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包公这个人物,人们太熟悉了,但熟悉的大都是他的舞台艺术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何面貌?恐怕知之不多。世人都认为,做人难,做官不贪难,究竟如何为人,如何做官?包公就是天下公仆的一面镜子。“得民心得天下”,包公一生中“清廉自律,为官正直,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做人之道理,都是为官之学问。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对于有关包公历史资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9,(1)
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定价:580元本书甄选梁启超手稿10馀篇影印线装出版,包括《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学问之趣味》、《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科学》、《为学与做人》、《松坡图书馆劝捐启》、《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致王国维书信等篇章。以治学、教育、做人、图书馆事业等内容为主题,既展现梁启超多方  相似文献   

3.
汉学,中国人把它称作“国学”;以当代日本语来说称作“中国学”(这一术语的无限定性被本书的著者所批判)的情况也是有的.在这里,文史哲三科没有被像高墙般地隔开,汉学或国学中的“学”的概念,作为一门学问的多样性、整体性和灵活性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4.
徐志林 《古籍研究》2002,(1):124-125
道德与章,学问与做人。中国古代人对此向来是并重的。陈广忠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化的研究,主要担负高校音韵学、汉语史、献学及地域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生治学,谨严而广博。先生为人坦诚儒雅,胸中丘壑遂成笔底烟云。先生新作《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年6月)洋洋五十万言,便是这样一部容道德于章,具有精深价值的专。  相似文献   

5.
张小芳 《神州》2014,(3):23-23
中华文化包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当我们的胸怀里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如何引导高中生读悟国学经典,以一己之思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0,(3)
<正>一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着不断整理、研究和利用这些文献典籍的悠久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产生了有益的方法和理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古文献学。中国古文献包括传世古文献和出土古文献,但以前者为主体,因此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涵盖两方面,并且产生了两方面结合、互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但历来侧重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冷落沉寂之后 ,礼学研究出现了趋向繁荣的局面。近年间出版的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形式繁复 ,既有通史体总论 ,也有专题探究 ,更有断代专著。然而 ,如果我们理智地对待“礼学复苏”的既有格局 ,就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对古代礼学基本典籍的文献梳理和阐释之作少得可怜 !这本来是礼学研究的根本和前提 ,这一治学的根基倘不奠定 ,奢谈礼学的复苏就难免有镜花水月之虞。令人欣喜的是丁鼎新著《〈仪礼·丧服〉考论》 (以下简称《考论》)一书 ,弥补了学术格局的这种失衡。它称得上是深得礼学研究根要、考据与义理兼…  相似文献   

8.
孙传波 《收藏家》2012,(4):41-48
罗振玉是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国学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开创甲骨卜辞之学、敦煌石室之学、流沙坠简之学、大库史料之学的研究,治学谨严、著作累累。其学术成就“开百代之学风,启后昆之法门”,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张磊  李静欢 《神州》2013,(12):175-175
赵汀阳以一种歧视的眼光去对待不能够充分履行"做人义务"承担"做人责任"的群体,并将这部分人排除在享有人权的主体之外;他认为人人平等地享有人权是违反正义的,因为他们没有履行契约,却享受到权利。人权的存在,是要防止任何一个人在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的情况下不能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的后果的出现。没有了人权,人将不称其为人;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谈得上要不要去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因此,尤其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理念应当注重人权理念的基本要求,并践行预付人权理论中价值准则和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7,(3)
<正>《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简介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选编《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现已拟定出版经、史、子、集各部的常用典籍100种,底本均为存世的宋元名椠、明清佳刻。每书之前均加简要说明,必要者加编目录和索引。《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的编纂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看得见、买得起、读得到这些深藏秘阁大库的善本,推广元典阅读,让读者在阅读和收藏过程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朱升既是元明之际朱元璋政权的辅翼之臣,亦对程朱理学在元末明初的传播与发展有羽翼之功。他的为学历程颇为曲折,却彰显出元代各地学术的交融互动,宣示元末新安理学的转变趋向。朱升早年学于新安诸儒,承继了元代"纂释"程朱经典的学术传统。中年以后,他积极访学江西等地名儒,在教学研习中反思元末新安理学之弊,最终弃"纂释"而入"旁注",形成其会通自得的学问特色,对元末新安理学的发展进行有益的补充。朱升的为学经历与学问转变,正体现了元末新安学术从羽翼程朱到体认圣学的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2.
南晨 《湖南文史》2010,(8):33-33
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围绕其所展开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中,“国学”是“夷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在学制改革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教育名词。  相似文献   

13.
齐玉东 《文史春秋》2012,(12):40-43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他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重镇。也许他的学问太过精深,人们对他的狂放更为津津乐道。有人说"黄侃在学术史上自有他的地位,但在更广义的文化史上,他像是一个符号,承载了人们关于旧派文人狂狷性格的追慕与想像。"他在北大的同事周作人也说"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关他的有些事  相似文献   

14.
田静 《神州》2014,(2):137-13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是维生素和无机盐,它本来就是食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不需要"渗透",只要不在"烹调"中丢失,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它就会受到欢迎并被吸收。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归结起来,"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当今学校教育不仅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中国人缺乏的是率真和纯粹。四周充斥着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做人做官的学问、庸俗管理的学问,其祖师爷都是厚黑学和潜规则。从这些学问那里,我看到的都是争先恐后的、创造性的无耻。我经常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那么多教人做人的学问里边,都不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正派和有道义的人,反过来都教人怎么做一个圆滑、世故和不吃亏的人  相似文献   

16.
徐健 《神州》2012,(17):104-10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黄帝内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同时它又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对于班级管理来讲可借鉴其中的养生、疾病治疗的思想作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徐复教授,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1912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南门乡下。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黄侃(季刚)先生,攻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古代典籍,学识深湛。1935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研习《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和《广雅》。翌年2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向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问学,专治乾嘉以来朴学家的著作,深得我国传统小学治学的旨趣和方法,为大师所嘉许。至今,他仍对章、黄两位大师常常缅怀不已。前几年,他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写了前言,对黄师备致崇仰。他还为章太炎先生的《訄书》作了详细的校注。  相似文献   

18.
李依娜 《神州》2014,(17):35-35
国学热作为时下的热门话题,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更彰显了国学热普及的情况。大众对于国学的渴望,是国学热发生及发展的基础。然而市场上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提供,却透过国学热的现象,透露出了些许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优秀的通俗国学作品、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打造健康、完备的传播平台。针对当前国学热中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待。通过客观分析国学热的现象,正确引导国学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9.
张小虎 《沧桑》2014,(6):141-14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精神与灵魂之柱,其价值历久弥新。阳煤集团长沟煤矿积极更新观念,延伸党建管理文化的内涵,把"国学经典"融入煤矿党建文化,成为了公司党建文化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六朝时期太学与国学的关系有多种不同看法。有六朝国学始于东吴孙休时说,有东吴无国学说。有人认为南朝的太学与国学是两所并列的学校,有时两者同置,有时一存一废;有南朝只有国学而无太学说等。事实上东吴并无太学或国学存在;西晋开始在太学之中设置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校舍分离,号称“二学”;东晋先设太学,后又增设国学,并将“二学”校舍合并;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由于国学以上层贵族子弟为培养对象,国学的地位和名声高于太学,因此“国学”常常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习惯通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