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越铁路与云南矿业开发(1910—194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大大改善了云南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云南经济尤其是矿业的发展。滇越铁路的通车首先方便了个旧大锡的出口,大锡成为云南对外贸易的支柱产品,锡业也代替昔日的铜业成为云南矿业的命脉。滇越铁路还刺激了煤炭需求,促进了整个云南煤业的发展。不过由于滇越铁路管理权被法国控制,导致该条铁路产生的巨大收益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和民国时期华侨在厦门的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华侨在厦门的投资是伴随着厦门近代城市的形成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871-1949年的79年间,华侨在厦门及其附近的泉州、漳州等地的投资为1.28亿元人民币(建国初价格),约占同期华侨在福建投资的92%。华侨在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投资最多的是房地产业,约占总投资额的46%,其他投资领域依次为工业、商业、交通业、农矿业和金融业。华侨在厦门的投资符合当时厦门作为归侨、侨眷聚居的消费型城市的各种需求,对厦门现代城市规模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厦门近代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蒙自马帮源远流长,早在元代以前已开辟了蒙自至磨黑的盐道,马帮运输也应运而生0到了近代,有开化(山)、广南、屏边、江外(红河以南红河州辖地)、蒙自等地驮马五、六百匹常年往返于蒙自与磨黑之间,蒙自成为滇南一带磨黑盐的集散地。因驮马多结帮而行,故称马帮。清同治年间,越南海盐(俗称水花盐)打入蒙自市场,由红河水道运至蒙自蛮耗(现划个旧市改为蔓耗),再由蛮耗用马帮驮到蒙自县城,但始终不能取代磨黑盐。直到个碧石铁路通车前夕,蒙自至磨黑盐道的马帮运输均常盛不衰。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地区在清代中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铜业开发的主要地区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期云南铜业生产中存在的官铜价格和生产成本间矛盾的考察 ,对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提出了新的看法 ,并研究了不同时期滇东北地区的铜产量。在此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铜业生产对滇东北环境的影响 ,认为在这 130年间 ,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该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 2 0个百分点 ,铜业开发还带动了山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 ,使滇东北从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 ,成为云南人口密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区。  相似文献   

5.
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云南、广西两省区,是历史上西南边疆范围的主体部分.①1949年以来,众多研究者对上述地区的边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取得粲然可观的成绩.根据研究发展的大体轨迹,以及迄今面世的相关阶段性总结,②同时为了叙述便利,本文将1949年以来的西南边疆史研究分为前40年、之后的10年和近10年三个阶段.现就这三个阶段研究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及展望,做简要叙述,望识者不吝指教.1949年至1989年的40年,是西南边疆史研究领域初步形成并取得第一批重要成果的时期.1949年以前对西南边疆史虽然有过一些研究,但大致仍是零散及不连贯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尤其是受到对少数民族大规模调研活动的推动,西南边疆史方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马来亚锡矿业的发展与华人私会党息息相关 ,华人私会党力量的消长决定了锡矿业的起落沉浮 ,二者的历史荣衰与共。本文从十九世纪华人私会党对马来亚锡矿业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 ,分三个时期 (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 :马来亚锡矿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 :华人私会党垄断锡矿业时期 ;三、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十年代 ,华人私会党对锡矿业的影响衰落时期 )阐述了华人私会党与马来亚锡矿业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私会党对锡矿业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7.
何应钦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应钦(1890—1987),贵州省兴义县(今兴义市)人。他是蒋介石统治中国大陆时的军政核心人物之一,也是国民党军形成、发展及衰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将领。他活了98岁,横跨近代中国的清王朝、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特别是在1925年至1949年间,他是中国许多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重要角色或主角。何应钦从一个被同学讥笑的“乡巴佬”成为标准的日本士官生,他当过黔军混成旅长,替蒋介石创建并执掌过黄埔系,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的军政部长及其他许多兼职。抗日战争中兼任过参谋总长,后改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解放战争后期,一度官至行政院长兼国  相似文献   

