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从一家读书报上看到周子美先生为某刊物题写刊名的报道,称他为“百岁老人”,著名的南社仅存的社员。 周子美先生原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是罗振玉胞弟罗振常的长婿,出生于驰名中外的藏书之乡——浙江南浔,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我因研究罗、王(国维)生平学业,曾向他写信讨教,因此更有一种亲切之感。读了上述报道,特别使我想起老人已故夫人罗庄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的《丁丑浔溪避兵记》。值此“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60周年到来之际,兹将收录于《初日楼遗稿》里的这篇遗文,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2001年2月8下午8时50分 ,在台湾省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加护病房的病床上 ,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合上双眼 ,安祥地走了。作为“四大家族”中的最长寿者 ,跨越三个世纪的超百岁老人 ,陈立夫终于走完了102年的人生之旅。少年聪颖好读书陈立夫 ,号祖燕 ,1900年9月6日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父亲陈其业 ,字勤士 ,母亲何太夫人。立夫于行为五 ,于昆仲为次。湖州盛产丝绸和羽毛扇 ,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四大精品———湖笔即产于此。湖州介于杭州与嘉兴之间 ,山明水秀 ,景色宜人。立夫先生7岁时就被家人送入私塾读书。…  相似文献   

4.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文艺领域中的第一大冤案,其牵扯面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恐怕是中国现代文坛风雨路上所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长达25年的文坛公案中,有数以千计的人受审入狱,而仅仅被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就有78人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它不仅  相似文献   

5.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6.
黄钟 《江淮文史》2003,(3):119-126
故人双鲤是耶非,念我南征久未归;策杖几回驾白鹭,读书常是恋春晖。潮来差免蛟龙得,风起时看虎豹飞;各有天涯髀肉感,长驱何日突重围。右侧是上面这首七律条幅的影件,是我国著名戏剧家、中国现代影剧的奠基人、中国地方戏曲改革的开拓者、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诗人田汉的手迹。这条幅是赠给谁的呢?影印件上看得分明是“步萧先生惠存”。田汉是戏剧界泰斗、文坛名人,妇孺皆知,而知道“步萧先生”的人就屈指可数了。幸而笔者与步萧先生隔墙而居,且又与老人之子情同莫逆,能将田汉先生不为人知的诗文写作和毁失始末,以及为保存这件手迹…  相似文献   

7.
英国人写的《人在高原》一书曾断言,人在4000米以上地区将无法生存。而新疆帕米尔高原的杏花村人却在海拔五六千米、空气稀薄的冰雪高原上活得潇洒异常,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杏花村地处我国古代被称为“石头城”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四周全是摩天的冰川雪岭。飞机在这里只能望山兴叹,马和牦牛成了主要交通工具。这是古丝绸之路上一段最危险,且充满秘色彩的小道。这里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五级以上的大风一年刮200多天,生物学家称它“永冻层”,西方人叫它“地球第三极”。可一进入杏花村,众人都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只见…  相似文献   

8.
云海深处的“神秘部落”——帕米尔高原杏花村探秘/雪城英国人写的《人在高原》一书中曾断言,人在4000米以上地区将无法生存。而帕米尔高原的杏花村人却在海拔五六千米、空气稀薄的冰雪高原上活得潇洒异常,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这到底为何?日前,笔者带着这...  相似文献   

9.
贾晓明 《纵横》2010,(1):20-23
胡公冕(1888—1979),中共党员,浙江永嘉人。1923年谒见孙中山先生后,受党的指派,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先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及东征、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通缉,辗转于上海、浙江、武汉。1930年任红十三军军长,在浙南领导武装斗争,1932年被捕。1936年经多方营救出狱。“西安事变”时,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为事变和平解决做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方孝孺(1357年3月16日—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后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相似文献   

11.
陈徒手 《炎黄春秋》2006,(11):31-33
2006年7月28日去八宝山送文坛老前辈严文井先生,我早到了半小时,就发现第一告别室门前已聚集二三百人左右,人群中以文井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的老同事居多,个个白发苍苍,大多一脸哀戚。门前横幅上不写别人常用的“沉痛悼念”等字样,而是独特地写道:“你仍在路上。”进场致哀时放的是舒缓的西洋乐曲,透出人生一种从容、明朗的意味,让人体会到解脱一般的轻松,压抑的心境竞有些平复。我个人觉得这很像严老生前所喜欢的格式,不由对严老家人的安排生出不少敬意。  相似文献   

