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文史资料》2014,(4):49-49
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30公里之处的黄河风最名胜区的向阳山(始祖山)上。塑像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占地2816平方米,整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该工程主体部分包括塑像、广场、纪念坛三大部分,按中国传统手法,布置为中轴线,轴与磁北交角为北偏东22。。工程建设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大力支持。历经20年的筹划和建设,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于2007年4月18日落成,并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内隆重举行了郑州·中华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2.
王文元 《文史天地》2003,(10):26-27
司马迁《史记》本纪以炎黄开篇。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文革”时什么都不祭祀了,还是要偶尔提及炎黄,因为炎黄算是中国文化的底线,把炎黄掀翻了,“中国人”也就不存在了。显然,“炎黄子孙”之称谓反映了中国人对权力的服膺。炎帝黄帝彪炳史册,都是因为他们握有权力。正因为他们权重,后人才把一切光环都投射到他们身上,把一切发明创造也都附会到他们身上——炎帝(有炎帝即神农氏之说)尝百草,几乎发明了一切当时最需要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许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徐少华一、许国的始封和地望许为姜姓,是炎帝、四岳之后,属中原古族之一.《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1]”;《国语·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解:“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记载甚明。许,文献中又作...  相似文献   

4.
炎黄文化东西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兴照 《文物春秋》2005,(6):9-19,60
在考察北辛文化的分期、类型及与贾湖·裴李岗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文化的传说,推论贾湖·裴李岗文化是炎帝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是黄帝文化,北辛文化是蚩尤文化。炎黄文化与后期的华夏关系、夷夏关系一样,具有东西文化分野的意义。同时推论太湖流域的原始文化可能与三苗文化有关。指出认真研究黄、淮流域原始文化的关系,对于重构中国传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6.
宁锐 《广东民俗》2000,(3):10-11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被称为“炎黄故土”,海内外华人被叫做“炎黄子孙”。这“炎黄”就指炎帝和黄帝,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也是黄河明和长江明的开创。所以张岱年先生说:“我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国上古时代最大的明创造,是中国古代明创造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南宋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和《五笔》共七十四卷)包括经史百氏、文学艺术、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诸方面的内容,资料丰富,考据多为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许其“精博”,并说“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不过,是书亦略有所失,今说如下:《随笔》卷二“秦用他国人”条:“魏国人公孙鞅……吴起……盖卫人也。”按:据《史记·商鞅列传》,公孙秋为卫人。《荀子·议兵篇》《战国策·秦策一》《史记·秦本纪》《商鞅列传》《新序·善谋篇》等据国,或称之为卫轶。洪氏以之为“魏人”,…  相似文献   

8.
西周金文中的井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金文之中数见“井侯”,如麦方尊(《西清》8.33)、麦方彝(《西清》13.10)、麦方盉(《三代》14·11·4)、麦方鼎(《金文历朔疏证》1·51)、井侯簋(《三代》6·54·2)、臣谏簋(《考古》l/79)等均有著录,而井姜太宰己簋(《社会科学战线》3/80)还另见“井姜”。此“井”即西周初年周公诞之子所封之邢国,这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西周金文中还多见“井(以下用~代)伯”、“~叔”、“~季”等称谓,不少学者不曾注意“井”、“~”的不同,以为“~伯”等人是食采于周畿腹地,并在周王室任职的邢侯支裔,遂将二者混而为一。实际上“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族。“井”为姬姓,是周王室宗族支系,地处“东土”;“~”为姜姓,乃炎帝之后裔,地处“西土”。对此,我们曾在几篇文章之中已经提到,但因所谈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9.
日神崇拜是世界早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曾崇拜日神,《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社茫茫。”玄鸟在古代神话中又称为乌,负载太阳运行周天,《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之上有若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传说中乌有三足,《淮南子·精神》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  相似文献   

10.
<正>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书·窦田灌韩传》都说韩安国是“梁成安人”,然《汉书·地理志》梁国无成安县,而颍川郡和陈留郡俱有之,以故韩安国之籍贯颇不易确定。《史记》“集解”和“索隐”引用徐广的话,说成安“在汝颍之间”,而“正义”则依据《汉书·地理志》云:“成安届颍川郡。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其实,只要考察一下梁国行政区范围的盈缩,就可对此问题一目了然。据《史记》、《汉书》可知,汉之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春正月,原为异姓王彭越的封地,  相似文献   