8.
罗良伟 《旅游纵览》2013,(7):329-330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几次重大飞跃都与游学活动紧密相关。思想和文化是在不断碰撞而后交流之中前进的。论文在回顾和分析轴心时代形成的背景和条件后指出,古代游学活动是推动轴心时代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丽明 《收藏家》2013,(6):47-54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是我国著名的金属产地,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资源,特别是铜锡资源丰富,采冶历史悠久。著名的“铜都”东川和“锡都”个旧很早就开始了铜、锡、铅等金属的开采利用。《汉书·地理志·孟州郡》云:“俞元怀山出铜……来唯出铜……律高西石空山出锡”;俞元即今澄江、江川。来唯大约在今天的南涧县。  相似文献   

10.
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汉代、唐宋、近代为基点 ,回顾了居延地区两千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 ,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居延绿洲和文明逐渐消失、衰败的根本原因。以历史的实证 ,敲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个旧黑玛井发现的东汉铜博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个旧黑玛井古墓群采集的方形铜案应该是东汉时期的博具,该博具明显是当地受汉文化影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锡业公司归侨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结合深入访谈,从工作、婚姻、教育和福利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归侨五十年来的生活、生产情况;分析了七十年代部分归侨移居香港的原因和移居模式以及归侨群体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并对云南锡业公司归侨群体鲜明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防用铜量急剧增加,但国土大部沦陷,云南成为抗战军需用铜唯一的供给地。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共同组建"滇北矿务局","彻底管理"云南铜业,有效整合云南铜矿资源,把云南铜业完全纳入国家军事战略资源的范畴。国民政府在云南采取积极措施,使云南军需铜材产量大幅提升,保证了抗战的铜材需求,有力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云南铜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也在抗战期间得到极大提升,加快了云南矿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李柏文 《旅游科学》2009,23(4):72-77
20多年来,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课程老化固化、缺乏对社会需求响应能力等问题。通过往届毕业生、网络、新业态和旅游组织机构等多端口的职业需求信息的监测与评估,在理论和技术上可以构建一个既能响应社会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人兴趣,还能符合国家专业要求的“三位一体”的响应社会需求的旅游动态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加强现有专业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能力,减少一些短周期新专业的应急性增设,从而节约教育资源、积累教育资本、避免学生同业竞争、缓解就业压力。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来至少可以增设美食与营养、旅游技术与工程两门课程以响应社会需求,并形成其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云南汉族分布区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明代。明代80余万汉族军事移民大规模进入云南,深入传统的当地民族世居区或边疆地区,建立卫所,定居屯田,促使云南涌现出大量的汉族移民新区,形成相对稳定和独立的汉族社会和汉夷杂居的发展趋势,基本奠定了明清以后直到今天云南各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交融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云南边疆开发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滇文化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的一支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以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特征来看,既有源自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有大量来自周边地区如中原、巴蜀、岭南等文化的影响,还有来自更为遥远的欧亚草原、南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因素,因此滇文化是杂糅了大量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一支复合型文化。其中,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使其显得与周边一些典型农业民族的青铜文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oliv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n nexu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hi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ritain and Bolivia was long-standing - Bolivian tin had been shipped to Britain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it extended far beyond simple bilateralism. Such was the intricate web of connections in the global tin industry that any rupture in the Anglo-Bolivian relationship would have fundamental ramifications on the equilibrium of the industry, and, in turn, Britain's predominant position within it. The United States had overtly challenged Britain's dominanc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constructing a smelter to be supplied by Bolivian ores. Despite the financial exigencies of the post-war period, the profound upheavals in the domestic Bolivian tin industry, and the contentious, destabilising tin-procurement policy pursued by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was determined to confront this threat. By actively seeking to preserve its long-term contract for Bolivian tin, Britain was able to maintain its predominance in the post-war global tin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Bolivia deftly utilised Anglo-American rivalry to ensure more than one outlet for its most critical export commod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