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纳西族人中,至今流传着这么两句口头禅:“纳西美布若”,意为纳西族是祭天的子民;再一句是“纳西美布迪”,意为纳西人古往今来看重祭天古俗。 据纳西族老东巴介绍,纳西人的祭天,分为大祭天和小祭天,大祭天在正月举行,小祭天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两种祭天活动,虽有一些区别,但内容却是一样,气氛也一样肃穆庄重。祭天有两种形式,远古的纳西部落大多是同一个姓氏的部落共同在一个祭天场举行;居住分散的村落,则单家独户进行。纳西古部落有束、叶、和、梅四大部落,分成普督、古许、古展等若干祭天群落。无论哪个部落,祭天…  相似文献   

2.
在红军走过的地方——长江第一湾丽江,居住着勤劳勇敢的纳西族人民。在这里,广泛地流传着“美女的星星落在塔城,唱歌的星星落在娥蕊”的传说,赞美了塔城姑娘的勤劳美丽,娥蕊人的能歌善舞。到过丽江的人都知道,纳西姑娘是勤劳美丽的,纳西人是唱歌跳舞的能手。千百年来,纳西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作了丰富多采的民歌,这些民歌独具一格,旋律单纯而质朴,粗犷又悠长,象一面镜子,把这个民族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映了出来。所以,纳西族的歌手说:“你要了解我们的民族,就请先听听我们的歌唱。”纳西族的民歌大体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山歌当你一跨进丽江境内,就会听到一阵阵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向以能歌善舞,爱好劳动著称于世。他们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特生活习俗。 纳西族共有2780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和四川省西南的金沙江上游地带。气候差别较大,但仍然宜农宜牧。纳西族居聚区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有大量的矿藏。森林中有各种飞禽走兽,如虎、豹、熊、鹿、獐子、野猪、雪鸡、松鼠、鹦鹉等。并有数十种树木和数百种中草药。其中较为珍贵稀罕的是雪茶。 纳西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东西两个语言区。有本民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音  相似文献   

4.
我在《史学月刊》1965午第7期内,发表了“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一文。把亲属称谓一段减去了。但亲属称谓是研究家庭婚姻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供有关方面更多的研究材料,特加以补充。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亲属称谓基本上是类分式,它是与母系家庭和阿注婚姻形态相适应的。从亲属称谓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过血缘婚阶段,并正在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过渡。亲属称谓是:  相似文献   

5.
增苴是纳西族诗歌中普遍运用的一种句式。关于增苴的艺术价值,目前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有志于参加这一讨论,以求获得对纳西族诗歌的深入了解。一何谓增苴?纳西族歌手在说唱时,常常不是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思想,而是先用一句含蓄的话起头,然后第二句才一语破的。例如: 原文意译利称利满时绶带鸟尾长没夺浩时色不见久长了第一句是虚句,第二句才是实的。这个虚句  相似文献   

6.
一纳西族的殉情悲剧,曾经震撼了多少人的心,人们为此感叹唏嘘,为那些以年青的生命殉了爱情理想的少男少女们洒一掬同情之泪。有的人在震惊之余,慨叹纳西族是个“悲剧的民族”。语虽不当,但可见纳西族的殉情引起了人们心灵上多大的震动。在那暗夜如磐的旧时代,年复一年,无以数计的纳西族青年悲怆长  相似文献   

7.
阿一旦是纳西族传说中的“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在纳西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声誉。据传,他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丽江黄山村的农民,自小聪敏,能吟诗作文,因欠木氏土司的租税, 当了木家佣工。他经常捉弄木土司,遭到统治者的迫害,只得出逃大理,展转二十余年,才回到故里。《阿一旦的故事》,就是阿一旦一生同以木土司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机智斗争的生动事迹的纪录,是一组杰出的民间文学作品。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的严峻对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化,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阿一旦这个人民意愿的体现者的机智超拔,热情歌颂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歌颂了“卑贱者”敢于把权贵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无畏精神,无情嘲弄、鞭挞了自命不凡的统治者的无耻、无知和愚蠢。它既是人民智慧的赞美诗,又是插向统治阶级心脏的匕首,不失为纳西族文学宝库中一串闪光的珍珠。这组短小精悍、诙谐幽默的作品,自清末以来便广泛流传在纳西族地区,经过一代代的加工充实,更臻完善,脍炙人口。解放后,曾整理问世了《木家败》等十二篇。这次发表的十篇是新近整理的,其中《斗阎王》是后人为这组故事增添的浪漫主义传奇式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闫浩雨  陈望 《风景名胜》2021,(5):0036-0036
纳西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血脉相承的特点,丽江古城的建筑,大多是普通纳西族百姓的家园,是纳西族文化的承载物,他承载着纳西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宗教文化,纳西族民居是承载纳西族灵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族西族民间文学是纳西族人民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而在诸种审美属性中,崇高是其鲜明而突出的一大特点。本文拟从这一命题出发作些探讨。一崇高,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文论家们作过许多宝贵的探索。尽管各家所说不一,但对象中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即“大”与“力”这一点,却都共认为崇高的显著特点。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说法:“‘更大得多,更强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鹰猎     
鹰猎起源于中亚地区广袤的高地和草原。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革囊渡江驻守丽江时,把这古老的狩猎方式留在那里。几百年过去了,在滇西北高原的古城丽江,这传统仍然被纳西人完整地承传着。  相似文献   

