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杰 《文史精华》2009,(11):10-17
吕正操身边的人,都理解他对张学良的敬意和思念。多年来,听他不止一次地说:“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而。”吕正操曾多次试图邀晴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这些都使得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吕正操,并指定他做中共和张学良的联系人。  相似文献   

2.
张友坤 《百年潮》2000,(2):56-59
千古功臣张学良和抗日名将吕正操,关系密切,情同袍泽。他们都是辽宁海城人。吕正操从入伍东北军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的手下任职。1936年10月,吕调到西安张公馆做内勤工作,住东楼。西安事变后,吕与中共代表罗瑞卿居一室。张学良被扣,他们从此失去联系,天各一方,直到1984年,吕才与张有所联系。是年6月,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森之女张阊蘅(全国政协委员),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受其伯父张学良之托,特地看望吕正操,介绍了张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张闾蘅回港时,吕托她带给张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之后,张闾蘅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吕传递信息。由此,他们之间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1987年初,张闾蘅带来张学良赠吕正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作为爱国将领,其诗词更凸显历史使命和国家利益。像古代的辛弃疾、岳飞,当代的张学良、吕正操,便是如此。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一位是国民党的上将张学良,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上将的吕正操,他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领导了令敌人谈虎色变的地道战和地雷战,被张学良戏称为“地老鼠”。这两位抗日名将,又有着诸多的相通和相同之处。如:都是辽宁海城人;他们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张是一期,吕是五期;都是积极的抗日派———为抗日,吕正言改名为吕正…  相似文献   

4.
吕正操,曾是张学良将军的部下,“西安事变”后加入我军,迅速成长为我军威震冀中的抗日名将。在共和国57位开国上将中,是迄今为止惟一健在的百岁上将。本文记述了他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5.
正其中既有他对国共两党领袖的评价,也有他对感情生活的坦白人物简介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萍 《史学月刊》2005,(7):125-128
发生于1929年7月的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在“改旗易帜”后所做出的一件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此前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张学良“自述”的问世,笔者也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一“中苏共管”中东路乃是迫于形势之协议中东铁路的修筑是沙俄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相似文献   

8.
付朝 《黑龙江史志》2013,(17):34+36
1929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由中国方面主动挑起的对外事件,也是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中东路事件的发动主要是张学良自我意识膨胀,错误判断形势和南京政府出于多种目的,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史学界多有深入研究,唯独对中东路事件稍显薄弱。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是张学良打的一次败仗,张学良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不忍心揭这块伤疤;二是他打仗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苏联,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次生存危机,他有功于共产党,大陆学者多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心理,不愿意碰这一问题。张学良是坦荡做人的典范,他在晚年自己揭开了这块伤疤。  相似文献   

10.
提起冀中抗日根据地,人们就不禁想起它的主要创造者之—─—吕正操将军。这位东北军张学良的老部下,自西安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本文将回顾他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历程以及冀中军民英勇斗争的片段。一、小德改编历史性的转折吕正操,190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日本鬼子在修南满铁路时的暴行,决心长大后从戎报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他原名叫正超,后来自…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史精华》2010,(6):53-58
对震惊中外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多年来定义为: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致使东北三省沦陷敌手,但后来又推诿于张。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然而,根据张学良晚年对学界和媒体的多次谈话,以及解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权威资料,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并非通常所说。《九一八事变时是谁下令"不抵抗"》一文,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澄清。史料翔实,证据有力,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张学良,读者大都知道“奉军易帜”和”西安捉蒋”等史事,而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相,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者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及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整理研究,并寻访了为数不多的事件知情者,拟对事件真相作一披露。  相似文献   

13.
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日本关东军与张少帅早年曾经有过一次让世人切齿的“杀子之恨”。这是几近被历史湮没的沉重记忆,也是张学良将军倾心抗日、继而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改写了两位主角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人生。值此西安事变70周年之际,杨虎城之子杨拯民的这篇遗作,将从几个侧面进一步揭示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究竟谁是推动这一事件进程的主齿轮?在杨虎城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文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客观公允地为我们揭示了一页真正的历史。──编者 历史上,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从没有往来过,张学良、杨虎城也没有打过交道。“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张学良率东北军到处颠沛·流离,受尽了失地丧家的痛苦。蒋介石驱之入陕,名义上是“剿共”,暗地里含有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争夺三秦地盘的用意,这里的形势也使然,不能不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军队拥到这并不富足的地方,而张学良、杨虎城在诸多将领中又决非甘居人下的等闲之辈…  相似文献   

16.
陈益南 《文史精华》2011,(9):33-41,1
在历史事件中。有时常常是由细节穿透了轰轰烈烈的表象,而凸显出真相。70多年前发生的西安事变,之中所有的主要当事人,包括寿高百年的主角张学良将军,均已离世;其过程的梗概,也已大致清楚。但是,对这一事件及其过程中各重要情节的深层次动因。是否也已全弄清了呢?  相似文献   

17.
春华 《贵阳文史》2009,(4):24-26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愤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由"哭谏"而"兵谏",与杨虎城将军合作,毅然决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这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其中还有一事件的发生壮大了"西安事变"的声势,那就是张学良将军与此同时还密令驻兰州的东北军五十一军中他所倚重的中共地下党员解方,发动了与"西安事变"成犄角之势的"兰州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驻扎甘肃省会兰州的东  相似文献   

19.
孙果达 《纵横》2010,(4):28-32
在西安事变的研究中,几乎无人注意张学良的私人飞行员。可以说在西安事变前后,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往往就会出现张学良当时最新型的波音247型飞机,这是西安事变的一大特点。飞机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西安与保安之间的联系,更改变了事变中重要人物活动的时空概念,从而使得他们的行踪更为快捷隐蔽,也就使得西安事变更为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20.
迟青峰 《沧桑》2012,(1):67-69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导致利权严重丧失,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在二次北伐与中东路事件中保存实力的张学良对他的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仍有强大的军力。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全部军队,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蒋介石完成了削弱异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