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进东 《南京史志》2023,(12):33-37
<正>“借景抒情”是写作的基本功。景中自有情,景中也含理,如果恰到好处地用上“借景抒情”,也能为叙事说理文章增添一份灵动与清新。“借景抒情”是一门技术活,该如何“借”,又该如何“抒”呢?一、抓住特征,生动写景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具备全然相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去西藏     
《西藏人文地理》2005,(6):F0005-F0005
没有一个旅行目的地像西藏这样,出发之前,你必须用较长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不仅因为它的高、远、空气稀薄或所谓的神秘……然后,在你久久或远远地离开之后,又将永志不忘,并时常向人提起,那个遥远的心灵的故乡。总是在计划着前往西藏,或者正计划着下一次、下下次或下下下……也或者  相似文献   

3.
萧潮 《世界》2008,(6):152-163
未来之村(Future Village)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它是一栋两层高的石屋的名字,也是一个慈善计划的名字;它也可以算作是一个真实的村庄,因为它的位置就在尼泊尔的一个山村里。在高山王国尼泊尔的旅程中,我意外加入到拜访未来之村的行程,然后脑海里浮现出一些问号:不是医生、护士,不懂木工、油漆、电工,母语不是英语,更非尼泊尔语,可以当义工吗?当义工的动机是什么?当义工的意义呢?能做出多少贡献?两周的时光中,我从旅游者化身英语老师,并非所有问号都在两周后消失,但至少可以怀着喜悦,继续旅程。  相似文献   

4.
感悟生命     
杜超 《南京史志》2009,(5):23-23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说到底是一种生物现象。生命是廉价的,但它也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本身来说极为重要,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完结了。然而,活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个人能去珍爱生命呢?又有几个人会享受生命呢?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相信,山水是无言的,是静默的。然不知,在自然的轮回之中,在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换之中,山水从未停止过它行走的步伐。正如我们文中的泰山,谁又能否认它不是一部行走着的中国历史呢?或者是重庆的大足石刻,这些隐于深山的石刻雕塑,看似冰冷,但其实每一尊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故事。又或者是看似静谧的九寨沟,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早在千万年前熊猫就已在这里栖息。山并非无言,水也不是无语。它们只不过是以 另外一种方式,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变迁,生命的繁衍,文化的流转……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多次给部属讲家乡的一个民间故事。他说:“成都有条坡路,一只狼经常隐蔽在坡路附近,每当有推平板车的人将车推到半坡时,那只狼就一下子跳出来,照准推车人的腿咬去。因为是在坡路上,推车人如果一撒把,平板车就会滑下坡,满车的东西就会摔毁。这时候,推车人放也放不下,跑也跑不掉,最后十有八九都会被狼吃掉。”刘伯承说,狼为什么能成功地将推车人吃掉呢?因为它非常善于捕捉战机和找准敌人的弱点,然后下口既猛又狠,这就是“狼的战术”。  相似文献   

7.
正太佳美 《世界》2008,(5):80-83
有这样几位爱旅行又爱生活的日本女性,在旅途中的她们,会跟我们印象中一样,永远保持精致妆容完美仪表吗?还有这样几位爱旅行又爱生活的中国女性,她们又是如何在一路风尘中保持面子靓心情也靓的呢?让我们也从她们的美丽旅行心得分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法宝吧。  相似文献   

8.
《华夏人文地理》2014,(2):182-182
植物能看到什么?植物能嗅到什么?植物能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小孩也许会问。大人呢?“网上去查”。“百度都有”——好奇心没有了。当然对于“无用”的问题也不会去探究,也就不会给出答案了。  相似文献   

9.
关权 《日本学论坛》2005,(3):108-113
一、前言 通常,人们尤其是中国人认为“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这并不是没有原因和根据的,因为日本缺少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一个生产大国,它必然依赖于国际市场,不仅需要原材料和燃料,也需要产品市场。然而这种主张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因为,按照通常的经验,一个小国或者像日本这样缺少资源又生产规模巨大的国家,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日本的贸易依存度是很低的,甚至是世界上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应该怎样解释这种情况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一生能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贡献?在这个世界上,我真实地生活了这些年,我感受过的,我挫败过的,我经历过的,我怎么在我的生活里体现我作为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惟一的事情。很多人就这样诚恳地生活,但他们没有我这样的幸运,因为我有机会告诉别人,其实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过去”  相似文献   

