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在哪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告状。理他们吧,他们会越告越凶;不理他们吧,又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大人们常常就在这样的顾虑中任凭孩子的告状行为一步一步考验着自己的耐力与耐心。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其实,掌握了孩子爱告状的秘密,你就会彻底从孩子爱告状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学习、生活发展的主体,他们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他们自主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大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唯恐孩子做错、受到伤害,总以为孩子小,一些事情做不好,所以事事都替他们想了、做了,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也没有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善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孩子创造自主选择的条件、扩大生活的范围、发展自主选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个好老师,眼里一定要有孩子,一定要懂孩子的游戏。喜欢孩子喜欢的事情,走进他们的游戏情境,在游戏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的所思所想,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作为游戏伙伴实现隐性指导。有幼儿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曾讲过: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最大的区别是幼儿教师要懂孩子的游戏。每走到一个教室,我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活动情况。孩子的表现会反映出他们  相似文献   

4.
辛泊平 《神州》2010,(8):92-93
我年轻的朋友们先后做了父亲,有准备的,没有准备的,反正孩子是降生了,逼着他们做了他们还没有适应的角色。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孩子的花销太大,他们有些吃不消。然后说起孩子的变化,说孩子的皮肤,说孩子的翻身,说孩子的笑,说孩子的眼神,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5.
正孩子的认识是从其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的,孩子有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关注孩子的成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心灵,感悟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才能有效指导孩子的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在我园实施的《朴素理论指导下的"童化教育"研究》课题下,结合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的精髓,我做了以下一些班级微课程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正活泼自信是现在多数孩子的共性,因为在自己和父母的心中,他们都是最棒的。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缺乏自信甚至生活在自卑中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卑中,他就选择了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自信中,他就学会了快乐地生活。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客观地评价孩子,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奋斗的起点,找到自信。自信才能自立,自信才能自强;孩子有了自信,就会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从未做过的事。  相似文献   

7.
石敏 《神州》2011,(4X):228-228
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解除他们的烦恼;有一颗真实的诚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和他们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有一颗好学的虚心,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意和情意。  相似文献   

8.
留住欢乐     
我以为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欢乐 ,关键在于自己 ,尤其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 ,而物质条件、生活状况却显得次要了。我的邻居的孩子由于先天性疾病造成智力低下 ,看着活生生的孩子不能上学 ,我曾想 ,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孩子 ,这日子咋过呀 ?可我想错了。那个家庭实际上过得很好 ,夫妻俩都很能干 ,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整天充满着快乐的气氛。一次 ,他们带孩子到北京看病 ,还多逗留几天 ,在北京痛痛快快地饱览大好风光。他们说 :这孩子比起卧床不起的瘫痪孩子强上百倍。他们这么想了 ,他们当然就有了快乐 ,假如相反呢 ?也许情况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9.
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与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原因大致有二:①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复杂, 孩子容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星期天或假期,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竟将他们锁在家里。②孩子的学习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出去与人交往。现在的孩子尤其城市中读书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功课要学,很多作业要做,回到家里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课外练习等着,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额外加码,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报名参加了社会上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特长班”。繁重的课业负担残酷地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从第一种情形看,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 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易造成孩子孤僻、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以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每一个孩子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地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我们班的源源小朋友聪明能干,但生性怕羞,缺乏自信,不敢在全班小朋友面前  相似文献   

11.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道过的孩子。他们确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可能说以下一些——“看看人家多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12.
高锦维 《神州》2012,(24):91-91
本文通过三则故事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优点的,只要用心地呵护我们的孩子,亲善地鼓励我们的孩子,技巧地教育我们的孩子,给他们搭建他们自己的平台,让他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舞台,张扬他们的个性,树立他们的信心,他们就会如花般绽放在我们面前,给予他们的将是一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李静 《南京史志》2011,(Z1):73-74
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刚入园的孩子有的嚎啕大哭,有的默默流泪。孩子走进幼儿园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要独立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需要足够大的勇气和智慧。一、园所入手——以"了解"为重点,倾心呵护孩子(一)宣传自己,让家长了  相似文献   

14.
父母都希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正确的性观念,但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好老师就好了!”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你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别担心自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其实比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孩子可以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许多性知识,但日后仍旧可能成为一个对性有着歪曲理解的人。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们潜意识中的异性原型就是他们的父母,擅长察言观色的孩子正好藉此深刻领悟父母之间…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群孩子,虽然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条件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行为要比实际年龄老成得多。我们习惯上称这种言行举止过早成人化的  相似文献   

16.
平时,在工作中,我经常听一些家长讲,今天的孩子真难管,真不知他们在想什么。虽然,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幸福的,但在心理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不幸的,甚至有许多的烦恼。为了了解他们的烦恼,我们在初二学生中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就亲子沟通的话题让每个学生写了周记。也许这一内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都觉得有许多心里话可说,并且说得也很在理。他们无拘无束地向我们诉说了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和隔阂。看到孩子  相似文献   

17.
陪孩子去三十九中考级,坐计程车时,那个女司机告诉我,她的三个孩子都在上一流大学,而且品学兼优。我问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她说:“我整天出车在外也没多少时间管教孩子,我只是自小就培养他们自觉学习、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罢了。”她说,“只要有空闲,我每天一定会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做功课,我则阅读常识类的书籍、杂志或新闻。除了特别挑选的节目,我一般不陪他们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浪费太多时间。”她说:“孩子慢慢长大了,学习的知识更新太快,我知道的反而比他们少。按说,我干这行用不了多少知识,可你想,拉上一个客后,与其让他(她)在后面无言地坐…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们大冯中心小学,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亲属或邻居照管。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常常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安全健康缺保……在我们大冯中心小学,还有这样一群追梦人:他们担负起妈妈的角色,在他们的关爱下,原本孤僻的孩子渐渐变得开朗,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变得喜爱学习,生病的孩子及时送医就诊……在这所小学里,教师们甘做绿叶,用点滴行动诠释教师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隽大鹏 《风景名胜》2014,(2):120-136
正旅行中,我会时常将镜头对准孩子,希望在不打扰他们的情况下,记录下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相比于国内的孩子,国外的孩子们面对镜头时不仅不会腼腆和害羞。相反,有些孩子还格外地有表现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正"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刚刚从我班毕业的这群农村的孩子:这儿是农村,大多是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老人们在家种地,照顾孩子去上学。每天只要按时做好饭,让放学的孩子回家吃饱了,穿暖了,其他的,很少要操心,就算有老师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大多也只是敷衍了事,除非有些严重的,老人们只需再通知给远在外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