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汉代画像石主要动物题材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本文就其中的主要动物作一论述,并作些初步探讨。一、自然界动物类虎:在南阳汉画中,虎往往雕刻在墓门上或和其它神物相搏,或驾翅拉车飞奔上天。汉代将虎列为十二主神之一,是驱邪食鬼的猛神。《后汉书·礼仪》说:“画虎于内,当食鬼也。”又《风俗通义》说:“画虎于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7,(3)
虎倌,故名思义,人们都会以为是动物园喂老虎的师傅。其实不然,延陵虎倌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画虎名家——凌云志老师。  相似文献   

4.
虎,百兽之王也。虎之威、虎之狂、虎之情历来为人敬仰。人们常用"虎虎生威""龙腾虎跃"来形容它的威风和勇猛,也曾用"虎里虎气"来描绘它的憨厚和正直,所以在许多百姓家里就有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镇邪之物--虎画。孰不知,那一幅幅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老虎画蕴含了画家多少心血,而高歌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孜孜不倦的学画生涯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格性,成为了  相似文献   

5.
梁忠成 《旅游纵览》2010,(10):80-81
<正>2010年是农历虎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高度重视老虎保护工作。从1月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相继组织开展了北京文化名人拒绝使用虎制品签名、万人爱虎倡议、虎年画虎演拍会,并在北  相似文献   

6.
正"虎贲"一词始见于《尚书》的《牧誓》、《立政》篇,指军中猛士尤其是周王的近身卫士。西汉平帝时更名宿卫的期门军为虎贲,为后世所沿袭。目前已知的商周金文中并无"虎贲"一词,但有"虎臣"与之相类。虎臣一词又见于《尚书·顾命》及《诗经》的《常武》、《泮水》篇。伪孔传以为虎臣即虎贲氏;郑笺称《常武》之虎臣乃一职官,《泮水》之虎臣泛指威武如虎的武将。有学者认为虎贲由虎臣分化而来,乃虎臣之一种。1窃以为虎臣当即虎贲,名称变换而已。  相似文献   

7.
雒青之 《丝绸之路》2010,(20):127-128
我非常庆幸在熟识的众多画家朋友中有沈风涛这样一位执著于画虎的艺术家.沈风涛的老虎从笔墨关系到线条、色彩、寓意的经营,无不带有浓郁的神话气息,仿佛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所赞誉的关于老虎的两句经典语言:"虎,虎,燃烧得多么明亮……有震撼力的美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文物1960年第2期载有訇簋及弭叔簋铭文(器铭照片及两种释文),中之訇簋铭文更关系到西周社会性质.因将所见数事录出,以供同志们参考.訇簋铭文有云:"今余令汝啇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春夷、京夷、……"以全文证之,"先虎臣"是一种军旅,指作为先锋的虎臣.师?簋:"今余肇令汝率齐币、?、僰?、左右虎臣,征淮夷".虎臣既用来征伐,可见本是军旅之一种.以师?簋的左右虎臣和本铭的先虎臣相较,知左右是指左右两翼,先则无疑为先锋.又  相似文献   

9.
虎属大型猫科动物,《说文解字》中称:"虎,山兽之君也。"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虎文化也应用而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虎纹饰,多见于鼎、尊、钺、戈、卣等器物之上。战国至秦汉出现专门调兵遣将的铜虎符,形为两半,上有铭文,一半中央掌握,一半给予地方,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宋代将显出虎纹斑的瓷碗称为虎斑,是茶盏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正张善孖(1882~1940年),名泽,字善孖,号虎痴,后以字行,四川内江人,张大千之兄。师从李瑞清。工山水,擅花鸟,精走兽,尤以画虎为名。1917年东渡日本,归国曾任总统府谘议、财政部佥事、国务院谘议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寓居海上,任上海美专教授,潜心于画,成绩卓著。为海派之大家,名重艺林。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0,(6)
正一、画面特点分析首都博物馆藏《无款画虎》是清代作品,整幅画尺寸为纵195、横72厘米,画心尺寸纵97、横56.3厘米。20世纪50年代上海文物库拨交首都博物馆。此图绘成年虎、幼虎各一只,蝙蝠一只,除此并无其他任何配景。两只老虎的造型严谨、笔墨工整、刻画十分细致,画家十分重视对老虎身体结构和皮毛质感的表现。皮毛以细笔梳毛,细线刻画并夹杂以皴擦,较好地表现了老虎皮毛的丰厚感。中锋点画出来各种形态的短线,用于表现和强调粗毛的丝滑质感,线条的排列、皴擦表现出了虎毛的光泽。画面所绘成年虎体  相似文献   

