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究竟什么是工业革命往往人言人殊.学者们就历史上是否存在工业革命争论不休,即使承认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大变革的学者,也开展了渐进论和突变论的争论.罗斯托、门德尔斯、德弗里斯等学者提出了起飞、原工业化、勤劳革命等概念.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博采众长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这些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私生子数量急剧上升。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大量女佣、工厂女工;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一些行业发展波动频繁,工人阶层的恋爱、婚姻容易遭受冲击;工业革命造成城市中住房拥挤,男女混居比较普遍;工业革命中人口流动性较强,人们接触机会较多。总之,私生子的高出生率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圈地运动使劳动力资源涌向了城市,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蒸汽机的发明和改善,人类迎来了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中的重要阶段,以机器制造为标志,冶铁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历史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业革命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缺乏廉价的燃料资源,英国工业革命发展面临瓶颈。正是煤炭资源的充分开发,英国的工业革命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本文将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浅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探究其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满足大宗商品运输的需求,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前提条件。大宗商品运输需求的递增推动了运输变革时代的到来,开凿运河成为当时解决大宗商品运输问题的最优解,作为运输大动脉的运河也成为工业革命早期的生命线,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运河运输廉价而不快捷的不足日趋显现。资本化运作是运河修建的必要条件。运河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投资,通过建立运河股份公司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资本化也带来投机和短视问题,大量的运河被修成了窄运河,成为日后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注重技术革新是运河修建的充分条件。英国运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运河开凿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以铁路为代表的运输革命,廉价快捷的铁路运输更放大了运河运输的不足,这是英国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业的兴衰,是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5.
布林顿的<革命的分析>是西方"革命学"(the study of revolution)中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该书运用类似于"病理学"的自然科学方法对英、美、法、俄四国革命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比较.布林顿认为旧制度的结构缺陷、知识分子忠诚的转移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是这几场革命的共同原因;这几场革命都可以大致划分为旧制度的垮台、温和派统治时期、激进派统治时期和热月反动等四个阶段;革命的后果是政府效率的显著提高、财产的转移以及"成功革命传统"的形成.布林顿的理论对于后来的革命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口在工业革命前后有迅速增长,我国史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口问题研究不够,人们通常把这一时期人口的巨大增长解释为工业革命的后果,但这一结论不无争议。 长期以来,英国经济史和人口学家对引起十八世纪人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福音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福音运动邹穗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如同任何一次重大的经济与社会转型一样,也面临着思想转型和价值重建的问题。正在这一时期,英国宗教领域中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与社会变革——福音运动。本文试图以现代化理论为工具,对这一运动的来...  相似文献   

8.
陈紫华先生的专著《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是我国世界史学界研究英国产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在西方历史著作中,没有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分,他们通常都使用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一词,尽管各派学者对其涵意的阐释疏异。但中国世界史学者在阐述这段历史时却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用“工业革命”一词,其理由是,这一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9.
简·德·福瑞斯的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理论,备受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史学家们关注。该理论旨在把有关工业革命兴起的诸多截然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然而,问题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的发展状况相一致。这就有必要检验勤勉革命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概念,来描述和解释挪威的前工业时期的发展状况。其结论是,挪威的前工业时期的发展状况,只是表面上类似勤勉革命。更进一步的考察表明,作为勤勉革命理论核心的消费欲望,显然并非前工业时期挪威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人们反而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跨国的视野来理解这些变革。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伦理、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都必然对妇女产生影响。因而就此作一番考察是很有裨益的,从工业革命对英国妇女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英国妇女是由各阶级、各阶层的女性组成的,工厂女工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工业革命对她们的影响最大。基于这一点,本文着重探讨工业革命与英国工厂女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王章辉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  相似文献   

12.
宋严萍 《史学月刊》2003,2(9):95-100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妇女最早离开家庭进入工厂做工,承受着繁重的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是,由于柔弱、顺从的家庭妇女是当时英国社会所推崇的妇女形象.工厂女工进入工厂只是被迫而为,并非是为了经济独立,更不是为了寻求自身的解放和男女平等,因此她们的处境没有因为外出工作而有所改变,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只能是人为的一种设想,她们也不是最早获得解放的妇女。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增长肇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然而,对此期间的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却存在着争论。作为影响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工人的实际工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实际工资在经历了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10年代的普遍下降后,自1820年开始总体有所改善。工业革命并没有导致工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恶化,相反,正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实际工资的改善程度在所有工人群体中绝非均匀一致,各行业、各地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生活水平从来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成德宁 《安徽史学》2002,3(3):84-89
英国农业自16世纪始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农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稳步提高,直接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造成了英国历史上空前的经济飞跃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它历来得到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重视。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恩格斯还在这一历史变革的完成阶段,就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一书中,对它下了科学的定义,并对它的实质和社会后果作了深刻的分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作了以“工业革命”为题的讲座,开始把工业革命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列入历史科学。以后,他的讲座编辑成册,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建新 《世界历史》2006,1(4):16-28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水平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高效农业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大众生活水准提高、劳动力价格上扬以及近代国内消费市场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直接拉动力。作者系统梳理了中外资料,对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和消费水平再次进行剖析和评估,旨在说明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扎实的孕育过程,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主要也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从而为有兴趣与《大分流》讨论的同仁提供西欧方面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张跃发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直接导致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从农业向工业转换。第二次技术革命(1870─1914)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强化了第二产业(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也给第三产业增...  相似文献   

18.
张小杰 《中国钱币》2015,(2):36-41,6,7
<正>孙中山早期在海外为革命活动经费筹款时曾印发了多种票券,其中包括1906年印制的"中国革命政府百元债券"(彩页5图1)。冯自由、张永福所撰《乙丙两年印行之革命军债票》、《南洋与创立民国》书中都有记载。但他们没有提及为何债券只印英、法两种文字,后又为何在票上加盖"中华革命军银票"(彩页5图2)和"中华国商民银票"中文字样以  相似文献   

19.
王彬  李娟 《史学月刊》2013,(4):133-136
1763年以后,随着英国殖民政策的改变,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北美人民为切实维护自身的权益,自1774年起开始探寻独立的进程。这种历史性转变的领导者便是各殖民地的"省区大会"(Provincial Congress或Provincial Convention,国内美国史学界除译"省区大会"外,也有译作"临时议会"、"新议会"的)。它们作为美国革命初期的临时政府,在独立斗争的形式、各邦宪政体  相似文献   

20.
谷延方 《世界历史》2008,(4):106-114
中外学者主要关注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运动,较少关注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中古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具有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其一,主要动力源于农业而非工业,农业生产的兴衰决定了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的进程;其二,中古劳动力转移历时久、水平低;其三,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呈相对集中的地域流动模式,农村居民流动迁移的主要目标是首都伦敦。此外,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在地域和行业流动方面均呈不均衡状况,地域上偏重英国东南部和西南地区,在行业流动方面主要集中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工业革命后劳动力大量流向西部和北部,汽车、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日渐重要,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呈现出均衡化、网络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