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崔巍 《民国档案》2007,(3):120-126
抗战爆发前,南京是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日军攻城的炮火一夜之间使南京成为"文化沙漠"。汪伪建政后,在南京建立了若干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知识分子群体也重新在南京出现,并形成了短暂的结社热潮。但这些都打上了很深的殖民文化的烙印。汪伪政权后期,日伪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此外,由于沦陷区经济状况的恶化和伪政权的内部矛盾,汪伪在南京"恢复"中央研究院的计划流产,标志着日伪主导的学术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中,西化派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阴暗面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保守派则在继承的同时艰难地寻求着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杜维明的这一现代知识分子观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在甲午中日战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异族的统治;日本以其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西化)经验,试图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将台湾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台湾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几乎全为大陆的移民,他们保持着祖先带来的汉文化传统。面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关闭书院、打击私塾,并拟以"国语(日语)学校"全面取代传统的汉语教育等压制汉文化的措施,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分子遂召集同志,结成社团,以保存汉文化与儒教思想为己任,挽救传统文化的危机。于是,台湾早在清代就已萌生的文社、诗社、善社与鸾堂等儒教组织,在异族统治下反而更加蓬勃兴盛。日据时期台湾的儒教运动大约兴盛于1919年至1930年间。这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3,(9):88-99
凡是亲临鼓浪屿的人,都会被她游离在传统的中国风貌之外的独特景致所吸引。随处可见的罗马柱、拜占庭穹窿顶、各国领事馆古迹,标注着这里曾经繁盛的殖民文化与华侨文化。然而,当我们翻开一本本写就于殖民时期的西人回忆录时,却发现,在称颂这个小岛的怡人风景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符松涛 《攀登》2008,27(3):118-120
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的大殖民运动不仅解决了人口过剩问题,同时也开拓了海外市场,刺激了希腊商业贸易的发展。殖民运动对希腊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希腊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以伍连德、林文庆为例,探讨了身处多种事实上或潜在的民族主义漩涡边界而又参与到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来的海峡华人知识分子相似的游走命运的结构性因素和造成他们被卷入民族主义漩涡的程度、表现形式的个性差别。对于领导或卷入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漩涡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是在“家国同一”的时空里进行民族主义运动的建构或推动。伍连德和林文庆则因海峡华人社会特殊的多元族群环境处于多种民族主义发生作用的边界地带,而这样的边界状态却恰恰给予他们在“家”、“国”问游走甚至超脱民族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论海南沦陷时期的日本占领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战中日军侵占海南岛时期,日本力图将海南岛殖民地化,是其对海南岛占领政策的核心。为此,日本在推进其在海南岛的殖民活动、强化殖民统治机构、控制殖民体制下的文教事业等殖多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其对海南岛的领土野心也就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8.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内地人们被澳门经久的殖民史和名的博彩化所掩盖,一提起澳门,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赌博与博彩业。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澳门是400多年来中西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的桥头堡,是中西化珠联璧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环境史视野下的英帝国史研究关注英帝国殖民扩张活动的环境基础与生态影响,其问题意识和路径转向与英帝国史学和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该领域学者最初侧重论证全球环境主义的帝国起源,后来转向分析英帝国环境话语、殖民活动的物质前提及其对殖民地环境的影响。其研究主题也从环境观念与殖民科学延伸至资源开发、商品边疆、城市规划、疾病卫生等内容。近来有学者提倡采用“生态—文化网络”视角,从空间网络、物质与文化联系以及能动性三方面重新思考英帝国环境史。既有研究展现了帝国语境下全球环境观念的演变,也揭露了殖民主义深远但隐蔽的环境影响。它们使学界对英帝国的认识从“仁慈帝国”转向“自然帝国”,超越了所谓“帝国文明传播论”或“帝国和平论”。未来学界仍需从帝国权力结构、时空范畴以及历史能动性等方面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赵欣 《史学集刊》2007,(4):75-82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ritically assesses the issues surrounding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igration to British colonies, especially Australia.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clude the origin of the term “sojourn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estern colonialism, and the origin of the term huaqiao (overseas Chine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inese nationalism. By being critical of the narrative of the “sojourner” for its cultural essentialist approach to Chinese migr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ese migration patterns and behaviour that are often neglected by the sojourner narrative: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at the origin of migration and Western colonialism at the destination of migr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publications by the migrants and what happened in Hong Kong at that time demonstrat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spects of history. The paper finally observes that the little understood behaviour of the Chinese peasantry migrants appears to be post-modern and transnational.  相似文献   

13.
15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居民开始移居暹罗。到20世纪初,华人移居暹罗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历史上华人向暹罗移民的高潮。不少华人与暹罗妇女通婚,定居于此,并遵从暹罗的习俗、文化,逐渐被暹罗人同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紧紧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经过清末的国门被打开、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数度冲击促进着我国的发展,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三个台阶,并具有显著特征.展望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立文物保护理论体系和文物保护技术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对英、汉语的翻译。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必须加强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研究,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华侨华人与俄联邦的移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伴随着中俄改革的大潮, 大批中国人涌向了俄罗斯, 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华侨华人群体, 他们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求本溯源, 客观地去认识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华侨华人在俄苏的历史, 揭示、反思新一代华侨华人在俄国的生存发展状态和社会历史背景及他们在俄罗斯各国移民中的地位, 分析不同阶层的俄罗斯人对华侨华人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及俄罗斯联邦政府十多年来移民机构、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的政策变化, 以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华侨华人如何在俄罗斯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 从而为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加快两国的经济建设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genocide to understand one particular episode in Australian legal,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the removal of Aboriginal children from their families, mostl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fter outlining the approach of Australian courts to the idea of cultural genocid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 Genocide Convention, particularly the clause concerning the forcible removal of children, which illustrates the underlying instability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a cultural and a physical understanding of genocide. It then explores how this instability was manife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20th century Australian legisla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Aborigines, indicating the underlying racially‐oriented coerciveness of conceptions of Aboriginal ‘welfare’, and concludes by reflecting on the wide range of way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genocide can and should be used, especially in capturing the experience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der settler‐colonialism.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特色文物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该体系是在不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经只见文物法规、而无文物法律的初创阶段;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等级法律规范齐备的发展阶段;各类法律规范迅速出台、调整范围广、立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形成阶段.该体系是在中国文物保护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将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20.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3,7(3):59-6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1921-1923)的文化观迄今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不是共产党人文化主张的分水岭。在此前后共产党人的文化主张有着明显的连续性,且涉及到了文化的很多领域。1921-1923年,只是共产党人的文化形态由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持续转型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从思想文化到政党文化过渡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