11.
《游悲》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一部著名的民间抒情长诗,有它的艺术特色。作品中男女青年争取自由,反对阶级压迫,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思想是积极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采取的办法却是消极的。全诗两千多行,我们节选刊登了第二、第五、第六节及其尾声。目的在于提供读者和研究者了解旧时代纳西族青年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遭遇,有助于对殉情风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东巴经与纳西族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注意而饶有兴味的问题。鉴于学术界历来对此探讨较少,为引起同志们的注意和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东巴经中记载的文学作品出发试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鹰猎     
朝阳 《华夏地理》2002,(9):32-41
鹰猎起源于中亚地区广袤的高地和草原.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革囊渡江驻守丽江时,把这古老的狩猎方式留在那里.几百年过去了,在滇西北高原的古城丽江,这传统仍然被纳西人完整地承传着.  相似文献   

14.
丽江古城旅游业迅猛发展,当地纳西族女性以不同的角色投身到旅游的各行各业建设中。旅游发展带给她们除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外,重要的是对纳西族女性教育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改变着她们的教育观念、提供给她们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她们语言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在纳西族文学史讨论会上先后作了两次讲话,这是他第一次讲话的摘要。讨论会后的第四天——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方先生竟与世长辞了!这次讲话,竟成了他执教一生的最后一课。方先生十分关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平时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和教益颇多。纳西族文学史讨论会前,我们特请他到会讲话,他欣然应允,并在会上就编写民族文学史的指导思想、纳西族文学史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别等问题,作了近六小时的长篇讲话,其中包含有他治学的经验,他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学的广博知识,使到会同志得益非浅。方先生是一位八十一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已经失去看书、写字的能力,仍到会作了长篇讲话,对到会的同志谆谆教诲,先生对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关注及对后学者的期待之心感人至深。本刊摘要发表方先生最后一次的讲话,表达我们对这位敬爱的老师、老前辈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
《山茶》2011,(1):34-36
纳西族源于上古氐羌集团在汉、晋时演化出来的摩沙族,唐时被称为“磨些蛮”.元代又有“么些族”的叫法。当代民族学家徐杰舜在《中国民族史新编》一书中提到.“摩”、“磨“.“么”可能是古纳西语“牛”的音译.  相似文献   

17.
宋明 《旅游》2003,(3):34-36
在美丽泸沽湖边,每年总有一次纳西族的起始节——一个民族的体育盛会,一次几情浓郁的狂欢节,新的一年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承传东巴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运用汉文化,取得了优异的创作成果,先后有十余部诗文集问世,得到省内外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好评.不仅使纳西族文化在纵向延伸与横向的发展中得到丰富拓展,开创了纳西族文人文化的先河;也使纳西文化渐为中原所知.<明史·云南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知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本文对这些诗文集逐一提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纳西族是聚居存我国滇西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恢,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包括自称"纳""纳西""纳日""纳罕""阮可""玛丽玛莎"等族群,在史料中也被称为"么些""麽些""摩沙"等。纳西族地区分为东部和西部方言区。以永宁为代表的云南宁蒗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谚语     
流水还没有流到,先把宽桥来架好;水井还没有干涸,就要把水井淘净,大风还没有刮到,先把高墙筑造好。智人所说的话语,不一定都是真理;鸡所啄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粮食。貌美行为丑,算不得真美。只耍有了油和盐,炒栗树叶也好吃;只要有了粮和水,雪山也能被摇撼。地不犁不肥沃,田不撒种不绿。只要有脚就会有路,只要动手不怕饥饿。趁脚还没有被刺戳,就要先把鞋子穿上。绳索总在细处断,浪费的人不会富。纳西族谚语@杨一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