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水 《文史月刊》2009,(2):27-28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和当时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是颇具实力的皖系军阀首领。有人说这位当时的北洋政府执政者联日、亲日、降日卖国,但段祺瑞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把日本逐出中国,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
从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借辛亥革命党人之声势,逼迫清宣统帝退位,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时十余年。此间北洋第二号人物“北洋之虎”段其瑞,威风凛凛,一再出头,成为北洋军阀史上名噪一时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吴清源,是日籍华人围棋圣手,1914年5月19日出生在福州。原名吴泉,排行老三,同年移居北平。父亲是北京北洋政府平政院科员。吴清源7岁学棋,在父亲的支持下,棋艺提高极快。不料1924年他11岁时,父亲因患肺病治疗无效去世。家中生活一时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炮"的角度,让我们再次认识"北洋之虎"段祺瑞。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时十余年。此间北洋第二号人物"北洋之虎"段祺瑞,威风凛凛,一再出头,成为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5.
正是江南乱花迷眼、新绿弥望时节,我与台北旅浙的吴神农先生,相晤在太湖南岸的龙溪江畔。眼前这位身板笔挺的长者,气色清朗,言辞敏捷,真让人不敢相信他已然年近八旬。吴老笑称,这应该得益于自己大半辈子行伍生涯的磨砺。吴祖籍长兴(今为湖州  相似文献   

6.
周岩 《湖南文史》2012,(8):36-37
1913年10月10U,袁世凯正式就侄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南海便成为袁世凯的正式官邸,官称“总统府”。袁世凯自迁入中南海后,直至病逝的三年时间中,  相似文献   

7.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13,(10):57-59
(一)袁世凯亦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传说袁氏相貌堂堂,有帝王之仪,不怒而威。据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晚年回忆道:我一生见过了多少位咱国家的元首,如孙中山、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甚至张勋、段祺瑞至蒋介石等,没有一个像袁世凯的两道目光那样虎视眈眈的逼人,使人不敢仰视。他被袁世凯召见3次,其中第一次召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为此谈袁色变,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8.
<正>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就是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蒋介石一生都在和英语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26岁成为驻扎朝鲜交涉通商事务全权代表,是北洋军阀的鼻祖,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因称帝及卖国等行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历史是复杂的,抛开对他脸谱化的简单认识,深入考察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就不难发现,他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0.
他从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到《红旗》杂志的副总编辑,因文才而受到赏识,后受命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参加中共与苏共的谈判,十去莫斯科,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参与写一些大文章,从此发迹。  相似文献   

11.
1949年,蒋介石率残部退守台湾。面对风雨飘摇的情势,蒋介石绞尽脑汁寻找求生之计。这时,曾在何应钦手下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供职的曹士澄提供了一个情报,使蒋介石又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张勋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张勋的出名,自然是因为1917年由他一手导演的"恢复帝制"丑闻,以及他手下冥顽不化的五千"辫子军"进京。其实,如果认真说起来,张勋的一生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他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腐败透顶的北洋军阀中间就是一个罕见的"异数"。张勋(1854-1923年),江西省奉新县人。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死后被  相似文献   

13.
日本电影《军阀》里东条英机和新闻官讨论发表战报时,东条英机说:“英勇的皇军怎么可以说是撤退呢?”新闻官于是说可以说是“转进”,就是转移前进。东条英机大喜。  相似文献   

14.
华北的棉花是日本国内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原料和侵华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抗战爆发后,为维持长期侵华战争和国内棉花的需要,日本开始在华北推行棉花增产措施,包括推广用地下水灌溉、发放农业贷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设置农业增产重点县等措施,以求增加华北的棉花产量。但是,由于日本的棉花增产根本目的与华北棉农的切身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原因,日本的棉花增产计划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5.
张展 《民国档案》2020,(2):93-105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日军企图在华北扶植独立的伪政权,甚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国民政府取而代之。为此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陆军省的支持下,试图说服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断绝关系,以新中央政府为目标扶植华北伪政权,并逐渐得到了日本中央认可。然而,在南京陷落前后,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扶植华中伪政权争夺未来新中央政府地位,与华北方面军爆发冲突。此事最终虽因日本中央协调,以确立华北伪政权优势地位而得到解决,但其反映的日军内部围绕自身利益的博弈,也为后来对伪政权政策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1927年,《民国日报》总编辑陈德徵正飞横腾达,掌握着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有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后,第一名竟是陈德徵,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这一下作了手脚的陈德徵闯了大祸,蒋总司令非常震怒,借故把陈德徵押解到南京。几个月后,人虽放了却得了个“永不得重用”的处分。  相似文献   

17.
提起袁世凯,人们除了想到银元"袁大头"外,还会想到"窃国大盗"四个字。但时下有人也不以为然,认为"‘窃国’的帽子老袁戴了一百多年足够了",而今应该给他评功摆好摘帽平反  相似文献   

18.
陈长伟 《百年潮》2007,(8):46-49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不甘偏安孤岛一隅,时刻想重返大陆再造“中华民国”的大一统之梦。其在台湾的基本政策除了竭力维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正统”地位之外,就是要将台湾建设为巩固的“反共复兴”基地,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但是,从一开始,蒋介石的“反攻复国”种种企图就一直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19.
七七事变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致电、上书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表达强烈的抗日诉求,形成全社会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各界民众慷慨陈词,呼吁政府早下决断,出兵抗日,并表示愿为政府后盾。各方的"吁请抗日"体现了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民意聚拢、累积成一股巨大的压力,推动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最终下定决心,确立抗日国策。民意诉求可谓国民政府走向抗日之路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20.
<正>1939年6月初,根据日军大本营的密令,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紧急召见号称"细菌战之父"的七三一细菌部队魔头石井四郎中将、训练部长西俊英大佐等人开会,秘密商讨使用细菌武器对付苏军进攻有关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