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翼城大河口1017号西周墓出土了大量具铭青铜器及其他器物,其中霸伯方簋、霸伯盉铭文中的周王举行祭祀的地点"氐"可释为"祗",是"祗宫"的简称。该墓所出霸伯尚盂与伯甗的器主当是同一人。1号墓出土的两件旨爵是燕侯旨为其父召公所作祭器,其在燕、霸两国之间的流转对于研究商周礼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分析薛家岗遗址出土古陶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可知黄鳝嘴遗址应是薛家岗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崧泽文化也可能是其另一个源头;薛家岗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可能有着直接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对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古陶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痕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考古学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贾湖遗址出土古陶的矿料来源,发现贾湖制陶业基本处于家庭制陶阶段。本文还将贾湖遗址与大河村遗址和西山遗址的出土古陶产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遗址的陶器在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被明显地分为相应的三类,它暗示上述三处遗址间无明显文化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5.
陕西出土秦陶文字丛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出土秦陶文字丛释●施谢捷(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壹释“出”图一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之间建筑遗址出土板瓦印文里有字:A宫A,《秦陶》拓本954①、964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砖印文里有字:B安B,《秦陶》拓本1053、1056袁仲一把A、B均释为“”...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秦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中的秦文字为重点,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就今后的秦文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河北曲阳县出土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01年12月13日,曲阳县糖酒公司、食品公司在进行基本建设施工时,发现15件汉白玉石造像残件,上交到曲阳县文物保管所。经调查,这批石造像出土于距地表约2米深处,原为永宁寺遗址,与修德寺相距不远。从这批造像的石质、造型、纹饰来看,与修德寺石造像基本相同,造像时代大致为东魏、北齐、隋、唐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土楚文献非常丰富,是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文字的正确释读是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材料的前提。本文是对近七十年的出土楚文字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俊民先生在《甘肃玉门毕家滩出土的衣物疏初探》一文中公布了M26衣物疏图版及全部9块衣物疏的释文.参考张先生所给释文,按照衣物疏的书写顺序重新排列了M26衣物疏的释文,使其更符合汉晋衣物疏记载物品时“同类相从”的特点;对M26衣物疏所记“绀絓”、“紬头”、“绛缠相”、“青延”进行考释;对“碧裈”、“镜镰”、“银履簾”、“练手巾”、“松柏棺器”、“生时所秉”、“留停”做出改释.  相似文献   

10.
殷墟出土的玉璋朱书文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资料最为丰富。除此之外,殷墟出土的朱、墨书文字资料,其研究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商代用朱、墨书写的简单文辞是1936年6月12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第13次发掘中于YH127坑中最早发现的"。从那时候起,便知道殷代已有书写的颜料和毛笔,还有不少涂朱涂墨的刻辞。1928一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发现了数万片有字甲骨,在一些甲骨上除了刻辞外,还发现了朱、墨书文字。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小屯南地出土的卜骨上也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河北地区发掘出土的唐代铜镜有近百面,纹饰种类繁多,镜式多样,根据镜背纹饰和铜镜形制,可将其分为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瑞兽瑞鸟镜、龙纹镜、花卉镜、花鸟镜、对鸟镜、人物故事镜、文字镜、几何纹镜、素面镜等12类。对出土铜镜的相关纪年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可知河北出土唐代铜镜的流行时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  相似文献   

12.
河北元氏县出土西周贝币高英民西张村北距元氏县城5公里,东临槐水河。1984年秋,在该村东一处土岗上发现一座小型土坑墓。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发掘结果表明该墓时代为西周。伴随青铜器而出的是五十六枚海贝。它们散乱地置放于一件铜尊之内,...  相似文献   

13.
1998年4月,河北省曲阳县恒州镇大赵邱村村民在该村东北定阜公路南侧取土时,发现5件青铜器并上交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这是曲阳首次出土青铜器。经调查这5件青铜器出土于距地表约2米深处,四周用石块垒砌。从这批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看,应属战国早期之物。现将这几件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967年5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新城铺村征集铜鼎和带铭文铜觚各一件。1972年4月,又从距新城铺村四公里的冯家庄征集带铭文铜爵一件。现将此三件青铜器简介如下。觚喇叭口,腹微鼓,高圈足。腹部上下各有凸弦纹两道,腹下弦纹两侧各作一十字形槽。腹部饰两组以双夔合成的饕餮纹,衬以细云雷纹。圈足饰四组夔龙纹,夔龙舞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河北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完整汉代熏炉共有34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普通型熏炉和博山炉两类,具体又可分为若干型式。根据熏炉的时代及类型学分析结果,河北地区出土汉代熏炉的发展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阶段。其中,西汉早期已出现陶质普通型熏炉;西汉中期以后,铜质博山炉蓬勃发展,陶质普通型熏炉趋于衰落;西汉晚期到东汉,陶质熏炉卷土重来,在数量上远超铜质熏炉。这一发展趋势与统治阶层的需求、熏香习俗的发展、社会信仰的变化等有密切关联。此外,河北地区的汉代熏炉还呈现出集中出土于中南部地区的特点,这与地区间自然环境及考古工作开展程度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雪扬 《丝绸之路》2011,(22):19-21
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辉,延续了5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它是陇原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彩陶器物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形态,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陇原生态系统的反复变化。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词语难解,本文对“调投”、“乞页”、“玲”、“毂纸”、“夜分”、“卧”、“下彭”、“东京”等词语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9.
徐铜器铭文零释王辉今所见徐国有铭铜器有王鼎(《三代》4.9.1)、庚儿鼎(《考古》1963年5期)、宜桐盂(《周金》4.39)、儿钟(《三代》1。53)、王孙遗者钟(《三代》1.63)、儿钟(《三代》1.50)、徐王子钟(《录遗》4)、王义楚(《三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