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庆活动是社会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节日的方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深厚的文化历史根基、众多的民族交  相似文献   

2.
中国苍茫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化上相互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能完全泯灭各民族的特性,尤其是与外界接触稀少的民族。纵观历史化的长河,各民族在日常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语言、行为都有体现着自己的喜好、风尚、信仰、习惯、禁忌等信息,也就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各民族创造出的化,都是中国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政治文化现象和关于政治文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但一般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1911—2002)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简述了战后东南亚四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缅甸)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特点及其兴起的历史、政治、经济与化因素。笔指出,上述东南亚四国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差距是产生民族分离主义的根本原因。随着上述国家政治民主改革进程的加快与民族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自治权力的加强及其经济的发展,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已日益缩小,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将日渐势微。  相似文献   

5.
《民族篇》中除了详细记述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等内容外,民族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各民族间日益接近,互相吸收,互相依存,生产、生活上互通有无,经济文化上友好往来,社会发展中合作共事,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交流,历来是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唐与回鹘的“绢马贸易”,汉与游牧民族的“茶马贸易”等,便是经济交流的实例。各民族政治上的交往,历史上更是史不绝书。正是各种各样、多层次、多渠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发展、日益密切,才使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凝聚成一个整体,各民族间的统一、团结、交流、进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概念纷杂不一,大多隐含将文化视为一种既存状态的倾向,包括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也一样。赵轶峰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对政治文化的定义,阿氏将政治文化看做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并认为这种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这样的概念强调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既存事实的存在,强调文化自然形成以及传承的特点,容易让人们忽视政治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借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东风。复原研究郑和宝船。不仅能正确评价历史。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具有政治、外交、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多重意义。众多包括了史学界和造船界的学者和专家对郑和宝船的复原作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契丹作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族之一,虽然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它对古代中国,特别是幽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则永彪史册.本文从契丹族对天津地区争夺与控制的历史脉络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阐述契丹族对天津北部地区的经营与开发,揭示契丹民族对天津区域历史文化作出的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全民族总动员的民族革命战争。争取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过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共同抵御日寇野蛮侵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苗疆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历史时期一直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区域.元明清时期,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一地区,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土司制度,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由此土司通过其在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苗疆地区实施统治,产生了政治、经济、军事活动行为,影响苗疆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融入苗疆地区历史进程,对苗疆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了正史资料记载外,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中也留下了大量与土司活动相关的地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坊间流传,更加真实地体现了土司制度对于苗疆地区基层的影响之深.本文拟从现代地名遗存中发现并讨论苗疆地区土司的军事相关的活动与建设,以更为贴近现实的角度了解土司制度在基层地区的实施.同时,也通过苗疆地区现代地名简单的讨论土司制度对苗疆地区的总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用夏变夷”和“协和万邦” ,乃是指导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步思想。十六国北朝各族统治者自觉地实践儒家的民族理论 ,从而表现出在当时民族融合复杂形势下的众多趋同性。 10多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口融入汉族后 ,对我国中古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巨 ,因而隋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古老国家。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自夏禹建国至满清覆灭的4000多年的悠长岁月里,由于各民族与各统治集团间势力的兴衰消长,政治与军事斗争高潮迭起,因而导致了中央王朝的时相更易及边疆地区各少  相似文献   

13.
在渤海国历史研究过程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渤海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民族、宗教、交通、贸易、对外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不仅在唐、五代时期中国东北边疆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7世纪末至10世纪初东北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的灿烂时期,是中世纪东方经济、政治、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徐健德国第一次民族统一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政治人物俾斯麦以及他的外交活动和政治统一的关系,而对德国统一的经济前提却鲜有论及。关税同盟是德国历史上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最好范例,对它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育是指以历史学为基础所进行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等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史学史的研究范围和分支学科。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主要有官学、私学、社会和帝王四种类型,官学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官立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历史教育,私学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家庭、童蒙和书院等的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包括广义的各种历史研究活动以及民间说书讲史等,帝王历史教育主要体现在大臣谏言和经筵讲史等活动中。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文素质,即通过历史教育,进行道德修养、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二是探究历史兴衰,即要正确认识历史治乱兴衰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现实政治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兴趣和见识能力;三是关心民族国家,包括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树立起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6.
我国鸭绿江右岸从水源域到江口城的绵长广阔地区,历史上多有朝代更迭。清代的封禁、边禁,使这一地区的开垦出现过旗兵屯垦、韩民越垦、流民私垦和展边招垦等形式。旗兵屯垦是按下承种,拨给耕牛,助给农器口粮,另外也有报领荒地等做法。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使韩民越垦在清代呈迅速增长之势,其垦种往往视法令之紧弛,由朝耕暮归而春越秋还,而伐木建屋久住,有许多人后来成了占山户的佃农。清代流民潜入鸭绿江右岸屡屡以有碍围场、危害旗人等为由而遭限制,但终如破堤洪水,莫能禁逐。在大批流民偷垦的驱动下,清统治者出于经济的与政治的考虑,不得不反复派员勘查,开禁展边招垦。清代鸭绿江右岸荒地的开垦是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众多民族共同参与的重大活动,它开发了我国辽东边疆地区的土地资源,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该地区的政治建制,激励了该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是历史之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西路边茶贸易是一条沿着松茂古道,以茶马贸易为主要贸易内容,内地与边疆各民族部落间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清朝时期的西路边茶贸易承载着汉藏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评价历史人物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是离不开人物活动的,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人物组成的。历史人物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文化、政治生活的主体。离开了历史人物的活动(包括必然的和偶然的),也就不成其为历史了。  相似文献   

19.
陈晓捷 《文博》2010,(4):43-47
唐王崇俊墓志记载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是研究盛唐至中唐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问题重要资料。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排比,对这些历史事件逐一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20.
左向阳 《黑龙江史志》2009,(11):39-39,31
西南地区山川险峻,物产丰饶,经济、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有唐一代,西南地区所面临的形势是较严峻的,外有强邻吐蕃南诏,内部民族种族众多,但整个唐代,西南地区社会基本和平稳定,经济一直向前发展,尤其是巴蜀地区,被称为唐之“外府”。其中原因之一,缘是西南地区地方长吏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民族政策,成功地安抚少数民族,营造了安定的社会局面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