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落的命名反映了人类在聚居时对不同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 ,走廊内由腹地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到两侧的中高山区都有人口的分布 ,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聚落的类型也比以前丰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使走廊内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乡村聚落。明清时期走廊内有大量人口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迁入 ,宗族势力的巨大约束及内聚作用使走廊内出现了大批以家族命名的乡村聚落。  相似文献   

2.
在采用地名志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解读连州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连州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即已设立,后随南北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时间上,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以明清时期增长最快。在空间分布上,连州市乡村聚落具备空间传承性,连州镇是连州市乡村聚落增长的核心,各时期乡村聚落密度最大的乡镇均位于市域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聚落密度较小者集中于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高山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地理条件、移民、交通、经济发展、民族构成等五个方面对连州市乡村聚落建立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6~2007两年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单位组织调查队对安徽马鞍山采石河流域进行了两次调查。调查人员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法,调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和六朝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共24处。在调查的基础上,调查队从聚落形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遗址群,分析聚落分布和演变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了聚落变迁的轨迹和原因。  相似文献   

4.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签订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进行"滇池区域史前聚落形态考古调查"项目,目的是通过开展全面的区域系统调查,寻找并确认与石寨山文化(亦称滇文化,时代约从春秋时期至西汉末期)有关的遗址和聚落[1],揭示这些聚落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降,滇池在岁修制度下常年疏浚海口,水域范围基本稳定,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其水位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秋上涨,冬春下降,主要表现为沿岸低田在雨季即周期性被湖水淹没的特点。随着滇池流域坝田开发趋于饱和,滇池沿岸低田的深水稻“水涨谷”,在明清之际逐步系统种植,实现滨湖低田稻作与滇池水位季节性变化的生态耦合。这种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末彻底改变,入滇河道上游大小水库的修建,使滨湖低田逐渐干田化,水涨谷生长的水域环境发生变化。观察滇池水域环境与稻作生态互动的关系,发现当区域环境呈现出长时段的规律性变化,就可能变“害”为“利”,这是人与自然相处中适应并利用自然的智慧展现。  相似文献   

6.
幂次法则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现象,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幂次法则在城市科学中的体现之一,然而特定城市规模分布一直缺乏完整的解释。本文尝试结合城市增长过程中土地开发行为的报酬递增规则与土地开发主体的风险认知行为,以城市增长的微观过程为切入视角模拟宏观城市聚落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风险态度对城市聚落形态,尤其是对其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即使城市聚落演化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态度,幂次法则在城市聚落的规模分布中仍保持着稳健性; ②现实世界中城市聚落规模分布的变异和稳定可能来自城市主体风险态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孙冬虎乡村聚落的兴衰,是传统农业阶段区域开发和环境变迁的主要标志之一。地处海河平原北部的文安洼地区,其聚落的形成、发展,深受区域水文环境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影响,在明清以来的晚近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洼地位于大清河南岸与子牙...  相似文献   

8.
选取土默特平原1934、1982和2019年的聚落人口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34—2019年土默特平原以小聚落为主,大规模聚落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人口等级结构由“扁平”向“长高”金字塔形转变。聚落空间分布整体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大规模聚落集聚性不显著,其他规模的聚落分布模式由随机向集聚转变,研究区人口极化现象显著;聚落空间分布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呈现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的迹象;聚落网络联系的空间近邻效应显著,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区成为强联系节点。地形、河流、交通是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聚落低海拔、邻河流、邻干道、邻城镇的指向性强。该研究便于厘清土默特平原近百年聚落分布形态的演变脉络,为当地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将遗址置于空间分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基于GIS下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的共时性分布规律和历时性变化,了解和复原新石器和青铜时代人类居住址对镇赉县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进而探索自然环境对于古人生活选址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等。根据聚落规模,可将遗址分为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3个等级,并依照离散程度划分为3个聚落群,发现古人存在北迁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遗址的地形地势及土壤沉积,发现古人偏爱高地以及土壤肥沃的地域,同时考虑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彬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1,26(4):66-72
以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景观分析方法,选取空间韵律指数及聚类分析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徐淮平原聚落规模大而稀疏;淮阴平原聚落规模相对大,较密集;盐城地区聚落规模小而密集。聚落被划分为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聚落稀疏分布区四种典型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12.
南岭山地作为沟通中国内陆与沿海以及南中国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多族群分布区。通过以南岭地区蓝山县南部400多个村落为对象,本研究充分挖掘该区域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从历史文献分析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GIS的构建,分析明清时期军屯卫所对南岭山地乡村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明清卫所军屯的转型及其带来的土地拓展趋势,一方面造成社会组织的重组,一方面使得人群和聚落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瑶人瑶地向更高海拔的山地集中,造成了部分村落间的依附格局。这一进程形塑了南岭山地存留至今的历史事实和族群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13.
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少南多,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区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影响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民族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溪窑是闽南地区明清时期的一处大规模外销瓷窑场。2015年考古发掘表明,封门坑窑址不仅产品类涵丰富,而且保存有较好的窑炉、作坊、居住以及瓷土矿洞遗迹,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流程以及聚落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仰韶至明清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并发掘出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该聚落功能齐全,并经过比较具体的规划.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的发现及丰富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大规模揭露,对了解该遗址的布局、功能、研究该遗址的聚落形态、探讨该时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聚落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平原及其周缘的丘陵岗地,以及上游与其支流河谷,其所在地貌以自然岗地和河谷阶地台地为主。流域文化类型的演进以及不同文化类型下聚落的分布,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聚落中心的住宅较早出现地面建筑,逐步由单室住宅向双室、多室住宅缓慢进化并出现排房。聚落形态以散居为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聚落群,出现中心聚落和城壕聚落。  相似文献   

17.
志选 《福建史志》2012,(2):18-20
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分析化验、录井、测井相分析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侏罗系齐古组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认为克拉玛依油田七区齐古组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三角洲三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冲积扇可识别出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辫状河可识别出河床和河漫两个亚相。三角洲相可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的含油性进行统计,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东部,其沉积相带主要为扇中、辫状河河道、三角洲的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  相似文献   

19.
王芬  黄梦雪  高鸿儒  路国权  张义中  宫希成 《东南文化》2023,(3):44-58+191-192+194-196
卫田遗址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代及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壕沟、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该遗址丰富了淮河中游南岸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资料,对推动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和聚落形态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探讨陕西三大地区乡村聚落宏观分布的基础上,对各地区传统的农业乡村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空间类型、原因作了比较研究,同时,总结了目前乡村聚落的一些空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