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兆慧 《神州》2011,(6X):247-247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问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贴春联     
<正>你到过农村过年吗?你知道这趴了一窗台的农村孩子在望什么吗?告诉你,他们在望村里"秀才"写春联,他们把过年的心情望得红红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平时关注孩子的写作,多半把他们视作完成任务的人,是在“完成”作文,很少把他们当作在“写作”的人。怎样才能让孩子由“完成”作文发展到“自主写作”呢!我国早期教育家姚铭恩提出了“动”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创造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能动地写、自动地写。  相似文献   

4.
当“上山下乡”成为一种时髦的过年方式时,都市就显得有些落寞起来,好在还有“庙会”的吸引,否则在城里的人还真不知道除了看电视看影碟打麻将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打发这个长假。但以“庙会”的名义赶一次大集,如果没有新鲜的内容,年复一年也难免让人腻味。  相似文献   

5.
当“上山下乡”成为一种时髦的过年方式时,都市就显得有些落寞起来,好在还有“庙会”的吸引,否则在城里的人还真不知道除了看电视看影碟打麻将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打发这个长假。但以“庙会”的名义赶一次大集,如果没有新鲜的内容,年复一年也难免让人腻味。  相似文献   

6.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4):10-11
2006年2月刊 这是第一次,众多的读者来信很分散又很集中地关注了2月刊中的多篇文章。冬奥会、爱情.资源城市,每个话题都有众多的读者参与讨论。杜伟在都灵的亲身经历是让人羡慕的,也让我们为自己的及时报道而欣喜。但她说很遗憾没能一直待到冬奥会结束。同样遗憾的还有尹棣、李鹏,不过他们感到遗憾的对象分别是爱情、资源城市的下岗工人。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报道能够引起当地人、当事人的共鸣,而且很多作者几乎每期都会关注我们,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我们也感到稍微有点儿遗憾,因为邮寄给我们“读者论坛”的来稿,还希望多上你的那一份。  相似文献   

7.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等种种谬论,在西方国家不时冒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因而受到伤害,发展进程受到干扰。散布这些谎言的,是一群“恶毒攻击中国的人”。他们为什么要攻击中国,目的何在?他们又是如何给中国抹黑的?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28日,中法建交40周年。对于法国、法国人,中国大众最先想到的词汇便是“浪漫”,可很多法国人并不认同,“当人们听说我从法国来,总要说你们法国人真浪漫。多无聊!”法国人让·雅克甚至这样反驳。也许40年以来我们对法国人仍然一无所知。那么法国人究竟怎样?他们如何评判自己?中法文化差异究竟多大?文中这些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故事也许能够有一点启发,让你窥探到法国人“浪漫”背后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刘小琳 《世界》2005,(1):16-16
“过年,过关,过年关”,旧时穷人们盼着、怕着、熬着,怎么都情有可原。现如今,日子越过越舒坦,天天像过年,而“年”竟也成了一种负担、一份无奈、一腔牢骚。上至大领导,下至小百姓;有钱的,没钱的;有闲的,没闲的;有名的,无名的,都得过这新的年关。列位看官,且看他们怎生过关——  相似文献   

10.
年之祭     
祭祀祈祷,拜迎恭送,挂桃符,贴门神,点燃爆竹,表演驱傩的化装舞蹈……古人过年时,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乃是自己与天、自己与神鬼的关系。他们的思想深处盘踞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无论是“一出家族祭祀戏,世代演绎五百年”,还是“黄土地放社神从天降”,或者最远的边地“独龙族剽牛祭天”……种种行事,动机只有一个,就是争得和维护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每晚睡觉前,腾腾都会让我给他讲故事,可今天晚上,他却抱着我的头说:“妈妈你真美!妈妈你像公主一样美!”“哦,是吗?那你觉得妈妈美在哪里?”“哪里都美!”“哪里?是指什么?”“脸、头发、眼睛、鼻子、手、腿。”“谢谢腾腾!你指的是外表的美,还有一样美是最重要的,你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那是什么美?”“那好吧,妈妈告诉腾腾,其实腾腾看到的只是外表的美,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美。有一天在车上,一个大姐姐给一位老奶奶让座了,这就是心灵美。还有看别人有困难就助他,那也是心灵美。”“…  相似文献   

