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桥 《黑龙江史志》2008,(16):138-138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社会功用是"化民成性";发展教育要"置明师";教师要"善为师",要"湛思审微"、"闻博知明";要以身作则,"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他的师德思想需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真研究、评价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策划人语2013年5月1日,杨向明老师勇救落水儿童,献出宝贵生命的壮举,感动了整个泰州城。同年5月底,在杨老师家乡,又涌现出另外一位英雄老师,当有人在危难中沉浮时,他毅然选择纵身一跳,成功解救落水群众后,默默转身,悄然离开。他下河救人不留名的感人事迹再次向社会各界传递了正能量,展示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他就是"2013最美江苏教育人"提名奖获得者——泰兴市鼓楼小学教师谢兵。本期,让我们一起走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约翰·科科伦的人生是一场和文字的比赛,前半生他输了,后半生他正把比分追平,甚至超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约翰坐在第七排,这是课堂的最后一排,被称为"哑排"。他视力和智力都没问题,就是一个字也不认识,更别说写。  相似文献   

4.
《悉尼时报》指出,范美忠也许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无法原谅他继续做一位人民教师,"范美忠的行为已无法去说服孩子。"一位在"单位网"(DANWEI)留言的网友指出,他个人并不认为在地震中逃跑是错误的,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5.
王会 《神州》2013,(9):128-128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怎样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6.
李宜是河南省巩县的一位人民教师,已逝世多年,最近几位老同学相约要为李宜(克中)同志出版《诗集》,约我写篇纪念文章。我认为纪念李宜要从他一生遭遇中吸取些历史教训,才有实际意义。李宜是我在高中一年级的老同学,因为相处时间很短暂,早已记不起他那少年英俊的模样。倒是他负伤后,尤其是被错划右派以后,那面容憔悴、削瘦嶙峋,拄一根长棍,瘸一条伤腿的悲惨形象,还历历在目。李宜是1948年秋,开封二次解放随校南下逃亡的学生。他在流浪京、沪期间,目睹国民党腐败无能,祸国殃民,民不聊生,已是穷途末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只有共产党才…  相似文献   

7.
傅萸 《南京史志》2011,(24):60-61
我园大班有一名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他不能融入正常的活动中,还经常影响其他幼儿,因此其他家长对他很有意见。一天早上,班主任和孩子的奶奶商量能否让他回家睡午觉。奶奶态度很生硬地说":我们没空!"说完扭头就走,班主任感到非常委曲。第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五(2)班在学校那是算得鼎鼎有名的,各路"神人"都聚集在我们班。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上的三位"神人"。一号"神人"卓子俊,他在我们班的"神人榜"上排名"蓝博湾",他的独门绝技就是超级速写法。每当上课写题目时,老师一声下令,当"童鞋"们还在思考时,他就开始埋头"沙沙"地划起来了,当"童鞋"们刚刚拿起笔,就会听见重重的放笔声音,他已经写好了。当然,速度这么快也得付出代价的。他的字,只有他自己和老师可以看得懂,在我们看来,他  相似文献   

9.
在艺术圈里提起"栗宪庭",可谓无人不知——他有一双慧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有"艺术界F4"之称的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都因他的赏识和推介才为世人所知;他有一副热心肠,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志同道合者通宵达旦地聊艺术,无论年轻年老者,都喜欢亲切地喊他"老栗";他有艺术圈中人大多缺乏的执行力,为鼓励年轻艺术家,短短几年把宋庄"发扬光大"成北京乃至中国最大的"画家村";他办展览、写美术评论、搞收藏……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救过他的命;在廷安保卫战中,他曾和毛主席在一个窑洞睡过觉;在北京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他单独和毛主席合过影;在抗美援朝中,他是志愿军阵亡的20名团长之一。四川省苍溪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曾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8万人口的苍溪,有3万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并孕育了6位中央委员和18位共和国将军。本文讲述的苍溪籍传奇人物邓仕均,是一位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保北等100余次战斗的勇士,是一位12次负伤,9次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工作模范"、"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的功臣。  相似文献   

11.
罗先哲 《文史春秋》2007,(11):39-41
刘贤权是一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将军。他十四五岁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齐鲁大地奋战八年;解放战争时期,他战斗在东北战场,参加完辽沈战役后,又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创  相似文献   

