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内题“乾隆岁次己酉之秋陈尹沐手敬绘”,通过对内容、题跋等各方面考证,该图册非陈尹所绘。考古院藏《毛诗图》册页虽非名家所绘,但是,全帙311图,无遗失残缺,是一套保存完整的《毛诗全图》。此图册也是目前所见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唯一流传至今的《毛诗全图》作品,为《毛诗图》的相关认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臝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臝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臝虫"为特征的大明世界观,进而影响到了西方知识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所以凭借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正可以揭示市民文化的时代作用,还原晚明时期市民与精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3.
《耕织图》与日本文化臧军《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龄潜县(今属浙江临安县)令楼踌任内所绘,全图共45幅,分耕与织两大部分,每幅图都有五言诗一首,“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宋、元、明、清历朝及日本、朝鲜等国有众多摹本流传,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货币等...  相似文献   

4.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作为清初刊印的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既反映出16—17世纪中国经由来华传教士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早期接触,又呈现出这个时期西欧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文章对坤舆全图中所绘制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加以考察,并将之与在此前后于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关于该地区地理认知进行对比,可知中亚地区在16—18世纪经由东西方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完全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变化反映出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图片介绍     
《巴蜀史志》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四川全图》《四川全图》为清乾隆(1736—1795年)董邦达等所绘的彩绘本,总计150幅,系具有军事意义的西南地区图。全部图工笔设色,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具有史料参考和艺术欣赏价值。全图收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名录:04131)。该图封面有黄陂黎澍于1933年的题署:“右图一百五十幅,高一尺二寸,阔一尺四寸,清乾隆初年绘制。山川、城邑、坛庙、衙署、营制、仓储、胥备,洵大观也。  相似文献   

6.
刘捷 《民俗研究》2017,(1):80-86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编译的世界地图,为中国人打开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窗户,也记录下了晚明时期国人世界观中的域外想象.而在《坤舆万国全图》等作品中之所以会掺杂着女人国、长人国等“海外赢虫”,正是因为描绘了大量海外异人的《赢虫录》借助日用类书等通俗出版物的影响,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最终塑造了以“海外赢虫”为特征的大明世界观,进而影响到了西方知识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所以凭借对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正可以揭示市民文化的时代作用,还原晚明时期市民与精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7.
《江海全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幅中文古地图。本文通过图中隐约可见的海运航路,结合道光朝海运初兴及运道梗阻等史实,推断此图反映了道光六年漕粮海运航路。并且,通过比对发现,《江海全图》与陶澍《海运图》虽然主题相同,但却是各自独立绘制的地图,可相互印证并复原道光朝漕粮海运航路。在《江海全图》中可见三条航路,其中上海至天津的航路应与道光六年海运有关;上海至牛庄、上海至洋河的两条航路,它图未绘且未见前人着墨,经研究发现其绘制背景当与清中期关东地区黄豆、豆饼南运上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於潜县令楼(王寿)任内所绘,全图共45幅,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耕,设图21幅,第二部分为织,设图24幅。每幅配五言诗一首,“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宋、元、明、清各朝及日本、朝鲜等国有众多摹本流传(已知国内版本30余种、国外版本近20种),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等载体广泛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耕织图》文化现象,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耕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远及欧洲,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品。 一、《耕织图》诞生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乾隆时期,宫廷绘画创作与收藏活动是空前的,不仅数量大,题材丰富,流派也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是乾隆汉装画像。已发表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汉装图计有18幅。其中属年节时令的3幅:郎士宁等绘《雪景行乐图》(共2幅)、佚名绘《岁朝行乐图》;宗教类2幅:丁观鹏等绘《洗象图》、《维摩演教图》;日常生活类13幅:董邦达绘《松荫消夏图》、张宗苍绘《松荫消夏图》、佚名绘《观孔雀开屏图》、金廷标绘《观妃渡桥图》、郎世宁绘《采芝图》、《平安春信图》、《阅骏图轴》、《观童子举  相似文献   

10.
首都图书馆藏彩绘《九边图》,绘于崇祯后期,民国年间由汪申伯收藏。全图采用形象绘法,是现存《九边图》中形象绘法最为突出的地图,是一幅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反映出以直观、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人文传统,直到明末仍发挥着主要作用。首图《九边图》机构、方位错讹较多。不过,由于这幅地图很可能是明代最后一幅长城地图,反映了明末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与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1,(7)
正清代画家高凤翰(1683~1748),自号南阜山人。如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人名士一样,他一生拥有多幅画像,目前可证至少20余幅。这些画像,或为自绘,或由友人门生所绘,或与他人合作共绘,多经高凤翰本人题赞,其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可见一斑。传世的南阜山人画像里,有5幅收藏在山东博物馆,分别为:绘于乾隆元年(1736)的《池塘春草图》,绘于乾隆三年(1738)的《物外合踪图》《云烟过眼图》《披褐图》,绘于乾隆六年(1741)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宋元日用类书《事林广记》和《翰墨全书》中所收录的全国总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所收录的两幅全国总图是在南宋时期所绘地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元代的内容改绘的,但改绘水平非常低,存在非常低级的错误,由此显现出当时民用类书的使用者即基层士大夫对于全国政区的了解似乎有限,且书商也难以见到元代绘制的全国总图。  相似文献   

13.
正在首都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的水陆画中,能够见到两幅《监门:清源妙道真君像》。一幅为明代万历年间作品(图1),绢本,纵170、横88厘米。绘一年轻的武将站像,其相貌英武、俊朗,头戴黑纱巾帻,身着暗红色铠甲,外罩淡黄色袍服,袍子的胸腹部有圆形红色龙纹补子。右手在身体侧后持"三尖两刃枪",左手抚玉带。画面左上角有墨书楷书"大明万  相似文献   

14.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缨晏 《历史研究》2019,(5):146-159,161-165
中外学者公认,明末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于1602年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其实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地图证明了"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的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专家甚至将其誉为"石破天惊"之作。但认真分析李兆良所依据的中外文资料,可知其观点在史实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是乖谬的,完全违背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因而根本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馆藏一幅彩绘《沿海全图》长卷,为清初陈伦炯《沿海全图》的摹本,是一幅重要的海防舆图。本文通过分析该图的来源、结构、内容等,并与其他摹本进行对比,探讨其共同点及不同点,推测其绘画年代为雍正至乾隆年间,是最早期的摹本之一。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清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本文以艾儒略所著《西学凡》、《职方外纪》等书为中心来探讨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龚缨晏 《历史研究》2012,(3):156-160,192
20世纪30年代,向达从英国牛津大学的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抄回了两部中国古代航海者所用的"秘本"——《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2008年,两位外国学者在鲍德林图书馆中发现了一幅中国明朝所绘的彩色航海地图,大小约为1.5米×1米。此图原为英国律师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图书馆藏《榆林府城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该图所绘建筑(刘公祠)和大量注记文字的考证,发现该图实绘制于光绪八年(1882),并非如一些著作所认为的同治二年(1863)或前后;该图也不是一般的"城市图",而是一幅专门的"城市水患治理图".榆林城的水患问题是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显现并逐步加重的,这与同时期开始的榆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