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南洋华文报纸《南洋商报》中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新闻报道为基础,考察了其塑造中共抗战形象的方式,分析了其编辑传播策略和历史意义。抗战时期,《南洋商报》通过宣传中共抗日方针政策、歌颂人民军队抗战事迹、介绍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展现中共领导人光辉形象、报道中共与华侨携手抗战消息等多种方式,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正面形象。同时,《南洋商报》十分注重传播策略,通过真实权威的新闻源,主旨集中的议题设置,多样适当的新闻体裁,立场鲜明的语言表达给受众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赢得了海外侨胞的认可,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农时节日,其中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都与端午所处的特殊季节有关。但是,中国的端午节随着下南洋的华人传到南洋地区之后,尽管南洋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大陆大不相同,南洋的华人仍沿袭了在汉历五月初五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对于南洋的华人而言,端午节成为保持民族记忆、强化与故土的文化纽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戴宇 《史学月刊》2006,2(11):71-77
《南洋时事》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的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其国粹主义思想开始萌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志贺重昂以南洋土著人在欧美列强的势力扩张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为鉴,强烈主张日本应依据生物进化的根本法则,保存本民族的势力和“固有禀赋”,以维护日本的独立,而不能一味地崇拜和迷信西洋,以免重蹈南洋土著人的覆辙。这既是《南洋时事》一书的主题,也是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通过分析《南洋时事》一书,可以看出,危机意识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促进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萌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担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被推为当地华文文坛领袖。他广结文缘,积极支持、参与南洋文学活动,影响力远及缅甸、泰国等南洋各处。其中,他与缅甸仰光诗社主人就有较为频繁的笔墨来往,如今辑得的三篇函件可为明证。函文透露了黄公结缘南洋文人、襄助文事活动以及感染疴疾等重要信息,文史价值颇高,但此前黄遵宪文集都未收入这三篇函件,为补遗珠之憾,今作辑录并对相关史事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5.
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英美烟草公司利用中国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趁机揭露和指责简照南加入日本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日资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此遭受中国民众排斥,并被农商部吊销了执照。为摆脱危机,简照南和南洋烟草公司展开了一场以挽救其中国国籍为核心的行动,并获得国内诸多团体及华侨的支持。简氏复籍终获成功,南洋烟草公司也得以恢复注册为国货公司。此案揭示,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国籍、国货身份成为重要标识,双重国籍致使国民身份模糊,有时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对晚清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洋海军的创建、编制、特点及素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评,四洋海军的编制、特点及素质尚未见有人专文论及。文中提供了一些新史料,如福建、南洋海军的编制史料。提出了晚清创建海军的具体时间,并认为晚清海军代表清朝军队的最高水平。将北洋海军发展受限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不能成军的主要原因,归结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根本问题上,并对李鸿章单纯的战略防御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7.
论文聚焦于晚清南洋各埠中华商会的创办及其在保障当地华人华商权益、增进海内外同胞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章程文书和案例两个视角剖析南洋中华商会的角色定位。20世纪初,清政府倡导创办商会,南洋各埠华商积极响应。由于清政府在海外的护侨保侨作用有限,南洋中华商会在近代海外华人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商业联合组织,更是维护海外华侨权益、增进海内外同胞交流的重要支柱。早期中华商会的一系列努力奠定了其在海外华侨社会中的影响与地位,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南洋华侨一直与侨乡保持紧密的联系。华侨虽身处海外,但心系家乡,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汇款、寄物等形式与家乡保持联络,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近代侨乡的现代化历程,大大改变了侨乡原有的建筑景观。“光前裕后”一词为陈达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调查用于表述华侨返乡建大厝、祠堂、书斋、坟墓,四件人生大事的价值观念。陈启紫是泉州旅居印尼的华侨,其家族为典型的分居中印(尼)两地的跨国家族。笔者梳理出近代南洋外廊式建筑传入侨乡的历史过程,再以其家族及1937年建的洋楼为核心,运用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揭示近代南洋华侨“光前裕后”价值观念在侨乡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南洋华侨总登记的实施过程和举措、二战期间华侨登记工作的困境与变通措施、二战后领事馆与侨团合作下的临时登记工作,并阐述了华侨人口登记之意义。南京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进行人口调查总登记,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收集侨民信息概况,确认海外侨民身份以资保护或控制,增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但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和南洋殖民现状,人口登记进展缓慢且时间跨度较长。为此,国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华侨登记措施,以实现该项调查目标效果的最大化。海外华侨登记工作因受到多方掣肘,登记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近代南洋华侨教育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又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唤起了华侨华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与认同。南洋华侨教育的灵魂支撑是传统的家国意识,就其创办历程来看,经历了"家"情怀到"国"意识的转化。这里所说的南洋华侨教育主要指南洋华侨在侨居地创办的南洋华侨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文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南洋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南洋意识的"具地化"、在地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侨就一些问题已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南洋意识、马来亚意识。这表明新马华侨对居住地的认同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地观念已开始萌发。新马华侨在地观念发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应华侨生存、发展的需要,顺应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世界潮流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受新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秦立海 《纵横》2011,(1):18-21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国民党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共产党毛泽东的做法则大加赞赏,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正确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4.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恢复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开辟了中国到达红海及东非沿岸的航道,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促进华侨移入南洋,并为开发南洋作出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纪念和宣传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史迹,将会加深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互相了解和传统友谊,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表现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开创和探索的献身精神,是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它表现的面向世界,勇于开拓精神,对今天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洋华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故土相去甚远,早已不符合节气上过清明的诉求,但清明节在南洋华人社会中却世代延续,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孝""恩""义"的价值观不变,以及以扫墓与祭祀先人的节日活动的传承。现代南洋华人过清明,是多元宗教信仰可以共同接纳的清明节,它传承先人之"礼"并一直维持到今天,表现出其珍视与固守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坚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张振勋倡办南洋劝业会100年前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界的一件大事。第一个倡办南洋劝业会的人,一般人认为是两江总督端方。但追本溯源,应当归功于爱国华侨张振勋,端方仅仅是上奏表示愿意承办南洋劝业会而已。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巴达维亚(雅加达)的帆船贸易,既是清前期南洋贸易的主体,也是中荷通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兴衰,反映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帆船业由依靠、利用到排斥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商人和南洋华侨,在西方资本主义掀起的商战中,反抗霸权主义的斗争,以及他们对印尼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著贡献。18世纪前30年,被称为中荷间接贸易时期。此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直接派船到中国口岸,而是依靠中国帆船来往于闽广和巴达维亚之间,完成进出口贸易。这种通商方式,客观上为刚刚弛禁后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据了解在我国各省、市、区均遗存了大量的古代匾牌,如何对这些文化瑰宝加以保护或相对延长其寿命是摆在广大文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9.
陈桃霞 《神州》2012,(17):9+11-9,11
考察张爱玲与南洋的渊源,从《白玫瑰与红玫瑰》与《倾城之恋》两个文本探究其中的南洋话语,可见南洋在张爱玲笔下是一种文化与身份的双重缺失,是沉默不开化的,表现了作者的东方后殖民心态,借此作者也表达出寻找民族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李长傅先生论文选集》由暨南大学 2 1 1工程“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研究”项目资助 ,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这是华侨史、中外关系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值得庆贺 !李长傅先生是老一辈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早年擅长于治华侨史、南洋史地 ,后期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和一些历史地理古籍整理注释工作。他学术功底深厚 ,不仅懂得英语和日文 ,而且娴熟中外史地和地图学。其学术造诣既广又深 ,特别是在南洋史地和华侨史方面 ,做了大量筚路蓝缕的工作 ,为我国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书分为四篇 :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