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在清末“新小说”崛起之时,出现了名噪一时的“政治小说”。“政治小说”在清末小说中所占数量虽不多,但是它却成为清末“新小说”的主流,对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小说,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在当时,政治小说是“理想小说”之一种。这种“政治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没有的,它主要是受欧洲、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汪朗  汪明 《湖南文史》2013,(8):12-15
20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革”中觉醒过来的人们还沉浸在伤感和反思之中,以控诉“文革”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汪曾祺捧着《受戒》等一系列带着“抒情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从天而降,温情恬静的小说情调很容易勾动了人们内心的乌托邦向往。  相似文献   

3.
“诗文代变”。从1898年到1902年 ,中国出现了一场号称诗界、文界和包括戏剧在内的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现代报刊为媒体 ,凭借机器印刷和出版企业文化形式所进行的文学启蒙运动。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杂志 ,即以《新小说》名之。“新小说”觉世新民、开启民智的启蒙功能 ,被他们以极端的态度 ,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为“文学之最上乘”的中心地位 ,虽然 ,这与传统小说关乎世道人心、“文以载道”的古训 ,其实是有着某种潜在的关联 ,但从此 ,小说成为教化民众的工具 ,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城市怀旧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城市小说作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式,通过建构老城市特有的物质空间、精神形态,以及老一代市民生活场景,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汇入到这种怀旧风潮中。本文试图从“市民精神的追认”、“繁华逝去的挽歌”以及“青春乌托邦的追忆”三个方面,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怀旧书写的形态,运用现代性理论,探讨这一书写方式背后的文学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的文学语言,在我国小说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从汉魏六朝小说发轫时期到唐宋传奇,很明显的一条发展线索,即文言体式。这种体式受史传文学影响很大,及至唐人小说,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我国文言小说的高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这种小说的语言形式已经不能再适合时代和人们的要求,尽管以后也出现过象《聊斋志异》这样伟大的文言短篇小说。但实践证明,再固守这种语言形式是不会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李利 《神州》2014,(5):33-34
元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字"三",这包括以"三"标目的剧本名称和与"三"相关剧本结构以及带有"三"这一数字的戏剧语言。这一现象的产生既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戏剧小说等通俗叙事文学早期的文学特性相关,还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和演出要求密不可分。这一现象既是对以前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着后来长篇小说中此种结构模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儿女英雄传》的创作意图与民族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小说在创作倾向上,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不少作品都笼罩着这种悲壮伤感的情绪;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封建士人还对清王朝抱有不同程度的幻想,借小说以扶持纲常、劝善惩恶、淳化民风,把儒家“文以载道”的观念推向极端,使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成为拯救封建王朝命运的工具。因而写出了“警世小说”《醉醒石》、《照世杯》;“医国小说”《岭南逸史》、《野叟曝言》;“教育小说”《歧路灯》;儿女英雄小说《绿牡丹》、《争春园》等等。出现了许多封建伦理道德的完美化身式的人物形象。在这种时代巨变之前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满族作…  相似文献   

8.
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入关之后,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巩固,八旗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清代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人数不下千百之多。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文人以汉文进行写作,是以往中国文学史上所没有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众多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从八旗文学中寻找出它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八旗文学同汉族文学的关系。不解决这个问题,便难以解释八旗文学中的一些现象,也难以正确评价八旗文学在清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也会影响对清代文学作出全面地科学地总结。本文试图以袁枚与八旗诗人的关系为例,从诗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朽的业绩我称蹇老生前是贵州文坛的“文学领军者”,这是由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人格精神的魅力所决定的。蹇老德高望重,心存厚道,从无嫉妒他人之心,专以扶持、奖掖文学新人为职志,得到贵州作家普遍的拥戴。但蹇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乡土文学作品曾经产生过的影响,今天的人们就不甚了然了。有人甚至说:“蹇先艾么,不就因为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对他的小说称赞过几句?没什么了不得的呀!”可是,鲁迅在这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评价者,还只是蹇先艾1926年以前的创作,那时候,他才不过是一位二…  相似文献   