11.
右文说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是由来人王圣美提出的治字学的理论。从来到清到近现代,前贤时修对其都有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右文说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理沦实质又是什么?它是否就是与产训相近的音近又通说?或汉字‘”六书”的“形声报全意说”?或是其他?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对右文说的起源与性质作尝试性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一般认为:所谓有文.即是形声字的声符(因其多在形声字之有,故称布文)。所谓右文说,即是这样一种理沦:在形声字中,声符本身兼有表示特定的意义;因而同声符之字意义相通。沈括在Z梦溪笔谈))1四…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五月,空气中到处都是旅游味。五一、六一,接着暑假,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旅游也不断升温。而每年这样的时候,都会头痛去哪玩?家有妻儿,妻想去的地方只要是浪漫就行,儿想去的只要能玩耍就够。那,去哪玩呢?既要能玩,又要有情调的地儿……我不是一个旅游发烧友,会专门去挖掘世界各地最好玩的地方。我说不出在哪有稀有平原,在哪有旷世海景,我只会动动手指,在网络上敲打几个关键字,然后看看、挑挑,人云亦云,也仍然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3.
张增军 《神州》2012,(22):326-326
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变现有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或家长的认识或态度,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14.
我想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全国各县都能达到一个能满足全县正常运转的财政收入,且人口适中的话,那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或许尚可尝试。但问题是,会国还有很多贫困县,甚至还有贫网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亿.这样的县又怎么办呢?另外,做到免费医疗不能只解决本县居民在本县辖区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要想读懂中国,学会玩麻将是一种捷径,因为麻将是最真实,最广泛的大众文化,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其游戏规则是中国人百年来真正的“潜规则”,那么,你知道麻将游戏究竟隐藏着哪些“潜规则”吗?你知道在麻将游戏中为什么会有“三缺一”的说法吗?“麻将的番种”又是如何制定的?赢牌了为什么称为“和”呢?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13,(9):93-93
吹牛或者吹牛皮,是在中国流行很广的一句俗话,一般情况下用来指称那些既没有什么知识,又没有什么实际能力,只会靠说大话、空话骗取他人好感的人或行为。那么为什么把那些说大话和空话的人和事叫作“吹牛”而不叫“吹马”、“吹虎”、“吹大象”呢?老虎和大象吹起来不是更难吗?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句俗语与黄河有很大关系。古时候,黄河上游一带水深流急,人们渡河十分困难而且危险。用竹筏和木筱渡河,因其用料的质地的关系,抗冲击和撞击能力不理想,不能确保安全。为了能够安全渡河,一些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羊皮或牛皮缝制充气皮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书中有数处注明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建立了最少两个“官厂”,如须文答腊(苏门达腊岛亚齐市附近)及满剌加(今马甲)都有“官厂”的设立。但是它们真正的遗址何在?它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伟介夫博士说它是明朝的殖民地,是明朝向外扩张领土的军事基地。到底他的论调的可信度有多大呢?马六甲“官厂”的设计与面貌如何?六百年后的今天,它又有什么新面貌与新任务?以上所提的这些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我们虽然花了数年时间,从多方面来考证,也有不少收获。希望把我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更欢迎各位专家能为我们提供宝贵意见,以便将来能作修正。  相似文献   

18.
焦裕禄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已经植根于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时代为何会选择焦裕禄?这样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为何会出现在贫困落后、灾难连连的河南兰考县?又是什么人不同意宣传焦裕禄的事迹?他又是如何在去世一年后为全国人民所知晓的呢?  相似文献   

19.
李俊萍 《神州》2012,(7):24-24
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语文素养,它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但是在新课标中又显得那么忠言。那么,什么是学生的语丈素养呢?概念提得是否恰当呢?在具体教学过程又如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这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何艳敏 《神州》2012,(10):265-265
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语文素养,它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但是在新课标中又显得那么忠言。那么,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概念提得是否恰当呢?在具体教学过程又如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这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