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人吃鼠记     
一说到食鼠,在许多人听来似乎与食蛇一样令人毛骨悚然。认为老鼠这类污秽邋遢之物,一见到就已经倒胃了,怎能还吃得下去呢?事实不然,善于烹饪的粤人,他们无论将鼠肉用来炒、炖、焖,都能烹饪成美味佳肴,餐席上称之“野味”,史家誉之为“家鹿”。  相似文献   

2.
食疗是中医理论和烹饪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把蜚声世界的中国菜肴和举世闻名的中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集营养、保健、治病、益寿为一体的饮食疗法。一、食疗概况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中医理论和烹饪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饮食养生、食医食疗也就成为我国烹饪文化传统特点的一部分。我国食疗早在周时就有记载,周代宫廷中设有食医,掌管皇帝每日食谱,为皇帝按身体、按季节、按食物性质调剂饮食;春秋时期,墨子对饮食则提出了“增气充虚,疆体适腹”之原则,总结了食物营养、烹制、配膳、吸引等辩证养生之道:战国时名医扁鹊也曾提出:“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隋、唐、元、明四代,有关食疗的经典著作不断涌现,如唐代《千金要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元代的《饮膳正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可见,食疗早已为古代医学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吃不尽的香港张志和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满街的酒楼、餐厅、食档,从清早到深夜,人潮涌动,足见香港人爱吃、会吃、能吃、舍得吃。“苏眉”、“青蜓”、“带子”,听过这些怪名字吗?都是味美价昂的海产。吃海鲜是香港人的一大乐事,亦是外地客游港必不可少的“观...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1,(11):22-41
古人比今人懂吃。他们谨遵许多有关吃的原则,诸如:“食不庆精.脍不厌细”、“食在当季”等等,这些,恰好与西方近年掀起的“慢食运动”所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原则,才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传统的慢食美味——冬季慢酿的绍兴黄酒。  相似文献   

5.
我的餐室铭     
中国人是重食主义者,有饭吃,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商量,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炊中无米、腹内空空呢,那便会生出种种麻烦,小则暗窃明盗,大则揭竿而起,于是尸横遍野,流血千里。唯其如此,才有那最普遍,也算得最高的原则——“民以食为天”。“食”既成了“天”,于是,有食就有“天”,无食呢,那便无法无“无”了。我曾有过每餐三两(十六两制)的经历,端着那一丁点儿“食”,从食堂匆匆回到“斋”中,弹指间,碗里便空空如也了。这“斋”,名“三一”。三者,食、眠、溺是也,混此三者以为“一”,故以“三一”名。有食即佳,又何…  相似文献   

6.
烹饪美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菜系繁多,风味各异,技艺精湛,被世人誉为传统文化的四大瑰宝之一(书法、国画、中医和烹饪)。它对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无可比拟的独特贡献。 “民以食为天”,古有明训。中国人始终把饮食生活视作天大的事。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都是围绕着饮食生活而进行。“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于饮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于是研究饮食之道的学说也随之萌生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语叫“拼死吃河豚”,吃鱼吃到不要命的份上,可见河豚有多鲜美。世界上吃河豚吃得最凶的是邻国的日本人。日本人对待河豚,如美食、如美女、如自己,食之有道,食之有昧,更食出一种文化,—种意味。我在日本生活了18年,吃过不少次河豚,这次应了杂志社的约稿,又数次大块朵颐这道名菜,不仅对河豚了解多多,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俱来长着一张嘴,从呱呱坠地,到老死入土,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不教自会、无师自通的本领就是:吃。我们认其为人之天性,这在两千年前的老祖宗那里,已经告诉我们了。《礼记·礼运》:“钦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说得再简单明了不过。一个是吃,一个是性,是人之本能的两大核心和支柱。然而,诚如人类的性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动物性本能的问题,而是一种十分高级、十分丰富、十分深广和十分具有诱惑力的大幅射面的文化现象一样,人类的吃,如果我们把它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动物性生理本能的话,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它同样是一种十  相似文献   

