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洲 《收藏家》2004,(7):27-30
(一)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尚书·益稷》:“黼黻絺绣”,絺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刺绣工艺的发  相似文献   

2.
顾绣与苏绣     
苏州的刺綉,一向有名,解放后挥党与政府的大力提倡。这朵瑰丽的花朵,更出奇地娇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看到了今日的苏綉,都一致赞扬,中外的报纸杂志,也纷纷介绍。它开始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阶段。苏綉大致可分为:(一)艺术綉品,(二)日用品两类。"艺术綉品",主要是搞一些装饰壁挂,它的发展渊源,与明末露香园顾綉有传统关系。露香园顾綉,在江南一带,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而苏州的刺綉受顾綉的影响更大,例如苏綉向称"顾綉",贩  相似文献   

3.
漫话顾绣     
《收藏家》2017,(4)
<正>一、中国古代刺绣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刺绣痕迹出现在西周时期。而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刺绣品亦能证实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刺绣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日兴,刺绣技艺逐渐应用于宗教用品。至唐宋时期,刺绣艺术再登高峰,刺绣技术与艺术表现融汇一体,形成生活用品与观赏性艺术品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唐代刺绣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专权误国"之名而蒙辱于后世。马士英堂兄马士升、其子马銮,在士英当国时拒入官场,保全了马氏家族的名节和裔脉。  相似文献   

5.
王灵善 《沧桑》2015,(2):47-53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6.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7.
《]时事公报》是解放前宁波地区的一家有着近30年历史的民营性报纸。它的诞生是时代呼唤的结果,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这份民营报纸的发展,也如当时那个多变的时代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本文从《时事公报》的创刊出发,简介了该报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自明朝以来为军事重镇。清康熙、乾隆时期最盛,堪称河南四大名镇,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齐名。清末民初开始衰落,是历史上典型的商业城市之一。一、周家口名称的由来周家口相传由周家埠口演变而得其名。15世纪时,该地三河交汇形成渔村...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文明,不论其词源如何,本意是指人类社会脱离了原始的蒙昧和野蛮状态而发展到一种高级水平。说某个人类社群进入文明社会,其根本内涵是指这个社群已演变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学界论到的文明出现之标志,包括文字的诞生、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兴起、私有制的起源、阶级的形成、国家的产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复杂的社会组织”相关。文字的诞生,在于复杂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成员与外部人员之间需要交流,需要用可视形态将交流内容和结果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0.
略论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之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不仅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国民党军也进行过敌后游击战争,其游击武力最高时达100万人。但由于国民党既抗战又反共,因此,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于整个抗日战局,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经历了一个由兴起、发展到衰落的过程。特别是后期,出现了大批游击武力投降日伪的活动,给抗日战争带来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刘刚 《收藏家》2008,(1):7-16
顾绣源于上海,享誉全国,在中国古代艺术群葩中绽放奇彩,令古今名人逸士为之倾倒。然而顾绣却是中国占代工艺研究的一项空白,相关著述甚少,与其历史地位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董保存 《世纪》2023,(1):11-15
<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甚至颇有些浪漫想法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冲动。五四时期的青年人,不管是接受了所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这种原始冲动,正在变为自觉和不自觉的行动。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着设计,他们在追求新生活的路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五四运动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受到青年学子的热情追捧。当然,这些社会主义并不都是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无政府主义,欧文等人的合作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斯瓦希里文明融东方神韵与非洲风情为一体,是非洲文化史上一簇独立、开放并带有强烈贸易精神特色的文化奇葩。随着印度洋贸易的繁荣,斯瓦希里文化开始向大陆扩展,将非洲腹地带入了当时的世界体系之中。在非洲大陆东海岸,北起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沿着万里海岸线和附近岛屿,散落着许多历史悠久、传统独特的古老村镇。这些村镇的居民长于经营海上贸易,他们所创造的非洲海洋文  相似文献   

14.
河下兴衰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淮安河下.位于淮安新城之西、联城西北,其西、南阻里运河,北侧为古淮河山阳湾。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处末口(在河下北辰坊.即邗沟的北端)筑有堰坝.保证运河水位。过往舟楫须到此盘坝入淮。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是古北辰坊的一部分,所以河下的历史非常悠久。宋代,河下称满浦,筑有通运软坝称满浦坝,建有蓄水石闸称满浦闸。  相似文献   

15.
考察陶侃的生平及陶氏家族兴衰的过程,可为了解两晋之际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东晋门阀政治提供一新的视角。陶侃以武功崛起于两晋之际,并一度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但陶氏家族的寒门地位并未有根本之改变,其作为庶族武装力量的兴起只是一个特例,而它的中衰才具有某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诗1985年10月,曹辛之先生的诗选《最初的蜜》出版发行。这本诗人自己设计的、格调高雅造型挺秀的长三十二开本的小书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得到了文艺界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评。书中收录的虽是40年代的作品,但是,那些寄情、言志、咏物的小诗情真意切、蕴含哲理,引人回味、深思。曹辛之是江苏宜兴人,在家乡这片人杰辈出的福地,他从小就养成了酷爱书籍和写写画画的习惯。1936年他19岁时,就在中共地下党员吴伯文、孔厥等领导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平话》,但只出了两三期就遭到查禁。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和鲁艺美术…  相似文献   

17.
周继东 《神州》2012,(8):201-201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艺术手法叫“留白艺术”,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像的余地。这种艺术充满着“暗示”,它以最简明的程式承载着最精致的情感。在其它生活艺术领域中也不乏留白的身影,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职场中的留白艺术、室内设计中的留白艺术、版式设计中的留白艺术、电视画面中的留白艺术、生活中的留白艺术等。  相似文献   

18.
天桥的兴衰     
天桥是北京平民化的集中地,光怪陆离的风貌构成近代宣南的一大景观。天桥之名,源于跨在东西龙须沟上的一座桥梁。清乾隆时期,天坛、先农坛之间尚无市房街道,只有雍正七年修筑的供皇帝祭天使用的一条石砌御路。位于这条御路北端的桥梁即名天桥,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的濒危,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关注。对于濒危的开始时间以及濒危的主要原因,目前看法还很不一致。作者认为距今7000多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特别是近200多年来,由于中国人口的迅猛发展,才使大熊猫逐渐濒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顾绣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惟一以家族冠名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据《顾绣考》载:"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著称。"顾绣因顾氏所居园林"露香园",亦被称之为"露香园顾绣"。顾氏女眷精于刺绣,其中顾名世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兰玉三位女红为顾绣的创始、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顾绣起初只是家藏观玩、馈赠亲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