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永嘉学派作为锐意事功的学术流派,以务实黜虚为治学特点,侧重经制之学,尤其注重探讨宋代社会经济制度。他们重视研究货币流通思想、专卖政策、财税政策和会计制衡作用等,批判两宋王朝对百姓肆意盘剥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旨在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政策和措施。这充分体现出他们密切关注现实的经世旨趣。随着研究兴趣的不断拓展,永嘉学人愈发密切关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把对历史的借鉴继承与对现实的批判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将历史考察与现实探究并重,最终奠定了永嘉学派在两宋乃至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联邦德国历史科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社会史学派在与传统历史主义学派继续竞争的同时,又迎来了一系列新史学流派的挑战。本篇介绍的是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之间的争论。联邦德国文化史学派既是西方文化史学派的支流,也是本国社会史学派以及大学体制发展变化的结果。文化史学派与社会史学派的争议围绕“社会”与“文化”两个核心史学概念展开。文化史学派的挑战在年轻社会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目前,两大学派的竞争仍在继续,预言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3.
4.
5.
法国年鉴学派自20世纪初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此学派一反19世纪的史学传统,以崭新的整体史观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给20世纪的西方史学以新鲜的空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其新颖的史学理论和不断变革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其在西方史学乃至世界史学的崇高地位。同时,不可否认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刘咸炘是近世学术史上的奇才婕暗难踔诙啵蚱涑D昶Ь铀拇ǎ谕饨绲慕涣魃跎伲矣⒛暝?逝,故后世学者对其了解甚少,学术成果因而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在诸多研究中,以史学为佳壬氖费а芯浚?承了浙东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结合前人对古史及史学理论论述之长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刘先生对史书的编撰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本文通过对阅读先生著作及研究成果,试对刘先生的史学编撰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论两宋馆阁之校勘史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宋馆阁校勘史书有 2 1次 ,使宋代史书校勘在计划性等八个方面显示出特色来 ;宋代史书校勘在我国校勘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宋代学术思潮与史书校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世”意识与南宋川陕边防史地类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川陕地区战略地位突出。为了给边疆防御提供借鉴,川陕边防史地类文献大量涌现,探讨川陕地区历史与地理之风日益兴起。本文在梳理南宋川陕边防史地类文献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强烈的经世思想、重视地图的作用、突出的地理学成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春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4):118-125
《三国史记》在编撰方法上借鉴了中国古代史籍的编撰体例和原则,体现曲编年体和纪传体的某些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编写特点;在历史观上,《三国史记》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史籍中所具有的正统史观、天命史观以及尊儒崇礼、重民观念等史学思想,还体现了它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史观。 相似文献
14.
15.
16.
林荣贵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0(2):20-31
本着重阐述南宋与金的边疆经略。南宋与金分立,各自按照中国传统制度治理本朝。同时,也均在中国传统边疆观念的支配下推行边政,针对边疆地区各族的治乱、向背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军政对策和措施,南宋致力于西部至西南地区,金朝致力于东北、北部、西北地区。本还揭示了南宋与金的边疆经略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前发展曲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宋代楚辞要籍题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忠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73-77,38
宋代楚辞学的繁荣,首先表现为义理探求的研究特征,代表著作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洪氏校订原文,阐扬义理,为后人探寻屈原之生命意识张本。《楚辞集注》被后人称之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彻底以文学眼光来看待、诠释楚辞。其次表现为研究类型的丰富多彩,各有创获,如晁补之对楚辞及骚体作品的编集,杨万里对《天问》、《天对》的互相发明,钱杲之对《离骚》结构的分析,吴仁杰、谢翱对楚辞芳草的考订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他的地位甚至不及周公、颜回,至多与荀子比肩齐名,然而到了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从此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孟子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儒学的转型,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清季外交史料》由王彦威、王亮父子辑编,该书出版,使晚清外交的官方档案文献得以合成完璧。其成书,耗时近半个世纪,王氏父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其内容主要为光绪、宣统两朝各种外交事件,另涉及相关的重要内政。其中尤为重视约章,扣住晚清外交最重要环节,反映了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和时代需要。所辑文件为官方档籍,不仅对当时外交起了资鉴作用,且对研究晚清中外关系史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编纂体例上,既承袭了传统体裁,又有新创,增加了新的表述形式。作为一部史料汇编,该书亦有时代的局限,存在种种不足和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