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试论我国人祭和人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祭和人殉,是古代两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现象。根据考古、民族学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人祭是杀人来祭祀人格化的神灵和对山川等的自然崇拜。它是原始宗教的迷信活动。人殉是用人来为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家长及奴隶制社会的大小奴隶主陪葬。世界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都存在过这种野蛮残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怎样发生的?人祭和人殉的形式、性质是什么?人祭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 本文上篇已经论述了由地下考古发掘所见商周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总数有将近四千人之多。现在下篇试再阐说一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里边,商代后期奴隶社会有关人祭的一些情况。我曾经就著录甲骨文字的九十多种书刊,以及自己长年以来所搜集的一些尚未著录过的甲骨资料,从中找出有关人祭的甲骨共有一三五○片,卜辞一九九二条。就时代而论,甲骨文里有关人祭的卜辞,以殷武丁(公元前1339—1281)时为最多,计有甲骨六七三片,卜辞一○○六条,祭用九○二一人,另有五三一条未记人数。  相似文献   

3.
罗宗真先生,江西吉安人,1928年出生于上海,是我国知名的文物考古专家。自1950年从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到南京博物院,在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尹焕章等的指导下从事江苏省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及考古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实验室考古是我国学术界新近研发的学术概念,属于考古与文物保护之交叉学科。实验室考古在我国虽属新生事物,但发展迅速,影响深远。同时,作为新生事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有待完善。一、理论体系创建1.概念创新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考古"曾被用指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解决器物成分或年代等考古学问题的学术活动[1]。后来,改称为"科技考古"[2]。进入21世纪初期,考古学界有"实  相似文献   

5.
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人宝玉意识及用玉制度对我们认识商代及其前、其后不同时期的用玉制度及其发展是很有启示的。卜辞中的“玉”及有关记载表明 ,玉为商奴隶主贵族贪求和崇拜的财富 ,并千方百计将之聚敛到当日的王都殷墟。殷人的宝玉意识 ,被周人继承并直至春秋时期而不衰。殷人祭祀时 ,不惜动用珍爱的玉为祭品 ,但行祭比用物牲和人牲不仅次数少 ,而且数量小。所祭商先王为商王中重要者 ,因而用玉行祭规格较高。甲骨文用玉行祭的祭名很多 ,但包括“燎”在内没有一辞是祭天者 ,甚至用玉祭上帝也极少见。这说明 ,把《尔雅》、《周礼》及汉儒注疏中有关燎祭祭天的说法派用到商代考古现象的解释中 ,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因此 ,我们研究商代及商代以前时期的用玉制度 ,不应儒学化 ,特别是“汉儒”化 !  相似文献   

6.
陶俑是一种随葬品,但又是人物雕塑艺术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诸如阶级关系、等级制度、风俗习惯、服饰装束以及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雕塑艺术水准的高低。是研究古代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实物佐证。俑的制作由来已久,它是从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的。据考古材料得知,人俑的制作殷商就已经开始,在安阳殷墟第十五次发掘时,曾发现三个带手枷的奴  相似文献   

7.
《文物》1982,(6)
论述上新世地层中应有最早的人类遗骸及文化遗存 贾兰坡王建文物(2)试论我国人祭和人殉的起源王克林文物(2)有关马王堆古地图的几个问题傅举有文物(2)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邃王文楚邹逸价文物(2)深衣与楚服孙机考古与文物(l)关于乌桓和鲜卑的.呢头,胡顺利考古与文物(l)唐代  相似文献   

