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玉"气"薄胎花觚》作品介绍:作品的立意是想通过"气"这一概念,用自己的玉雕语言来表述自己对"和谐"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气为虚,亦为实;无形而有形,有形源自无形,无形而太极。"天地"为气,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皆生于"气",皆融于"气"。盛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上部盛酒下部置于火炭之中的温酒之器——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作品在设计上,借用了凝聚着青铜文化大气而庄重之感的"觚"之造型,与苏邦玉雕中最具代表性的"薄胎工艺"的特色:柔美、精致相结合,实现多种艺术的契合,体现出"金与石"的刚柔之美。作品在技法上施以"薄胎工艺",器之上端雕刻出由冷至热而凝成的水珠,由上往下,由大变小,不断地滑落,因遇火焰化为水之气;器之下端雕刻的烈焰则从下而上,由强至弱不断的  相似文献   

2.
张金才 《安徽史学》2018,(3):96-102
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认识的相同点为:他们都希望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建设发展得快一些,但又认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他们起初都是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和支持"大跃进"的,后来看到"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一些"左"的错误,思想认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点为:"大跃进"运动之初,邓小平表现比较积极,而陈云则相对冷静;对于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邓小平是没有反对,而陈云是没有说话;邓小平后来多次谈到"大跃进"并进行反思,而陈云则很少谈及"大跃进"。邓小平和陈云对"大跃进"的认识存在不同点,其原因是:他们在"大跃进"运动中承担的领导责任不同;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不同;工作经历和在党中央的领导分工不同。  相似文献   

3.
刘玉芳 《黑龙江史志》2013,(11):305+309
藏族地区的"塔哇"与藏传佛教寺院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一方面,"塔哇"依附寺院而存在与发展;另一方面,寺院随"塔哇"的发展而发展与繁盛。探究拉卜楞寺与"塔哇"两者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挖掘"塔哇"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石耘 《文史月刊》2010,(2):11-14
<正>1960年初,在山西省平陆县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食物中毒的重大事件,即影响巨大而久远的"平陆事件"。  相似文献   

5.
<正>《孟子·梁惠王下》"内無怨女,外無曠夫"。《韓非子·外儲説右下》"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腐財怨女"。"蓄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饑餓;宫中有怨女,則民無妻"。"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匮乏於下;宫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關於此"怨女",章太炎與蔣禮鴻先後指出"怨"當讀爲"藴",乃藴積之意,非怨憤。二氏所引證者,《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楊倞注謂"怨讀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们对李清照研究尽管已达到了精细化、纵深化、白热化的程度。但仍有不少可以商榷之处。经过笔者考辨认为,《新荷叶》词当为韩肖胄而作;所谓"易安体"在当时仅是某首词的特有格式;李清照在原籍的活动当不是太多,更多的是随父生活。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其与佛教关系甚密的体现;赵明诚为"薄情郎"问题应当从诗文来解决,而不宜"词如其人"。这些见解,庶几有益于李清照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2015,(2)
<正>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一大特征是重整体轻个体,看待事物由大到小,从上而下(top down),而不像西方的思维方式由小到大,从下而上(bottom up)。如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五行相谐,经络通脉,反对头痛治头,脚痛医脚,而西医则试图将各种病理药性研究清楚。"top down"和"bottom up"也是处理数学模型的两种方法。作为形象艺术的画,这种特征更加明显,正如南朝谢赫的"六法"中所总结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相似文献   

8.
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的大多数都在封面(护封)上署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也有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编"有编辑之义,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而"编纂"也有编辑之义,但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从地方志编纂的复杂程序、繁多的劳动和浩大篇幅看,非一"编"字所能涵括,应标明"编纂"二字.再者,标"编"容易把地方志理解成编辑作品,即汇编作品,而地方志是科学资料性著述,为避免误解,也以标"编纂"为好.  相似文献   

9.
<正>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学诚循着"文史校雠"之学的取径建立起"六艺皆官礼之遗"诸说,实为"六经皆史"观念之根源。从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蕴:由"六经皆周官掌故"与"古无私门之著述"所指涉的"道器合一"、"官师合一"、"治教合一"的价值观念;由与经学的抗争而激起的从"述作"角度诠释的"以史明道"的主张;由《史籍考》的编纂而突显的"尊史"思想;由修志实践而悟到的以"府史之史"(即"书吏")的卑微身份以道自任的主体意识;从以史通今的立场出发,既视经典为"一代之实录",又深深维护其为"万世之常法"的思想。章学诚对六经的新认识与他应对"汉学"、"宋学"交攻的背景密切相关,更与如何发挥经典在他所处时代的作用这一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贵阳"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其名源于"贵山"是学界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却一直存有争议。一张清末贵阳城远景照,或能为我们解答一二。前人对贵阳这座城池有"富水绕前,贵山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的描述,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这一点在学界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而对于"贵山"究竟在何处,是贵阳北面哪一座山,学界一直有争论。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更多的是形而上的精神文明形态或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直接把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和手段。也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而形成文化的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最终诞生。技术如此重要,然而,面对人类过去的创造而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13.
郭春梅 《文物世界》2010,(6):38-40,24
<正>乡规民约是清代山西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民间法,其中,它的核心规则是"约"与"罚"。在对乡村村民规定了种种的"约定、规则"外,还在民约中明确了处罚的规则。而这种"罚"又有详细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的"尊严"一词是指不容侵犯的身份或地位,比如说人的尊严,国家的尊严,都是不可侵犯的意思。这个词出自《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在这里讲的是,有四类人可以当老师:有尊严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50至70年代,一种不放食用油而将蔬菜于铁锅中干炒、水煮,谓之"红锅菜"者,是大众主食之一。这是因为当时制约因素太多,导致食用植物油生产徘徊不前,而人口激增,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人们吃"红锅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今天,各种品牌的植物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家"油余",这其中,研究油料作物的科学家功不可没。被誉为"油菜之父"、中国工  相似文献   

16.
<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苏州,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水多、河多,桥也多。苏州城内外的桥梁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岁月悠远,朝代更替,但苏州古桥,古朴而沧桑,秀雅而有趣。老苏州的桥梁,有的在堂皇之后,经历了萧条;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消失;有的在破败之后又重新修复;有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17.
陈伟 《江汉考古》2012,(3):117-120,112
本文是研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系年》时,在释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如1号简"监观"应为一词;5~6号简中"王与伯盘"的"与"训为"亲"、"从",而不是连词;17号简"亡由"疑当读作"无胄";52号简的"莫"恐当训为"未"、"不",而不是"无人";91号简的"东母田"应读作"东海";101号简的""即"门",指攻打城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居住大地,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而人类创造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文化多样性与价值相对性的肯定已然成为普世准则。而纵观现代公共博物馆之诞生,天然打上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传承的烙印。"文化多样性"对于博物馆而言有着特殊的意味:多元文化通过附着于特定的"物证"或"介质"得以代代相传、渊源不断、生生不息,而这类"物证"或"介质"恰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称之为"藏品"。博物馆的天然使命正在于让此类"物证"或"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