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2日下午,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华侨华人讲座系列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举行.日本东京外国语学院亚菲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三尾裕子应邀作了题为"关于‘华侨·华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例"的演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梁英明教授、丘立本研究员等出席了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31日上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之"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在中国侨联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梁英明教授主讲。  相似文献   

4.
为扩大历史研究视野,关注时事热点问题,2011年6月底、7月初,应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朱浤源教授,韩国全南大学崔承现、吕炳昌副教授莅临北京大学历史系,举办了四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除历史系师生外,参加讲座的还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外交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相关院系的师生。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6月3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第三场举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主任陈中和博士做了题为"从华侨、华人到马来亚人:梁宇皋认同转变的生命历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陈中和博士在讲座中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移与生根的历史,这些离散的华人对世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1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二场在中国侨联事业楼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博士应邀做了题为"海外粤侨田野调查札记"的学术讲座。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讲座。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20余人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李安山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2 0 0 2 -2 0 0 3年重点课题“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开始启动。这一课题是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提出《筹建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报告》后 ,由李安山、程希、周南京和吴杰伟提交了该课题申请报告 ,经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与学科建设-浅议“华侨华人学”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从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认为现在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不再是历史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民族、人口、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已广泛地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华侨华人研究实际上已成为多学科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的“边缘交叉学科”,建立起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华侨华人学”势在必行。当前,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加强学科意识,在吸收欧、美、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我们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需要,发展自己的研究,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9.
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历时五年精心撰写的《欧洲华侨华人史》于本年 7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被列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十五 ,由龚诗贮基金赞助出版 ,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全面地论述欧洲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全书洋洋 70余万字 ,除导论、结语之外 ,共有 7章。作者以欧洲华侨华人在 2 0世纪的百年历程为论述重点 ,在综合思考欧洲华侨华人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欧洲社会的重大事变及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的影响三大因素之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之"华人在新西兰",于2011年10月14日在中国侨联举行。讲座邀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叶宋曼瑛博士主讲。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6月6日,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讲座系列之五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郭慧娟(Kwee Hui-Kian)教授作了题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策略与贸易扩张:长时段的视角"的精彩演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亚华人何以展现出他族所未能及的经济强势?过去的解释,不乏儒家资本主义伦理等文化主义的观点,认为华人经济强势是殖民主义到来前就存在的现象,殖民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是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在中心主任周南京教授,副主任梁英明教授、李安山教授的大力领导下,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以出版12卷本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和近50辑中心丛书而享誉海内外学界。2009年3月30日,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进行了新老交替。中心创始主任周南京教授一再请辞,不再担任中心主任一职,与中心原副主任梁英明教授、李安山教授一并改任中心顾问。推举中心原秘书长吴小安出任中心主任。中心新的组织架构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18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四场在中国侨联举行。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移民研究中心负责人武斌博士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华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基于英国诺丁汉华人社会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发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 9月 1 3日 ,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主办的“华侨华人学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专家学者 2 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我国著名的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周南京教授致开幕词。周教授在开幕词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关于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经历的过程 ,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对华侨华人研究进行学科定位是这项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契机。开幕式之后 ,与会学者就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6月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高伟浓带领其博士研究生石沧金撰写的新作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 ( 1 979-2 0 0 0 )———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该书采用“题目 +作者 +发表期刊 (刊名、期数、页码 ) +文摘 +关键词”的体例 ,从 2 0余年来散见于国内各级报纸、学报、侨刊上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中 ,引录了 742篇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文章 ;并归纳为 2 5个章节 :“华侨华人研究基础”、“华侨出国史”、“华人族谱”、“华侨华人对居留国 (地 )的贡献”、“华侨华人与居住国(地 )…  相似文献   

16.
要论美国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就不能不提麦礼谦教授。麦先生虽然是自学成才 ,并且大器晚成 ,但却是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麦先生不仅自己积极进取 ,勇于开拓美国华侨华人研究的新领域 ,而且充满一个历史学家经世致用的人文情怀 ,乐于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17日,应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邀请,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赵小建教授在中国侨联作了题为"美国华裔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主持。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年华侨华人研究评述(1997~2004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至今,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向。1990年代的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热逐渐降温,对日本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大为加强,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论文简要介绍了周南京从印尼归侨到北京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概述了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归纳了其主要学术观点:华侨华人称谓是科学的提法;华侨华人历史四阶段分期说;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主张错误说;提倡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矛盾是国外排华问题的根源说;不赞成"华人经济"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等,周南京教授孜孜不倦、潜心治学的事业精神,科学严谨、独立思索的治学态度,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