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并不是一蹴而就式的突然出击,而是德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1917年无限制潜艇战作为一次战役达到了战术目的,予协约国以沉重打击。德国之所以没有能够依靠无限制潜艇战最终战胜英国,主要并不是因为协约国采取了护航制等军事方面的措施,而是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在经济和资源方面拥有更强大的战争潜力,特别是英国在封锁期间表现出的强大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
地道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形式,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1917年发生在法国阿拉斯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道作战,对阵双方是协约国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北部市镇阿拉斯接近战线,附近战役连绵,因此成为同盟国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占阿拉斯就等于洞开了巴黎的门户,整个法国便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3.
奚霞 《民国档案》2004,(2):4-12,21
一战期间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上海各公会代表纷纷呈请北洋政府乘机收回上海会审公堂,但这一挽回租界司法主权的爱国运动遭到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领事团的阻挠。  相似文献   

4.
1918年北京政府和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盟友之间,曾围绕如何处置在华德侨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展开过一场外交交涉。交涉双方的行为乍看之下虽不合情理,但又是合乎逻辑的。英法等国对北京政府一再施压要求严厉处置在华德侨,与其说是为了预防敌侨捣乱,毋宁说是为了牵制北京政府;而北京政府即便是参战以后对德侨也不改宽松友善的政策,与当时中国各界对德情感氛围相匹配,其做法完全符合国际法,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进步。发生在1918年的这场交涉宛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战期间北京政府与协约国盟友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但陶醉在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的德意志帝国.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中学生行刺奥王储事件为导火线.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等组成军事同盟.向以法、俄、英为主的协约国相继宣战(随后,日、美、中等参加协约国),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范围的军事冲突。长达4年多无情的大规模血腥战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卷入国家达33个.涉及世界15亿人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中国虽然对德、奥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只提供民役、原料、军火;在中国国内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收敌产. 从战争爆发到中国正式参加“一战”的3年多时间里,德国曾经多方阻挠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它宣战.中国最终对德宣战,宣告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近代史研究》2021,(2):45-6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鉴于罗马教廷在国际调和中的角色,决定借助与教廷通使,在战后和会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制衡日本。法国获悉通使事后,托辞此事有违中法《天津条约》保教权条款,且教廷存在亲德嫌疑,试图强行阻挡通使。英、美、日等协约国集团成员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积极附和法国,逼迫北京政府暂缓乃至取消通使。在法国的催逼和协约国成员的附和之下,北京政府为了避免开罪法国,顺利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在交涉过程中步步退让,导致通使尝试以失败而告终。此次通使的失败,昭示着北京政府联合教廷制衡日本外交策略的破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处境的预演。  相似文献   

8.
中国为收回山东主权斗争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钰 《文史精华》2001,(5):11-17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6月28日,战胜的各协约国代表,聚集在巴黎凡尔赛宫隆重地举行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出人意外的是,协约国之一的中国代表拒不出席,并向大会主席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声明。中国此举使“和会各国为之震惊”。 中国之所以拒签对德和约,是由于在这次会议上,欧美列强与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违背公理正义,推行强权政治,蛮横地拒绝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竟然把德国原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如今,重新回顾这一段重大历史斗争仍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9.
追忆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进入西方社会1923年10月29日,凯末尔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这是土耳其进行重大改革的第一步。在一战中,同德国结盟的古老奥斯曼帝国以战败告终,协约国英、法,意占领了帝国的大量土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凯末尔强烈反对伊斯坦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与苏维埃俄国的早期关系考述王智娟新疆与中亚地区山水相连,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新疆与中亚地区关系成为新疆与苏维埃俄国关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北京政府追随协约国对苏俄持敌对立场,新疆与苏维埃俄国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布儒 《文史博览》2014,(11):24-25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鲜为人知的是,从中国宣战到正式参加一战,孙中山起初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但后来又支持对德奥宣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德奥宣战历史意义新探吕茂兵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颁布大总统令公告,宣布即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一方,与德奥处于战争地位。随即先后成立了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和参战督办处,并着手组建了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所谓参战军...  相似文献   

13.
罗学琛 《纵横》2012,(2):34-3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为了解决《凡尔赛条约》遗留的一系列问题,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的倡议下,九国会议(即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又称太平洋会议。  相似文献   

14.
《公理战胜强权的神话──第一次世界大战》评介彭训厚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和奴役他国人民而进行的首次具有全球...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五月意大利统治阶级站在协约国方面,参加了帝国主义战争。意大利的统治者为了引诱和欺骗意大利居民中广大阶层来支持这个战争,和保障后方的安全,曾对工人、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等提出不少诺言。他们允许战争胜利以后,将给工人以优厚工资并减低工时,允许给农民以  相似文献   

16.
解读一篇宣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一篇宣言朱正(一)“1919年7月25日,俄国苏维埃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俄国在中国的特权。宣言说:‘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请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华工的贡献令人景仰,华工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而华工的出现,则是国弱的体现。从1914年8月开始至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战场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战争初期属于协约国的英、法、俄频频失利,人员伤亡严重,前线和后方有生力量告急,他们遂向中国请求支援。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应这些国家的要求,以  相似文献   

18.
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曾经对同盟国中为首的德国宣战.按参战的先后顺序,对同盟国德意志、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作战的有俄、法、比利时、意大利、美、中等24国.然而,当中国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时,欧战正酣,中国并没有派一兵一卒、  相似文献   

19.
国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战期间,欧美相关政治力量在通过建立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上,达成共识并进行了相关的筹划。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在借鉴一战期间关于国联各种构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国联及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但该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国际政治的结构,加之在自身设计上存在很多漏洞,使得国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在调处一战后国际争端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伊斯兰教职人员对凯末尔革命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土耳其帝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协约国瓜分的境地。土耳其伊斯兰教职人员由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发生了分化 ,其中大部分伊斯兰教职人员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列 ,号召民众为民族独立而斗争、同支持素丹政府的教职人员抗衡、从物资上支援民族解放运动、配合世俗化改革的实施 ,为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胜利和土耳其走向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挥了其他阶层人士无法起到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