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4月9日,常熟市东张镇居民郑安宗在镇北街建私房挖土时,于地下约30厘米处发现一清代咸丰年间银元宝窖藏.这批元宝共8锭(图一),出土时零乱堆放于土坑内,无容器,附近亦未有其它物件.经实测,每锭元宝重1800~1885克,长度在10.7~11.9厘米之间,正面分别模印或镌刻铸地、年号、吉语、匠名等铭文,银行鉴定其成色为92.5%.现已由市博物馆收藏.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戏曲活动在宁古塔流传已久。远自清代康、乾伊始,至民国时期,相继有昆弋、河北梆子、京剧、蹦蹦、评剧等戏班在宁古塔的庆春茶园、宁安茶园(后改为兴宁大午台,即老剧院)回定剧场演出。每年除在固定场所演出外,宁古塔城内外的十八座庙宇,从春三月起到九月九日止相继都按祭期有庙会,至少演上三天戏。就连满族披甲每年一度的比弓箭的旗亭子(位于现在造纸厂后身)比武时期,也要唱上三天戏。此外大户人家寿辰、嫁娶也有亲朋送戏的习俗,至少也要唱三天。衙门集会,庆贸办堂会有时也要唱一天。这些旧习俗的延续流传,每年戏班在回定剧场以外的演出,就长达半年左右,既是旧戏班演出安排的惯例,又是戏班长年的生财之道。相应地为了维持其演出秩序,求得生活,被社会上视之为下九流的  相似文献   

3.
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赫赫有名的"宁古塔贝勒",其实不过是"六台子寨主",比较正规的汉字对音应当是"宁公台贝子",更接近史实的对音应当是"宁公台额真"。对此,论辩证如下。  相似文献   

4.
宁古塔城,在清中期以后,是汉、满、回等各族杂居的地方。就拿回族来说吧,康熙年间,始有回族张、杨二家来宁古塔经商。以后回民逐有所增,至民国年间,已由同治年间的二百多人发展到四百多人,约二百余家。其中有米、杨、白、韩四家以开碾磨房为业,有一家宰牛卖肉、有两家挂幌开回民饭馆,即海仙园和张包铺,其它各家除部分人在牛马市场做经济交易外,均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吃,在城内坐卖或走街叫卖,以小本经营维持生活。他们做的各种小吃,品种繁多,味美可口,经济实惠。回民小吃,在塔城是独具特色的。每天从早到晚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持续不断,每当夜晚戏院的锣鼓声停止  相似文献   

5.
宁古塔吟草     
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2000,(3):F003-F003
  相似文献   

6.
清代初期的宁古塔名震中外,永载史册。但其风俗传闻较多。本文以清初在宁古塔地方生活过的几位汉人著作中明白无误的记述为依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7.
元宝     
"元宝"的起源,见陶宗仪"缀耕录"卷三十"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世祖大会皇子、王孙、驸马、国戚,从而颁赐,或用货卖,所以民间有此锭也。后朝廷亦自铸。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两;十五年者,重四十八两……。一九五六年江苏省句容县春修水利中,在赤山源畔杨  相似文献   

8.
宁古塔指的是迁来的宁古塔将军衙门及所属八旗兵和家属,还有被流放到这儿的关内的流人等。所以宁古塔这个词既是个官衙之名,又是城池之名,在清朝的前期也是地域之称。本文对宁古塔村屯里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代宁古塔城是东北七重镇之一,是东北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建城形制、街市布局,对研究清代城市及其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宁安县志》记载,今宁安县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宁古塔将军巴海督修,次年四月建成。关于新城形制、街市布局,笔者60年代在县文物管理所工作期间,曾听过关玉衡先生(已故)的讲述,最近又访问了笔者中学时的老师宫梦奎,参照了关奎同志提供的1936年绘制的《宁安县城街市图》和有关史料,并实地踏察,写成此文,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10.
天成元宝     
  相似文献   

11.
高艳 《黑龙江史志》2012,(12):21-23,53
<正>顺治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57年8月,三年一度的江南乡试结束了。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如果能够金榜题名,考中举人,他们以及家族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很快,发榜的日子到了,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就在那些中举的学子们大举庆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工科给事中阴应节上疏,参奏主考方犹与中试的举人方章钺"联宗  相似文献   