12.
王澜 《南京史志》2011,(Z1):80-81
一次,一个五岁的男孩儿正蹲在地上看一群蚂蚁搬一粒豆,一边看还不时用鼻子在豆上闻闻。我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闻呢?"他歪着脑袋看我一眼,仍旧蹲在那里,边看边闻,并甩给我一句话:"蚂蚁有鼻子吗?这粒豆好像臭了,它们怎么还在搬呢?"孩  相似文献   

13.
在外人面前有多自信,在他内心就有多脆弱"下跪事件"挡不了李阳的路,谁能挡得住一个"疯狂者"的路呢?他照样星夜兼程,带着他的讲学团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包头、成都、武汉、江苏的泗阳、淮安……9月4日在包头的事件结束没多久,他就跟媒体扬言:要让成都最好的学生也跪下来。事隔一周,他又在武汉某高校鼓动一女大学生剃光头"明志",成为他的"亲传弟子"。  相似文献   

14.
赵艳花 《神州》2013,(6):163-163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身上,而忽视了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每次考试成绩发布以后,看那些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觉得特别来气,恨不得把他们赶出去。同样的教,同样的学,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后来,通过一个小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  相似文献   

15.
金雁 《文史天地》2014,(5):81-87
正高尔基在苏联时期拥有的官方声誉,是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苏俄文学界的泰斗,舆论在他生前与死后却多次出现过截然相反的评价。他一生曾经有过多次"自我颠覆"、"自我否定"的价值观的大跳跃,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和难以解释,关于他的评价像来回烙煎饼一样"不停翻个儿"也就在所难免。本文讲述的是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苏联之后成为"红色文豪"的历程。一、"乐意受骗"的人:"合乎时宜"的  相似文献   

16.
天和地     
正两个他同在了我们五年级七班。他是天,风趣、幽默、阳光的他——刘品村,我最好的朋友。他是地,内向、萎靡、没神的他——宋熙然,一个"假女"。一次,刘品村上科学课时,忽然被老师叫了起来:"人体一般有几根汗毛?"他眼睛骨碌一转,也不多想,随口答道:"83根。"老师惊诧得眼睛直眨,狐疑地问:"你——确——定?"他镇定自若,似懂装不懂地说:"对啊,本来就是!"他说着话还用上了中文连续。老师和同学们一怔,继而爆出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近现代著名作家聂绀弩诞辰110周年。聂氏是一位集文人、诗人、哲人于一身的奇人。他的诗被胡乔木称为"过去、现在、将来诗史上的一朵奇花",他的杂文则被誉为"鲁迅以后的第一流"。聂绀弩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出版工作,奔走于各地。他在南京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在这座历史名城里留下了他终生难忘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2015,(5)
<正>伍德沃德是20世纪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划时代成果的有机化学家,许多人因为他极其精巧的技术和举世闻名的成就称他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他在26岁时就在试管内合成了奎宁,之后他在哈佛的实验室内先后陆续合成了叶绿素、马钱子碱、胆甾醇、麦角酸、利血平等至少24种极难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伍德沃德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合成,是一门艺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会把复杂严肃却又枯燥的实验当成一门艺术呢?让  相似文献   

19.
正像一匹骏马.你来到这个世界,便以吃苦耐宽边的精神和空云破雾的气势,跨越坎坷而又壮丽的人生。许多路.在你脚下,在你的精神世界里,向着高尚、圣洁的境地蜿蜒而去。你唱着《好汉歌》,怀揣着"大爱无疆"的豪情。走出了一路传奇、一段佳话、一部闪光的诗篇和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些充满敬意的词句,是记者采访张瑜,即兴写下的"第一印象"。张瑜,何方人士?"我是安徽泗县人"无论谁问,他本人都作出这样简单的回答。但他的确不是一个简簟的人物——他是中国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家、中华爱国慈善家、宿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省张家港市保税区金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江苏张家港,他是个世人皆知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致力于学习,五十七岁正式从事教育工作,由于他刻苦好学,精心思教,所以他在教学方面积累了比较完善的经验。作为学者,他"发愤忘食","专心一致,思索熟察";作为教育家,他"诲人不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方针和"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等均富有创建性特征,为后世的教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已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侧重研究孔子的好学精神以及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