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肯是废奴主义者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发表了霍光汉、郭宁杕同志与刘祚昌同志商榷的文章:《关于林肯的评价问题》(以下简称“霍文”),文章认为,“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笔者对这一论断有不同看法,借《世界历史》的“争鸣”一席地,与霍光汉、郭宁杕同志商榷。 先从霍文认定“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的论据谈起。 霍文重要论据之一,是1837年3月林肯和丹·斯通在伊利诺斯州议会里提出的一份书面抗议。那一年,伊利诺斯州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认为“按照联邦宪法,各蓄奴州对奴隶的所有权是不可侵犯的”,反对奴  相似文献   

2.
关于对林肯评价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对林肯的评价,往往以他是否是一个废奴主义者为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本文认为,从抽象的定义来说,林肯是奴隶制反对者而不是废奴主义者,但林肯的社会实践促成了奴隶制度的废除,保证了美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发展。由于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由他的社会实践的总效果出发,因此  相似文献   

3.
林肯是废奴主义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林肯的评价和他在反奴隶制战争中的态度,国内外史学界有不少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林肯是废奴主义者,一种意见认为他不是废奴主义者。我认为他是废奴主义者,但他的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林肯不是废奴主义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肯是不是废奴主义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废奴主义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废奴主义者”(Abolitionist)是一个历史概念,源自美国废奴运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友派,以及独立革命前后的仁人志士如富兰克林、潘恩等人,都曾开展过废奴宣传活动。但真正形成全国性的废奴运动,还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资产阶  相似文献   

5.
约翰·布朗     
约翰·布朗(John Brown 1800—1859),十九世纪美国反对黑人奴隶制的杰出人物,著名的彻底废奴主义者。他主张用暴力解决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问题,领导了著名的哈普斯渡口的起义。 约翰·布朗于1800年5月9日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托林顿镇一个白人农民家庭。他的祖父参加过独立战争,为美国的独立而献身。父亲欧文·布朗是一个积极的废奴主义者,早在约翰·布朗幼年时,欧文就在俄亥俄州组织“地下铁道”活动,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内战前的半个世纪内,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度之间,出现过几次大的妥协事件,如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0年的大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一内布拉斯加法案等。如何评价这些妥协?史家历来有不同看法。康马杰、摩里森和洛伊希腾堡合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断定,这些妥协是必要的,认为“现在必须作出让步,来制止分离运动”,还说这是亨利·克莱“独具慧眼”的“高等战略”。①福斯特则认为这些妥协是不对的。他认为,这些妥协是对“进攻的种植园奴隶制度的重大让步”,“刺激了种植园主的胃口”,“是南部奴隶制  相似文献   

7.
《为奴十二年》虽是讲述奴隶制度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但主人公坚守生命、自由、尊严和信念的决心和执著让人震撼。因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故影片中极大地彰显了自由、废奴以及音乐共鸣等美国基督文化。  相似文献   

8.
徐超 《神州》2010,(10):42-44
“奴”无疑成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中最时髦的词语了。“奴”最初最原本的含义是指“心甘情愿的被人驱使”或“受人奴役、没有人身自由”。现如今,奴隶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奴隶制度也早就废弃消失,但是“奴”字却未因此消声隐匿,反倒愈加的“大放异彩”起来。从最早的“房奴”到后来日益冒出来的“车奴”、“蚁奴”、“卡奴”、“节奴”……这些“奴”与“被奴”等热词好像是在宣告着“奴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位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一位是华盛顿,一位是林肯。华盛顿赶走了英国统治者,建立了美国,是开国之父。林肯进行了南北战争,消灭了南方的叛乱分子,避免了美国的分裂。同时,他还解放了黑奴。美国许多书籍在谈到林肯时,都称他是“最大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谈到《清明上河图》,明朝人都穆认为:“汴京盛时伟观,按图可得。”但这一观点,遭到不少人反对,争议的焦点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本)中所绘的那座城楼。一些人称它为“东水门”,一些人则认为城门下来来往往的明明是车马、行人、骆驼队,分明是“岸上的”绝对不是“水门”,从而认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根本不是北宋东京。“东水门”这一悬案,严重影响了对《清明上河图》的正确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进行认真考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杜华 《世界历史》2023,(1):58-75+161
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身处福音派宗教复兴的时代,深受宗教思想影响,其观念和话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基督教思想和“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构建出一套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反奴隶制理念和话语。他们还尝试发动“人民”,通过塑造公众意见来切断美国政治体制对奴隶制的保护。在19世纪30年代,奴隶制已经成为一种无比强大的全国性政治权势。从这样的历史语境来看,废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抗争运动。废奴主义者不是单纯的道德改革家或政治行动者,而是试图联合道德和政治的力量,打破奴隶制政治权势对全国政治的控制,以最终消除奴隶制。这种兼具道德感召力和政治策略的理念和话语,是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反复对照分析金代文献和有关资料时,发现《金史·纥石烈桓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7月版,简称《桓传》,下同)记载东真国(后改称东夏国)蒲鲜万奴于贞佑三年(1215年)“四月复掠上京城”与史实有误。《桓传·校勘记》仅以《金史·温迪罕老儿传》(简称《老传》)“蒲鲜万奴攻上京”、《金史·纥石烈德传》(简称《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为据,而将“上古城”改为“上京城”,与实际不合。澄清这个问题,对研究蒲鲜万奴何时进入金上京地区及金代历史地理有一定意义。余不惮浅鄙,将一得之见,付诸笔端;有悖史家之本意处,望不吝教正。一、关于“上古城”改“上京城”的误出。《桓传》是东真国初蒲鲜万奴活动的重要史料。《新元史》、《蒙兀儿史记》中的《蒲鲜万奴传》(简称《蒲传》)乃据此而撰,只比《桓传》少一“复”字,“京”仍作“古”,均为“四月掠上古城”,其文字终未脱此窠臼。而《桓传·校勘记》则认为:“复掠上京,‘京’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上京”。又卷一二八<纥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迄后,诸东夏史论著述引此文者,多采取“四月复掠上京城”说,但近几年,有的学者对此说已提出疑义(详见下文)。  相似文献   

