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首轮新志书普设人口志,反映人口规模、构成、管理等内容,但记述深度不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缺憾。对此,本轮志书应引起重视。提高人口志记述深度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就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控制等记述深度问题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2.
徐梅 《百年潮》2014,(7):77-79
正自1953年起,马寅初每年都回浙江走访、调研,有赞有弹,从未停止过逆耳忠言的进谏。他的《新人口论》中关于"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普遍推行避孕,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通过人口控制,降低消费,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核心构想也是经过3年的实地考察后才提出的。1955年他在人代会浙江组就人口控制作了发言,"好多代表不同意我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都是出于善意,故我主动把发言稿收回"。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达到13亿(不包括港澳台约3000万),占世界总人口65亿的五分之一。13亿是个巨大的数量,需要多少粮食、多少棉花,才能使人人都吃饱穿暖?虽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执行“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国策,但由于基数大,目前每年净增人口即达1400—1500万。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人口将达16.5——17亿。过去有科学家测算,根据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只能养活16亿人口。如此,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已呈超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4.
人口与经济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范畴。本主要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建国五十年以来贵州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概况。从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地关系矛盾、城市化滞后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贵州主要的人口经济问题,进而结合这些人口经济问题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科学化素质、合理进行人口分布、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5.
秦玫芬 《人文地理》1994,9(4):18-23
左江流域人口具有增长快、市镇人口比重低、少数民族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文化素质较低等特征。目前控制人口的关键是控制好总生育率,本文通过对总和生育率的不同取值,对人口发展趋势作了四个方案的预测,并选取了既切实可行又比较理想的方案,提出了实现人口规划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祁潞 《百年潮》2011,(1):33-37
2010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30周年。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说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中国少生4亿人口。  相似文献   

7.
说起计划生育,谁都知道这里有马寅初的功劳,正是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坚持真理,才使控制人口最终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许多人都不知道,是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邵力子“催产”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邵力子是新中国之初少有的几个最早提出并倡导计划生育的有识之士,他提出中国要控制人口的思想,是名副其实的公开呼吁计划生育的第一人。而在马寅初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见风转舵,销声匿迹,更没有怯弱到对志同道合落井下石。  相似文献   

8.
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拓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锋  毛凤霞 《人文地理》1997,12(4):40-43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理论,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方面,剖析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拓扑关系,进而从理论深层探讨了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机制与演绎规律。文章认为再建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在于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和寻求合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黎明  张婕 《人文地理》1998,13(4):61-64
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是当前区域人地关系失调从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建立了年龄链式人口仿真模型,对山东省人口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仿真模拟。本文指出当前山东省人口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增长趋势将持续到下世纪20年代。本文提出了山东省跨世纪人口增长模式,即到2020年人口由快速增长模式向零增长模式过渡,总人口规模峰值出现在2020年左右,峰值人口可控制在一亿人以内,2020年后可选择适度负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马尔萨斯阴影下的人口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时间 ,人口问题成为历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争论之一。问题几乎涉及到改革开放 (特别是近十年 )有关研究的所有方面 ,争论的双方不但有国内 ,也有国外的不少知名学者。作者并不属于其中哪一方 (也许可以算作第三方 ) ,仅就清代中国人口机制、人口增长率以及人口作用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基于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清醒认识,邵力子认为在中国实施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已是势所必然,且迫在眉睫。为此,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复进言,致力于澄清人们在节制生育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传播科学的避孕节育知识,放宽对节育技术的限制,严格禁止早婚早育等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与思路,促进中国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其远见卓识的思想之光及至今日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武生 《百年潮》2012,(7):41-43
正20世纪5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的重大成果。他撰写的《新人口论》一文,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新人口论"的提出为研究人口问题,马寅初曾多次去浙江调查,以掌握全省人口问题的详细资料。他还了解江西、山东等省的人口情况和问题。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使他深切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他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3.
1955~1956年,上海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疏散。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压力,上海市动员了大批外来农民回原籍生产,并组织城市失业人口前往江西等地参加垦荒建设,期间共有50余万城市人口被疏散。从人口形势与粮食供给关系来看,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是导致这次城市人口疏散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影响到此后的国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4.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36):18-18
"共产主义、儒家学说和资本主义彼此冲突的要求往往让中国人无所适从。"——专家分析中国的自杀现象时说。医学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25万到30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一。中国也是农村人口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自杀率的极少数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计划生育,谁都会想到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马寅初的刚直不阿,坚持计划生育的真理,使控制人口最终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许多人却不知道,邵力子是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全力支持者。邵力子是新中国之初少有的几个最早提出并倡导计划生育的有识之士,而且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提出中国要控制人口的思想,是名副其实的公开呼吁计划生育的第一人。而在马寅初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见风转舵,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6.
赵明  甄江红 《人文地理》2000,15(5):68-71
内蒙古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内蒙古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尤其是"文革"期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口号的驱使下,将大向积林草地辟为粮田,导致草场的退化和土地的沙化。本文分析内蒙古人口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在PRED系统中,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内蒙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行退耕还草还林、降低耕地总量,保持人均粮食产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刊中人     
老龄化危机 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上5岁以下的人口将比现在减少4900万人,而超过60岁的老人数量则将增长12亿。据联合国预测,到2150年,世界人口数量可能只有目前的一半。世界人口在以未曾预见的速度老龄化。  相似文献   

18.
《华夏地理》2008,(5):144-145
这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人口结构变更:在中国,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老龄人口迅猛增长。而与此同时,自1979年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却在逐年降低。2015年以后,为中国当代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的劳动大军将会缩减。农村人口就业率仍较低。通过进一步开发应该可以填补一些工作岗位但是到2050年。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居民将步入花甲之年,是当前比例的三倍。  相似文献   

19.
人口动态平衡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一个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的问题。本文将现代生态学中的逻辑斯缔方程运用到历史人口学研究之中,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几个典型的历史阶段的人口变化趋势的估测性分析,认为:由于个体数量(N)与环境容量(K)的矛盾,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自觉和不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控制人口增长的速率,因此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区域,人口的实际密度总是基本接近于当时的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极限。历史人口的变化尽管极其复杂,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从城址面积、城市繁荣程度可以看出,中山国灵寿都城的人口规模庞大。战国中山国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根据10%的城乡人口比例,可以推算出灵寿城人口规模的上限在10万人左右。灵寿城内居民的身份大体上可以分为官僚贵族、军队和平民。灵寿城内有"闾里"居民组织的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实行严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