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由于西汉王朝的二百年经营,长安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东汉建以后,长安的中心地位动摇,洛阳在各方面的重要程度渐渐地接近乃至超越长安,遂而成以长安—洛阳为轴心的黄河中下游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而长安与洛阳之间也成为当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然而,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乱。这些战乱就像间歇性的强烈地震一样,摧决了自秦帝国以来垒筑而成的中央集权统的大厦,也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在废墟之上走马灯似地出现了众多割政权,形成为十六国分裂局面。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动荡不安的政局…  相似文献   

2.
一般论及汉代长安与关中平原,大都对西汉时期的都城长安与关中平原津津乐道,而对东汉时期的长安与关中平原却言之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当然因为西汉长安为一代盛国之都,煌煌大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关中平原作为国都所在地,地位也是弥足轻重的。东汉以来,都城东迁,关中平原屡遭兵火,受到严重的战争创伤,已不能和西汉时期同日而语;一代名都长安也屡遭浩劫,殆非旧时面貌。因而人们将研究的着眼点投向东汉王朝的都城洛阳,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东汉一代,长安虽失去国都地位,关中平原的境况也大不如前,但…  相似文献   

3.
韦述及其《两京新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新江  王静 《文献》2004,8(2):31-48
中国历史发展到隋唐,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都城制度也为之一新,步人中国都市史的集大成阶段.承继自隋的唐代洛阳、长安作为东、西两京,规划设计相似,在天宝以前,由于统治阶级在两地之间往来不断,使得两者经济、人文都极盛一时.这两座城市的坊里、宅第、风俗、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情状,都值得我们探寻.  相似文献   

4.
殷志强 《文物天地》2020,(4):107-111
一、传统延续与风格嬗变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加剧,王莽改制失败,长江、黄河流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战争的火焰中,刘秀起兵南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公元25年,刘秀重建了汉朝,称光武帝。因建都在长安东面的洛阳,史称东汉,同时又因其在西汉之后,故又称后汉。东汉至公元220年灭亡,历时约200年。  相似文献   

5.
<正>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今天洛阳城东、伊洛平原中心。城始建于西周,废弃于唐初,是在西周成周城和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大发展而来的,作为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长达330余年。自东汉在洛阳建都后,亚欧大陆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随之转移到洛阳,罗马城也是此时世界上伟大的城市。在同一时代下,地理和人文环境截然不同的洛阳与罗马被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使得两座同时代城市的比较,更能体现出两种不同文明模式所呈现的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我国的统治中心由西汉长安转到河南洛阳,又由于东汉继承了西汉时的文化政策,中原教育飞速发展,不但经之而起出现了庞大正规的官学,同时更出现了普遍广泛的私学。东汉时是我国传统学术由今文经向古文经的转化时期,官学和私学是传授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最重要的场所和机构。中原地区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治渊源尤为万世文字之祖”(《河南通志》卷十三)。一遇合适时机,便成为文化事业繁荣的中心。所以东汉中原的洛阳太学和私学,已成为当时我国教育事业的代表和传统儒家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台城辩     
我国古代都城,如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魏晋北魏洛阳,隋唐长安,隋唐洛阳,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明南京,明清北京,其位置皆可认定,甚至尚存城垣宫殿遗址,经考古研究而得确指其处。北宋东京虽城垣宫阙无存,但地面尚有繁塔、开宝寺塔(铁塔)等,地下尚有州桥遗址,其范围方位,尚可大致判定。古都之中,唯有六朝建康城及其核心宫城即所称“台城”者,地上地下了无痕迹,至今仍然一团迷雾,不能确指。或者有指认现存  相似文献   

8.
赖晨 《文史春秋》2016,(4):57-61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里坊制的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的初期,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发展。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洛阳、邯郸、  相似文献   

9.
一、洛阳发现众多壁画墓的历史缘由洛阳素为帝都王里,其都市的兴起,几乎与中国国家的诞生同步。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夏、商、西周均曾在洛建过都,西周以降建都洛阳的朝代则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和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故称洛阳为“九朝故都”,而实为十三朝故都。其都市发展史已有近4000年,建都时间累计长达1400多年,都居帝王约90多位。因此可以说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时间最长、都居帝王最多、都城遗址也最多的一座古都。宋代司马光  相似文献   