11.
<正> 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相似文献   

12.
(一)《宋史·苗傅传》载:大父授,父履。授在元丰中为殿前都指挥使。(标点本13802页)按:“元丰”,误。应为“元祐”。据《宋史·苗授传》载:“元祜三年,(苗授)遇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而且在《东坡文集·卷三十九·赐新除殿前副都指挥使。武泰军节度使苗授辞免恩令第二表不允批答口宣》中也明确载明苗授始任殿前副都指挥使的时间:元祜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可见“元丰”当是“当是“元祐”之讹记。(二)《宋史·世家二》载: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近代“戊戌六君子”遇难90周年之际,“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先生铜像,1988年9月7日,在富顺县城西湖旁的“刘光第墓园”落成。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等人精心设计制作、成都金属回收公司雕塑部铸造的刘光第铜像,刚毅镇静,目光炯炯,充分显示了刘光第先生力主变法、宁死不屈的精神。原四川省政协主席杨超题词为“戊戌变法,凛然大义”。铜像高1.23米、黑色大理石像座高1.8米,巍然竖立墓前,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参加刘光第先生铜像落成典礼的有  相似文献   

14.
1992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基建工程,发掘清理了一批唐墓,在一座编号为C8M932的唐墓中,出土了较为少见的唐代“安史之乱”时期铸行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铜钱。现将此墓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位置与形制该墓位于洛阳北郊、邙山南麓,南距隋唐洛阳外郭城北墙约1·5公里(图一)。墓葬为洛阳地区常见的“刀把形”竖穴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83°。因早年平整地面,墓的上部已被破坏。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北宽南窄,斜坡式,残长1·5、宽0·88~1·12、深0·56米。甬道为过洞式,宽1·12~1·2、进深0·6、残高0·6米。甬道北…  相似文献   

15.
自汉以来,历代注家多认为《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西汉·毛亨、东汉·郑玄说此诗作者痛恨国君放纵情欲,荒废国政,所以歌颂无情欲者。宋·朱熹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郭沫若认为是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作。(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愚以为这种解释不尽符合该诗的本意,近乎毛亨说《关睢》是“后妃之德”、说《静女》是“刺时”、说《木瓜》是“美齐桓公”、说《溱洧》是“刺乱”一样牵强。迄今仅见高亨《诗经今注》及李长之《诗经试译》在题解中说此诗是一首恋歌。但二位先生未加评述他们这一见解的依据,今就此略陈管见。 研究《诗经》的人公认《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郑国民间风俗的情歌。《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曰:“溱与洧,方洹洹兮”薛君注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也”。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黄帝、炎黄时代以及黄帝文化,一直是史学界、学术界说不尽的话题。2005年,一部内容厚重、装帧精美的《陕西省志·黄帝陵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读完这部志书后,从中受到许多启悟。虽然笔者阅读过一些新编地方志,但像这样一部以黄帝陵为题,对黄帝、炎帝时代以及黄帝文化进行全面记述的专志,确实感到有它的独到之处,它表现为选题重大、内容完备、体例周密、资料宏赡、风格清新。可以说这项工作带有开创性,它填补了此类专志的一项的空白。黄帝葬于桥山以及黄帝陵作为黄帝衣冠冢的传说始于西汉。桥山,据古人考证在今陕西黄陵县,从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关于米海洛夫斯基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研究。在一般史学著作中,提到米海洛夫斯基时,总是把他作为自由民粹派分子和“社会学中主观方法”的代表加以批判。1979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Э·С·维莲斯卡娅的专著《Н·К·米  相似文献   

18.
拙作《〈诗经〉逸诗考》曾刊于《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由于见闻有限,颇有疏漏之处,特作补遗如下。一、增补逸诗十八条《论语·子罕篇》载:“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但未明言为《诗》。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篇》载:“《诗》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恩,室是远而。’”又据《昭明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论语》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何晏曰:‘逸诗也。’”故知《论语》所引为逸诗。  相似文献   

19.
泾渭清浊之辨张书城澄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这可以说是两三千年来的一桩公案。《诗·邶风·谷风》的原话是“泾以渭浊”,好象是说“泾水让渭水弄混浊了”。言下之意当然是“泾水清,渭水浊”。但是《后汉书·党锢传》却说“渭以泾浊”,又好象是说“渭水让泾水弄混浊了”...  相似文献   

20.
《宋书·乐志》载有汉代《鼓吹铙歌》计十八曲,其中,有《巫山高》一曲,现据《宋书·乐志》重新标点录于下: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永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鼓吹铙歌》又叫做《短策铙歌》,简称做《铙歌》。《晋书·乐志》云:“汉时有《短萧烧饭》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