13.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解放黑奴宣言》的起草人和签署人,与华盛顿、杰斐逊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他高度评价,他的业绩举世瞩目,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尊敬。我国对林肯的研究较薄弱,除个别译(编)著外,迄今没有出版过中国人撰写的研究林肯的专著。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笔者认为,该书在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的探讨有新颖独到之处。一、对林肯早年生涯和成长经历的叙述既深刻又生动精彩。众所周知,林肯出身卑微,早年经历曲折坎坷。他跟…  相似文献   

14.
王克文先生在《陈公博为什么追随汪精卫投敌》一文认为,陈公博“对汪精卫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最初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最后之所以参加‘和运’和伪政府,主要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汪先生”。作者还认为,陈公博“和其他大汉奸(如周佛海等人)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史丛书》之内容瑕瑜互见,其"大东亚战争史观"是我们所反对的,但该丛书也保留了不少相关资料,现发表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庄司润一郎先生对该丛书的介绍,以飨读者。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丛书的原貌,其中大部分专有名词在翻译时,一仍其旧,未做改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英同《废奴贸易法案》200周年、也是人类废除奴隶制度200周年纪念。为迎接这个年份,全世界动静不小。好莱坞拍了这部英国废奴运动的核心人物、清教徒威伯福斯的传记片《奇异恩典》。英美在教会推动下.也兴起一场白人信徒为祖先贩奴行为认罪、悔改,和向黑人道歉与赔偿的运动。  相似文献   

17.
董波 《宁夏史志》2010,(2):38-39,16
历史上的宝丰县,即今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现存有关宁夏的大量史料。为我们今天了解宝丰县提供了可靠依据。《甘宁青史略》写道:“西夏筑省嵬城于此,后废。”《平罗纪略》:“省嵬城在省嵬山下,疑即宝丰废县地。”《朔方道志》:“宝丰城在省嵬城西近,康熙三十六年旧镇城仅半舍。”《平罗地名志》:“宝丰县一取旧名,一由钦定。”民间流传着“摇倒省嵬城。打的宝丰县”.可见宝丰的得名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今年北美颁奖季就像美国政治教科书,讲反恐的《国土安全》与讲总统竞选的《规则改变》平分秋色,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大热的《林肯》及《被解放的姜戈》都与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有关。这一系列题材严肃、手法精湛的作品天生就有优势,HBO迷你居憾规则改变》更是它们中的优秀样板——根据201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改编,采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参照Youtube当年视频复原现场,尽量找面目相似的演员。  相似文献   

19.
收入《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的邓蜀生先生的《美国联邦主义的历史演变》一文,是一篇好文章,我不只自己喜欢读,而且还时常向热衷于美国史学习的学生推荐。不过,邓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持的一个观点,我却不大赞同。邓先生认为,在1832—1833年关税和州权危机中,“以坚决维护联邦统一,反对极端州权主义者的分裂和分离行动而在美国历史上赢得重要地位”的美国第七届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本人是不同意保护关税法的”,“他反对对南部不利的保护关税率”。①我认为邓先生的上述看法有失斟酌,实在是“冤枉”了杰克逊。  相似文献   

20.
周钢 《史学月刊》2005,(9):108-116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肯县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战争结局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分赃,确保了墨菲家族在林肯县的垄断地位。“比利小子”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只不过是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雇用的一名枪手,但在后来的许多传说中,他却成了“林肯县战争”的主角。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比利小子”的历史著作、小说、电影、歌曲和传说不计其数。“圣徒比利”取代了“魔鬼比利”,“林肯县战争”却被人淡忘了,即或有人偶尔记得它,也是从“比利小子”的出场背景中得知的,“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则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