12.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早已传为文坛佳话。萧军的一生,大半辈子坎坷和多难,其“张扬个性”的“怪异行为”常常被人不解,人们也习惯把这一切归咎于其刚直暴烈、侠骨柔肠的性格,晚年的萧军更是以“辽西凌水一匹夫耳”自嘲。其实,一个真正的萧军何止一介“匹夫”!如果说萧军留给后人的一半或多一些是文学创作上的收获,那么,另一半则是他的为人,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磊落光明、坦率真诚。让我们一起走近萧军,解读他独具个性的人生经历吧。  相似文献   

13.
明红 《文史月刊》2005,(4):46-48
两位耄耋老人走到一起,命运为他俩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分号“七重天”是文坛名宿冯亦代先生在北京小西天的寓所,高居一幢楼的七层。黄宗英称它是“乌蓬船”般的小屋:“小屋狭小得两人走动必须礼貌让路,三个人坐下就‘满座’了。”临窗有一张写字台,一把高背皮椅,那是属于冯老的,上  相似文献   

14.
姑苏五老     
王湜华 《纵横》2009,(8):50-52
1975年,当海棠盛开之际,北京东四八条叶圣陶先生家院内,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共有五个老头,前排藤椅上坐着的,右面是家父王伯祥先生,左面是顾颉刚先生,后排自左至右是叶圣陶先生、章元善先生、俞平伯先生。照片是叶老的孙子叶三午拍的。五位老人的神态十分融怡自然。这张照片竟成为他们五六十年交谊的生动写照,因此不胫而走,在不小的范围内流传颇广。有人称之为“五老图”;又因为其中四位都是苏州人,平伯仁丈虽是浙江德清人,但他出生在苏州,幼年很长一段时间也都生活在苏州,所以他一向自称是半个苏州人,所以也有人即把这五位老人戏称为“姑苏五老”。  相似文献   

15.
散木 《文史精华》2003,(4):12-17
从鲁迅的一段话说起 鲁迅先生1934年11月21日写有《中国文坛上的鬼魅》的名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揭露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但在文章篇首却有一段评述国民党当初“联俄联共”的文字。鲁迅不认为国民党原先不过是“利用他们”,因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比  相似文献   

16.
老舍为自己作品撰写的“一句话广告”为自己作品撰写广告,在中国作家中,老舍先生当为第一人.老舍先生曾两次为自己作品撰写“一句话广告”,成为文坛佳话.第一次是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商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作打出后,老舍见文末余一...  相似文献   

17.
贾砚农 《收藏家》2003,(11):11-16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六岁入小学,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所。”十岁“能识文义,且能措词……”《徐渭集》二十岁时考取秀才,但在此后连续八次的乡试中均名落孙山。青年时期的徐渭兴趣广泛,于诗、文、书、画、戏曲等无所不通。徐渭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但其书画的艺术价值,当时尚不能广为人知,故其晚境苍凉,甚至依靠出卖诗文书画都难足温饱,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穷困潦倒而死。徐渭死后不久,就被当时的文坛巨子袁宏道发现并竭力宣扬,“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又言他的诗文“一扫近代芜  相似文献   

18.
鲁迅、茅盾决意办《译文》 在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有一阵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被一些不负责任者胡译、乱译、瞎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大有无法挽回之势。据称,当时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译稿无论好坏,一概被市场封杀,这是极不正常的。当时很多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的作家、著译者虽忿忿不平,然亦一筹莫展。对翻译作品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其时亦痛心疾首,他率先发出呐喊:“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  相似文献   

19.
2001年2月8日下午8时50分,在台湾省台中市中医药学院附设医院加护病房的病床上,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合上双眼,安祥地走了。作为“四大家族”中的最长寿,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陈立夫终于走完了102年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20.
据说,世界上有3个著名的长寿地区,它们是厄瓜多尔的贝尔卡邦巴、苏联的高加索和巴基斯坦的欣札。1985年10月底,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在东京宣布,该会正式把中国新疆列为世界长寿地区。新疆所以也被宣布为世界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百岁老人多。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百岁老人为3857人,其中新疆有865人,占全国百岁老人总数的22.40%。按平均每百万人中拥的百岁老人计算,全国是3.83人,新疆最多,为66.1人,其次是西藏,为24.3人,青海为12.8人,广西为11.1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