12.
“二斤半那挂还是三斤半那挂”从前,环州有个“嘴油子”,又穷又懒,又爱面子。快过年了,寨上寨下忙着杀猪宰羊,只有“嘴油子”悠哉游哉地闲荡,末了在见不着人的地方从狗嘴里抢个猪尿泡回来。大年初一了,他就把火塘上的猪尿泡取下来,在家里人的嘴上都涂点油,表示他们也“吃”过肉。然后他又把老婆身上半新不旧的裤子拿来反穿上,到晒场上来拉家常、诳大话。不多时,小儿子来喊: “阿爸,阿妈叫你回家?”“整什么事叫我?”“您的抹嘴肉叫猫咪抬走啰!”“二斤半那挂还是三斤半那挂?”“抹嘴肉就是抹嘴肉,还有什么二斤半  相似文献   

13.
戊戌维新时期妇女的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十分关注妇女问题。在理论上,他们把妇女解放当做民权平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上,他们从不缠足和兴女学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妇女问题。但是,戊戌维新时期妇女是否直接参加了维新运动,并提出自身解放的要求?出于缺乏资料,似乎至今尚无人触及。马克思曾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戊戌维新运动尽管极不彻底,而且很快就失败了。但它仍然  相似文献   

14.
理解     
十四年经历的事实在太多,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如梦如画般的童年。九、十岁的我只知道老师和家人的嘱咐。“別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別和男孩子多罗嗦……”听了已重复了无数次的话,我惶恐不已。“男孩子”这个名词,给我幼小的心灵蒙让了一层难以驱除的阴影。男孩子到底是什么“怪物”?为什么家长和老师总要让我们女孩子避开他们呢?刚刚开始不久的学生生活还不能使我理解这个“深奥”的问题,自己就已  相似文献   

15.
惨不忍睹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疑问,让有的人失去信心。但他们选择了留下,"因为你的救援,可能让他们活下来""我最恼火的事,是在给病人转院时,他们家人往往将一堆干柴搬上车。因为大部分人很穷,往往自背干柴做饭,但他们不知道车顶负重太多会损坏车辆。而且非洲路况很差,一遇到道路无法通行了,我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世界与艺术领域里,沉思的形象俯拾皆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得也。”思考使人陷于苦闷,思考使人顿悟和觉醒。真的吗?唐·吉诃德决定把自己陷入苦闷,沉湎于骑士小说中斟酌推敲那些深奥莫测、暗藏玄机的句子的真谛之所在,然而“天知道那些鬼句子是什么意思”。犹太人有句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也许它能给那些幂思苦想的脑瓜们一个必要的提醒,好让他们及时反省一下他们正在思索或已经思索得  相似文献   

17.
匈奴是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匈奴人的语言属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是通古斯语族?匈人(Huns)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又从哪里来?他们与现在的匈牙利人(Magyars)、蒙古人是古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血缘关系?这一系列与“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同样的问题,史学界反馈给我们的回应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当年老北京人的一种习惯说法,意思是“腊八”一过,过年的准备就要开始了。 从“腊八”以后,拆洗衣被,缝制新衣,这些过年准备,就全面铺开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文物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文物究竟是什么?这对许多人来说,却仍然是一个“谜”。外行人笼统地说它是“古董”;内行人说它是“瑰宝”;政治家视它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家视它为终生受益的课堂;外交家视它为打开外交僵局的“敲门砖”;史学家视它为揭开人类古代史奥秘的钥匙;利禄之徒则视它为实现暴富的“本钱”、捷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解读文物呢?本文想从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角度谈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求教于文物同行,也提供给那些关注文物,并想真正了解和认识文物的人们。  相似文献   

20.
常听到不少人说:“现在的事真怪了!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不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们注意到,也有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比较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洗漱的同时,捎带手还能把全家的早饭做了;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于是,我们经常注意向这些家长请教,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家长共同的优点,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做一些分析,可以初步概括为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的10个方法,以供更多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参考。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