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在江南古镇同里,从该镇三元桥南堍沿河走百来米,往左一拐便可到达。经数年整修,陈去病故居已于2004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去病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1874年8月12日生于苏州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附近的暂住之地,故初名为庆林。其先祖因避元末战乱,自浙江兰溪迁至吴地,清中叶,陈家的一支由周庄迁青浦后又置产于同里,从陈去病祖父起入吴江籍。陈去病为遗腹子,当时身怀六甲的陈母倪太夫人正就医于吴门,生子后即返回同里。陈去病又名佩忍,后改名为去病,字伯儒、百如,号汲楼,别号巢南,亦曰病倩,自署垂虹亭长,晚称勤补老人。陈去病…  相似文献   

2.
李恭忠 《江淮文史》2016,(5):128-132
正孙中山身后葬于南京紫金山,乃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这差不多已经是人所公认的事情。不过近年来围绕着陈去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事实究竟如何?有必要予以澄清。1994年出版的《吴江文史资料》第14辑(纪念陈去病诞辰120周年专辑),内有高驰撰写的《陈去病巧释紫金山》一文,介绍了陈去病在中山陵选址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具体相关内容,见于1928年7月5日陈去病给柳亚子的回信。这封信收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陈去病全集》第一册,信中这样回忆三年多以前孙中山临终之际的情  相似文献   

3.
南社简介 辛亥革命(1911)前后,中国同盟会江苏籍会员陈去病、柳亚子和高旭等骨干,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振兴中华为宗旨,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于1990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81周年纪念日)在北京成立。 南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由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成立。它以文学为武器,致力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去病,原名庆林,字佩忍,又字巢南、病倩,别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思想、性格、行为都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将以传记的形式反映他在这一时期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南社礼员中,有这么一位社员,具备柳亚子的敏锐果敢、陈去病的宽厚赤诚,还具备叶楚伧的文武双全和黄摩西的博闻强记,他就是吴县的朱梁任(1873—1932),名锡梁,字梁任,号纬军,别号君仇、公孙村仇、黄帝之曾曾小子、央膏居士等。  相似文献   

7.
由河南省平顶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国通编著的大型画册《花冈事件》,1999年3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曾参加过画册的初稿、大样的审定讨论,因而对这部精美画册备感亲切和珍惜。张国通先生是一位业余摄影工作者。为了揭露日本强掳中国劳工真相,反映花冈暴动...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有些人认为陈去病与西山会议有染,他在南社的地位也逐渐由一号人物降为二号,甚至三号,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对历史人物的评说须以史为据,经过十余年的搜讨,我们终于找到了那段历史真倪,现如实摘抄,供读者和学者思考评说。  相似文献   

9.
《江苏地方志》2009,(6):50-50
9月5日.南社研究会在苏州成立。吴江派出专门采访团,寻访近20位南社社员后裔。9月12日起。由吴江市博物馆组织的“百年南社”两岸三地展览赴香港、台湾展出。吴江是南社活动的“大本营”,柳亚子、陈去病是吴江人,吴江籍的南社、新南社社员更是多达130多人。  相似文献   

10.
1920年的一个秋日,位于武昌抚院街97号的董必武、张国恩寓所中,一个秘密会议悄然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7人.刘伯垂主持会议,报告了一个多月前上海共产党组织成立的经过和组织状况,与会者还学习了刘伯垂从上海带来的共产党纲领草案,明确了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正式宣布成...  相似文献   

11.
正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近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一所被社会通称为"省一中"的学校,具有重要的地位。该校是湖北省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学,曾长期在中南五省招生,培养了大量人才,近现代诸多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该校校友相关。例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陈潭秋是其第一届毕业生,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大屠杀中遇害的烈士陈以文、张国维是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这所学校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至今已108年。1912年10月16日,湖北省立第一中  相似文献   

12.
正南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虎丘,成员总数最多时达1180人,分布于当时的中国19个省,253个县(1)。社员中不乏地方文化的精英,他们在教育、新闻、出版、科技、文学艺术及多个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既承前启后,接纳新潮,推陈出新,又努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一代大观。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吴江存世最早的旧县志是明弘治元年(1488)莫旦编纂的《吴江志》,最晚的是清光绪年间的《吴江县续志》。之后到1994年版《吴江县志》出版前,吴江虽然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重要时期,但是再也没有编纂出版过一部县志。感叹之余,我们自然会追忆起民国期间陈去病先生编纂《吴江县志》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正南社是20世纪初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由江南同盟会员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在清宣统元年(1909)创立,以弘扬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为宗旨。南社在学术上,提倡国学和诗词改革,继承明末"复社"传统,亦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其近1200名成员中,既有黄兴、宋教仁、于右任、苏曼殊、柳亚子等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史学家张国淦,生平对地方志事业颇有建树,从事方志工作成就卓著,尤其为河北、黑龙江与湖北家乡等地的方志纂修做出了光辉的贡献.张国淦(1876—1959)字乾若,字仲嘉,号石公,湖北蒲圻人.幼年随父侨居安徽,游学豫燕.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又二年考取内阁中书.三十一年清政府设考察政治馆(后改名“宪政编查馆”),是时国淦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秋瑾殉难成仁之日,陈去病之《鉴湖女侠秋瑾传》,徐双韵之《记秋瑾》,徐寄尘所撰的“秋烈士之墓表”均谓秋瑾于六月初六(即1907年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系根据当时秋家眷属所言,此可详见秋宗章所作《六六秋乘补遗》。以后民国时期出版的历代忠义传记小丛书《秋瑾》(彭子仪作)、青年模范丛  相似文献   

17.
叶楚伦     
叶楚伧(1887年—1946年),原名宗源,又名叶,字卓书。“楚伧”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用的笔名。江苏省吴江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书香世家,后寄居吴县周庄镇。十七岁考入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后改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同年暑假转入庞青臣在浙西南浔镇主办的浔溪公学,为高等科学生。不久发生学潮,学校解散,离校赴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叶的同乡陈去病在汕头主办《中华新报》,因病辞职,遂推举叶代之,叶乃由沪赴汕。1909年由谢逸桥介绍在汕头正式加入同盟会。1910年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组织的“南社”,1911年3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四川保路运动继起,为《中华新报》撰写社论,题为《新七杀碑》,锋芒直指清王朝。粤都张鸣岐下令查封报社。是年秋,获美国友人帮助,在美国  相似文献   

18.
南社与广西     
陈宇思  陆欣 《文史春秋》2012,(11):35-40
南社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文学社团,发起人为柳亚子、陈去病和高旭,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南社社员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他们在作为南社社员的同时,又具备了同盟会会员、国粹派的身份。南社社员活动的足迹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清末就已存在,他们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在1180多名南社人当中,有16人为广西籍社员,他们也是南社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历史和广西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四公子张国炜,为娶美人归,宁弃近5亿身家;三公子张国政不愿与"独裁者"共事,另觅天空;台湾"运输业大王"长荣集团进入接班空窗期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14日.湖南省志书质量标准研讨会在株洲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献华,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袁勇前,以及湖南省各市(州)志办主任(或分管副主任)、方志科科长共41人。会议由袁勇前主持,株洲市副市长张国浩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