10.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我国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产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微文学这种精简的文学新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广泛传播于网络空间。这种文学新样式的产生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与魏晋时期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有极其相似之处。《世说新语》记叙了东汉末到刘宋初近300年间士族阶层的趣闻轶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且从题材篇幅来说,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的微文学作品集。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现有的“旅游文化学”著作以及一些旅游研究文献来看,人们对旅游文化、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等诸多范畴的使用,还存在着概念上的显著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为对这些关键范畴的内涵理解上的误区和使用上的轻率,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对旅游文化现象的本质、历史和形态的了解还有所局限。本文试图以学科视野来审视这些范畴的科学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3.
以王朔为代表的“颓废文学”既是对高举“载道”、“代言”大旗的“伤痕文学”的嘲笑,又是对追求“民主”、“现代化”征兆的“朦胧诗”潮的反戈;既是对“重建乌托邦神话”的“寻根文学”之叛逆,又是对“先抑后扬”、“入世”和“转轨”的“先锋小说”之变脸。在此基础上,主创者们再佐以“新写实”中“甘为卑贱”、“粗痞”和“反禁忌”的人生原汁,就做成了一道“颓废”十足的世纪末之文化快餐。这一股文学思潮极大地迎合了广大市民不要信仰、及时行乐和对金钱占有之世纪末“颓废情绪”,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文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应该得力于科举士子文学“沙龙”的积极推动。其成员结构,以科举士子为主体,松散多元,意趣相投;活动场所,大多是迷离官场和科场的清闲之地,相当随意,氛围轻松,情调浪漫;聚谈内容,则偏重于奇闻、异情和怪事等方面,由此敷衍成的文言小说也就带有这个文化羣体的符号。唐代科举制度盛行与文言小说繁荣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但并不是传统以为的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而致繁荣,两者之间的连接点实为一个个形式多样的科举士子文学“沙龙”。唐代科举制度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工文善辞的科举士子,他们需要追求官场和科场以外的闲情意趣,显示与众不同的奇才异能,于是通过文学“沙龙”的聚谈,更多地介入文言小说的创作和传播,进而促成了文言小说洋洋大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清代禁毁小说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禁毁小说的历史背景我国的通俗白话小说,在明末形成了创作的极盛时代,越来越多的文人打着“扶植纲常,劝善惩恶”的旗号,投身于小说创作中,来“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到了清代,小说不仅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统治阶层与士大夫中也赢得了很大市场。那些刚从浩莽草原走进封建社会的满州枭雄们,迅速地接受了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化样式,并努力从小说中汲取有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营养。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小说选本繁多,出现了许多题材相近的系列选本,编选前代作品结集出版是明代小说发展史上小说与商业结合的独特现象。这与明代出现的复古主义思潮、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李贽主“情”思想和“商人好货”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颜一烟是中国现代坛上知名的作家,1928年开始创作学作品,早年在日本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后赴延安参加革命。《盐丁儿》是作家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本不仅对小说全进行了独有见解的评析,而且介绍了作的生平经历与小说主人公--盐丁儿的关系。同时通过小说展示的革命与反革命背景环境的分析,以及学性、思想性的分析,阐述了小说所具有的社会深度和学深度,因本非常重视作家以数十年前的经历作为创作素材,故取名为“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道德”这一角度入手,对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道德意识进行深入挖掘,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并和与之毗邻的后现代派小说进行比较,得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道德重建意识的结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美国文学发展趋势,使读者对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赵小舟 《神州》2013,(33):13-13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我们带着期待视野走近七月派小说,在接受过程中,与作品不断进行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同时也与文本不断还原、变异,最后在接受七月派小说后产生共鸣和余味;另一方面,从读者对七月派作品进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的相互搏斗和理解,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七月派小说的特点与局限。一.执守现实主义"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也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经的影响下展开的。”①对于七月派小说的文学接受,时间段应该集中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