是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第三次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束——“黔南事变”。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理论是战前日本中国观的核心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这个理论传入日本之后便成为当时日本认识、研究中国问题最风行的理论。但是,受军国主义政策的影响,"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却演化成"中国社会停滞论"。这个观点不但从理论上支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厌恶、蔑视感情,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之一,得到军国主义分子的拥护和宣扬。时至今日,在日本的中国认识深层次里依然还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停滞论"和"专制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