9.
《随息居饮食谱》点校勘误卢家明中国商业出版社为继承中国古代珍贵的烹饪文化遗产,编辑出版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收录古代食单、食谱、食经、食疗经方、饮食史录数十种,每种书均由烹饪史研究专家加以点校注释,并将部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以便读者阅读。这是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烹饪作为民族文化的国粹之一.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地位,而中国烹饪的精髓——中国八大菜系。更为世人所普遍推崇。厦门莱作为中国八菜系这一的闽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厨界高手生生不息的磨砺追求.创立了浓郁的闽南风味特色.声誉鹊起,名噪四方.赢得了“食在厦门”的美称。  相似文献   

11.
侯菲 《丝绸之路》2008,(10):43-44
馕在新疆各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面食之一。一壶奶茶,几块馕。就可以是一顿简单的羹食。说它是“新疆第一吃”一点也不为过。新疆人膏不开馕,不仅因为它的朴素和实在,更因其包含的艺术品味和古老的烹饪文化……  相似文献   

12.
林慧彬 《福建史志》2022,(4):60-64+72
“炝”是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之一,在北方和西南地区经常使用,福建则莆仙地区使用最广。文章分析了“炝”字在莆仙地区的形音义,解释其在莆仙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形式,探索其在莆仙地区美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词语族情况,并进一步阐释其饮食文化内涵。文章还对莆仙地区“炝”食的传播进行了分析,为莆仙地区的“舌尖魅力”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川菜里有道名吃叫“东坡肘子”,相传是北宋文化名人苏东坡发明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后,曾大发感慨说:“黄州的猪肉真好啊!”并讥笑黄州人“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这10个字几近切中要害了,宋朝人确实不怎么会吃,也不怎么会烹饪,无论贫富. 看宋朝人都吃哪些东西.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两宋典籍里记载,他们一般喜欢快餐食品,而且清淡简单,鲜见出现炒菜和生猛海鲜,甚至连鱼类食品也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在这一时期中,各诸侯国相继实行变法革新,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而畜牧生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子·牧民篇》指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种粮食只能吃饱饭,而发展畜牧业,种植经济作物才能发家致富。书中还将畜牧业发达与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贫富的标志。所谓“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六畜育于家……国之富也”;  相似文献   

15.
满汉全席,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宴席。以国仪讲究、肴馔繁多精美、技艺精湛而驰誉中外。在清代烹饪史中有重要位置。本文仅就满汉全席有关的几个问题,试做初步的探讨, 一、满汉全席形成的基础 清初的满族,是善于学习、勇于进取、且少有民族成见的。这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天命七年三日,他下过一道旨谕:“……上(清太祖)谕曾著满汉人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若满州人欺索汉人故违此谕,则汉人可扭而告于执法之官;  相似文献   

16.
《旅游》1996,(5)
成都有一种“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是吃这种“鬼食”所致。就连康熙皇帝南巡时,都曾给巡抚宋荦下过圣旨,说这种食物不同寻常,可令御厨太监传授给巡抚厨子,以备受用。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到底是什么?豆腐。为什么豆腐叫“鬼食”呢?  相似文献   

17.
武功旗花面     
田云 《陕西史志》2001,(3):61-61
提起武功旗花面,那可是独具风格、名不虚传,别说本地人富有特殊感情,就是外地宾朋食之,也都赞不绝口!往往是吃了一回还想第二回,吃了一碗还想接着吃,少则十多碗,多则二十多碗,民间有“三十碗不过岗”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厨房陷阱     
当你在超市疯狂选购鱼肉蔬果时,你的胃渴望美餐一顿,一番烹饪之后,你吃进去的不仅仅只有美食,“厨房陷阱”还在你的佳肴中布置了各种致癌物质。找到陷阱,清理掉!  相似文献   

19.
《旅游》1994,(10)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中外宾客纷至沓来,涌入北京城。于是,首都的各大豪华宾馆、饭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吃”饭店的人也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以高雅为幌子,“吃”的却不是正道儿。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看“香江第一健笔”林行止先生的《好食,好食》一书,其中讲了很多有关吃牛肉的趣闻轶事。最吸引笔者的,是一段有关英国人吃牛肉与其民族性的典故。 书中提到英国人自号约翰牛(JohnBull),是缘于小说《The History of JohnBull》里的虚构人物,英国商人John Bull及一名法国人和荷兰人因生意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故事。主角正气、爱国、单纯善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