10.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是王笛先生继《街头文化:成都的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之后的另一部力作。该文既对中国近代城市史进行了深度剖析,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深刻地反映出在20世纪中前叶"天府之国"—成都的茶馆文化和城市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乃是一部现代版和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1.
洛阳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仅从东周时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梁、后唐七个王朝在此建都,隋炀帝和唐高宗李治也一度把都城从长安迁移至此.洛阳成为"九朝名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2.
唐代长安城,向来以其规模宏大而成为都市史研究的阐注重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最盛。唐朝政权的新贵在长安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甲第。长安甲第大多数靠近宫城,外观高大、宽广,庭园内部奢华。甲第反映了一种城市观念的兴起,有了甲第,城市就复得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市了。长安是当时东亚,乃至中亚、南亚、西亚人物精英的荟萃之都,也是各国物质文化的集中之地。甲第宏伟,使得许多物质文化的精品汇聚其中。甲第的山池、庭园,成为文人聚会场所.诗人在长安城里可以找到兰亭那样的景致,产生一组组优美的诗歌等文学作品。甲第的营造,也带动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博》2017,(5)
"槐市"是西汉末年太学建设的一部分,《三辅黄图》关于"槐市"的记载是汉太学制度最详细的文献资料,因时代久远,文字流传多有差异,通过各种版本的比对和现代考古发现的成果,厘定"槐市"的文献记载,进而能够充分认识"槐市"的性质。作为王莽时期文化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槐市"不同于一般的市、肆,而是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场所,是当时知识分子汇集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突出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正>东汉不但是秦汉时代的终章,也是魏晋时代的序曲,在汉晋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东汉史研究尤其值得关注,如以往探讨“魏晋封建论”“门阀政治”等重要课题都是从东汉深挖其源头,但是,长期以来相比活跃的秦史、西汉史研究,东汉史研究则显得比较冷清。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究其根本主要有二:其一,研究取向的负面影响。相比秦和西汉政局、政制乃至统治思想的剧烈变动,东汉政局整体上要平稳很多,其政制、统治思想大体上延续了西汉后期以来的发展态势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徐畅 《四川文物》2012,(4):51-58
西汉长安城的宫殿区和高官贵族宅邸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作为皇城的未央宫和市里百姓居住区是严格隔离的,而未央宫北阙,则是吏民上书、官员奏事、使节谒见的场所,是连接皇帝与官民,将民情、社会动向、公众舆论通达于上的一处信息沟通空间。这一功能,与北阙较为开放的地理位置有关。诣阙上书是下情上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北阙亦为汉王朝实施外交威慑的场所。西汉有数次吏民大规模集体诣阙活动,推想北阙阙前应有相当广阔的空间以容纳多达数万人。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选取了全球史的视角,从现存的史料典籍如《诗经》、《论语》、《周礼》中搜集出一些民众生活的记录,选取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如社、诗、乐、舞、宴、猎等社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了分析,同时与西方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比较。并在文中分析了周代的社会性质特别是礼乐制度对当时社会公共活动的影响,指出周代社会公共活动有深刻的农业社会文明印记。  相似文献   

17.
场作为唐朝城市公共空间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现在常说的市场,其实属于集合型名词,至少在唐朝,市与场还是两个概念,空间范围所指也是两个不同的区域。本文探讨的场所具有的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市与场的结合、逢场作戏成语的出现正是城市从士人社会走向市民社会过程中社会公共空间不断拓展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西汉定都长安 ,是由于关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 ;西汉定都长安之后 ,围绕都城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关中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 ,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是由于不同地区与都城间相互位置发生转化 ,各区域的经济功能产生差异 ,区域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东汉迁都洛阳之后 ,关中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衰落 ,但由于关中的政治中心一直位于西南区 ,所以西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经济格局相沿至今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函谷关下     
函谷关位于由洛阳至西安的必经之地——崤函古道的东口。早在商周时期,崤函古道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之函谷关,东汉之潼关,分别置于古道之东、西两端,使得崤函古道更成了屏障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雄关险隘。[编按]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灵宝县文管会近年征集到一方唐代"东都尚书吏部之印"玉印。印为正方形,边长5.7、厚1.7厘米,光背,印文为"东都尚书吏部之印",阳文篆书,边沿略有伤损(见图)。洛阳在东周时就有东都之称。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对长安而言,洛阳遂称东都。隋、唐时囚之,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