12.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堪称春秋青铜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体现出早期秦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数量众多、形式特别的铜虎造型系列,包含了早期秦人特殊的思想意识,且具有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基础。这些系列铜虎应是秦人崇虎习俗的集中反映,其中"群虎"是早期秦人激励民族精神、凝聚族群意志的一种氏族文化符号,"回首虎"则传达了秦人缅怀祖先、向往东方故地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苏联春画虎     
“自古英雄气,原由素养充。爪牙饶锐利,草莽占丰功。力蓄牛吞势,文藏豹变同。深山闻震恐,一啸自生风。”这是已故画虎大师张善子的虎画题跋,也可作为青年画家苏联春作“千虎图”的写照。青年画家苏联春从小痴迷于绘画,为了学艺不惜多方求教。他常常早出晚归,到动物园的虎山旁,观摩写生,废寝忘食,最终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炮"的角度,让我们再次认识"北洋之虎"段祺瑞。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时十余年。此间北洋第二号人物"北洋之虎"段祺瑞,威风凛凛,一再出头,成为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15.
赵洋 《民俗研究》2017,(5):44-49
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图形内容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这些图形来源于汉代人的历史记忆,是汉代人观念、思想的承载物。在汉代普遍的观念与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多类以虎为题材的肖形印,具体有"人搏虎"题材、"突出虎纹"、"白虎"题材等,这些虎形肖形印体现出汉代人的尚武精神、辟恶御凶观念、祥瑞思想等,同时,汉代虎形肖形印的寓意与功能也与汉代人普遍的观念和思想密不可分。思想史视阈下的肖形印解读与研究是拓宽肖形印研究途径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6.
厉归真画虎     
《文史天地》2013,(10):94-94
厉归真是宋初一位名画家,他最爱画老虎。起初,因他没有见过老虎,除了向画虎高手请教外,便是在夜间悄悄观察猫捉耗子时的姿态,从中获得启发和联想。他把这样画出来的老虎拿给人们看,众人都说不像虎,倒像猫。  相似文献   

17.
(虎斤)簋考     
(虎斤)簋是一件册命类型的铭文,作器者(虎斤)、师■及(虎斤)的父亲欨父,都是首次出现的人物,所赐的"銮■"也是前所未见的一种旗帜,对于研究西周史增添了不少新资料,特别是铭文的纪年,年、月、日、月相四要素俱全,这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蜂虎体羽光滑、色彩鲜艳、身姿优美、声音悦耳,喜爱群居,非常引人注目,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无论在地中海、非洲、南亚、东南亚还是在澳大利亚,人们对蜂虎都喜爱有加,但养蜂人除外,因为蜂虎会大量侵袭蜂窝。中国有九种蜂虎,都是流线型的身材,一种比一种艳丽,一种比一种颜值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黄喉蜂虎。黄喉蜂虎因为身上颜色艳丽,被公认为鸟界"最美"小鸟,它们是蜂虎科中型鸟类,体长23~30厘米,因为喉咙处有鲜艳的黄色细羽,平时爱吃黄蜂类昆虫而得名。黄喉蜂虎流线型的身材自然不用说,羽色中那  相似文献   

19.
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8)
正1943年秋,王维山在北京稷园(现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其展出的50余件作品所绘对象全部为"虎"。(1)时人称这次画展为"王维山虎展"。此展隆重推出一副长十丈、积三年光阴完成的《万虎图》。此图乃是王维山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报纸和画刊都对此次画展积极宣传。2003年9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一件王维山的《万虎图》手卷(图1~图4),此作由金梁题写迎首(图5),张海若题签,就是当年在稷园首展的《万虎图》。后手卷得多位前辈大家鉴赏,无不称赞画作之精妙,被誉为"翰林墨宝,大为珍贵",可见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