12.
宁古塔满族人有吃咸菜、吃酱、吃葱、吃蒜的习惯.过去吃饭时,不论穷富人家,每顿饭桌子上都放上4个小碟,分别盛着咸菜丝、酱、韭菜花、葱段、蒜瓣,这种饮食习惯叫做压桌小碟.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没下来吃不上菜的一段时间里,这压桌4小碟就更是必须了,它们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粮或米饭吃下去.如果4小碟不够,还可以端上来一碗酱、一把大葱、一盆野菜,吃饱饭是不难办到的.4小碟盛的咸菜品种是不固定的.一年四季,满族农家的咸菜不说花样翻新,总也有五六七样轮着来.因为年前杀年猪,所以从年前到上秋农历七月,咸萝卜丝,咸黄瓜,芥菜条等咸菜可以用肉丝、肉丁炒一炒,很好吃.小时候,在梅赫勒氏(汉姓梅)舅家,对压桌4小碟中的一种小咸菜印象颇深.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还直咽口水.这碟小咸菜叫做酱瓜子炒里脊肉丁.  相似文献   

13.
高艳 《黑龙江史志》2012,(14):32-34,37
<正>这里是黑龙江省海林市,也就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旧城。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南闱科场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及家人,历经一百二十多天,到达了这里,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流放生涯。  相似文献   

14.
说正隆元宝     
潘世杰 《收藏家》2012,(7):89+91
公元11世纪的金王朝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以女真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女真族完颜部落首领完颜阿骨达,收国元年(1115年)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建立金朝政权。之后女真民族便在此开拓疆土。金灭辽以后女真族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政权的统治,金贞元二年(1153年)放弃原都城上京,迁都燕京(原辽陪都南京,今北京市),在此旧基之上动用民夫80万、兵夫40万进行扩建。一年内修建成金中都。  相似文献   

15.
宁古塔为清发祥地,流人多集中于此,因有诸种之记录。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记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九月二十日(11月1日)其父子南旋.自宁古塔出发,经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而抵山海关,又七日达北京。清初流人远谪,初在宁古塔,后乃发遣卜魁城(今齐齐哈尔市等地),故《宁古塔纪略》所志诸驿站,无异山海关至宁古塔间一交通里程表,兹作疏证如下。彼称离宁古塔,内眷送至一朗冈而别。按:桭臣又称一朗冈“即宁古镇城进京大路”。  相似文献   

16.
治平元宝铸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各地都有出土发现,形制小平,有铜铁两种,钱文有篆,真两体,传世铜钱较多,铁钱较少,但铜钱中未见特殊品。一般钱体不厚重,据高汉铭先生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271页记载,“钱径24mm,重3.9g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金正隆元宝文字秀美,肉好明净,铸造精工,可称中国古代钱币之精华。1988年4月笔者从西峰市什社乡一农民手中得正隆元宝49枚,据其讲十余天前他在自家院内挖土时,于地面1米深处见一小灰陶罐,内装古钱,别无它物。最近我们对这批钱币进行了整理,报告如下: 这批钱的锈色除个别较重外余均较轻,锈为绿色,少数钱面有朱砂色。这批钱品种单一,数量不多。其中有两枚出头正隆。  相似文献   

18.
《古钱大辞典》说:“南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八月,铸绍兴元宝小平钱,真篆相对,承旧制乌背精工,铜质纯良,不失徽庙遗风……绍兴元宝小平钱,闻中国亦绝少见,故反向日本搜集云。”笔者查阅了几种资料,虽曾见绍兴小平钱出土记录,但皆是私铸钱,竟没有官铸钱。陕西铜川出土万余枚古币,其中有绍兴元宝小平钱,陕西博物馆挑捡出两枚绍兴元宝小平钱,“甚薄,钱文甚纯朴”,山东长清县宋墓中出土一枚绍兴元宝小平钱,都具有钱体轻薄、广  相似文献   

19.
高艳 《黑龙江史志》2005,(11):49-50
文人的一生和他的诗文一样,是要有人欣赏和品读的,更何况曾是名扬江南、声震京师,后来成为东北边塞诗和反侵略爱国文学开创者的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  相似文献   

20.
明道元宝钱,为北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年)所铸,钱文有篆、真二体,以前所见者皆素背。近来偶然在一处宋代窖藏钱币中,发现一枚铜质明道元宝小平钱,阔缘,篆书,背穿上有一文字,模糊不清(见图)。钱径2.55、穿径0.79、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