8.
依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我国目前最早的社祭遗存属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在甲骨卜辞中,商代的社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当时的社有不同的种类,有木质或石质的主.社神的地位要低于祖先神的地位,其祭品主要是人牲、牺牲、酒等,但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引古代文献以及相关考古发现,详细考证了"祭"字问题、"祭伯"和"祭公"的爵称呼问题、祭城村早期古城与食邑的问题、"祭国"之城发现的意义以及"祭国"的存续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祭祀遗迹在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史前祭祀遗迹的综合考察,试图将常见的祭祀形式划分为4类:1.“坛”祭;2.“(土单)”祭;3.“坎”祭;4.“庙”祭。我们认为,史前先民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和目的,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祭祀形式,并且不同祭祀形式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原始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8):37-48+138-139
本文利用新出土墓葬壁画上的胡人图像,探讨中古时期下层胡人的生活状态,并藉以了解胡汉融合后的生活空间。这些壁画所表现的胡人,有现实的映照,也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其图像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为美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胡人形象在中古壁画中的集中涌现,说明墓葬壁画不仅仅是追祭纪念的媒介,也是审视中国中古时期胡汉融合、构筑国家形态的图像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记载高句丽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在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到高旬丽民族殉葬的某些情况.高句丽人殉的情况从王族到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着.不仅都城地区存在,在偏远地区也有殉葬的情况.这种殉葬习俗一直延续到高句丽灭亡之前.高句丽人的殉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东山岛铜陵镇美丽的九仙山下有一座具有500年历史的恩波寺,寺内藏有《鼎建翠云宫乡厉坛碑记》,抄本曰:夫厉坛之制,何妨乎考古祭法。有泰厉、有公厉、有族厉,实列七祀、五祀、三祀之中,而厉之名由是起焉。明洪武间,令备府州县岁祭无祀鬼神,外此各乡村里社人民亦得立坛设祭,祭礼与州府县同,谓之乡厉坛。盖沿古厉祭之法而踵而增之者乎。铜山有厉坛在恩波寺西侧,旁置漏泽园一所,岁春清明秋七月望,地方官将到地行礼,  相似文献   

14.
<正>俯身葬是商文化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葬式。郑若葵先生在《商代的俯身葬》中将商代俯身葬分为单身葬、从殉型和伐祭型三种,对这三种俯身葬类型在不同阶段的含义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孟宪武先生在《谈殷墟俯身葬》中也将俯身葬者分为墓主、殉人、人祭三种分别讨论。因目前墓主俯身葬考古材料相对详细,故这里主要讨论商文化墓主俯身葬,  相似文献   

15.
国内     
<正>陕西岐山:西周社祭建筑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周原遗址选择对凤雏建筑基址周邻区域约100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发现了一系列重要遗迹。发掘出一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西周时回字形单体建筑,首次发现西周社祭建筑遗存,清理一处殷遗民墓区,其中M11的墓主昔鸡曾作为周王后的"外交代表",也是迄今周原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西周墓葬。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新发现喇家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2014年7~12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  相似文献   

16.
汪震 《收藏家》2008,(10):3-8
福建地区的考古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7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林惠祥曾组织部分在校师生,对武平县城郊的小径背遗址作过科考调查,同时进行了小规模的考古发掘。新中国建立后,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前身)成为了全省考古工作的骨干力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果累积丰厚。许多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福建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考古探索的领域也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把视野拓展到了广阔的海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的分析,对郑州商城社祭遗址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在我国黑龙江地区从事边疆考古的几十年生涯中,会经常有一种渴求,那就是想去更多些地了解与我国黑龙江毗邻与邻近地区的考古工作成果,以便对比考查,别其异同,启迪思路.而这些地区自然要包括俄国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有时还要涉及朝鲜和蒙古.欲达此目的也远非易事.首先是原版外文考古资料来源有限,再加上虽学过7年共同课俄语,但准确而快速地阅读俄文考古资料仍有困难.幸好我国学界能较早地注意到这类学术论著的翻译.较早的有蒙盖特的<苏联考古学>(文物出版社1956年版),该书重点在其欧洲部分,况且上世纪50年代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也刚起步;还有吉谢列夫的<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以及后来的<朝鲜考古学概要>(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等.迨至上世纪的80、90年代对上述有关地区考古成果的中文迻译开始增多.在<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及<北方文物>杂志上,多年来曾发表大量有关考古报告与论文的中文迻译.近年北方文物杂志社还编辑出版了几辑<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这些工作都对促进我国学术界对域外相关地区成果的了解与研究做了重要贡献.至90年代末更见有我国学者翻译的有代表性的专著出版,如<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沙弗库诺夫著、宋玉彬译).在长期边疆考古实践中我深感即使读遍上述译著,那么对于这一广袤地区考古状况的了解依然免却不了"只见树木,未见森林"之慨.故而曾期望苏俄学者能写一本涵盖这一区域的考古通论(或概论)性的专著面世,惜迄今未能如愿.我国考古学界对域外考古研究向属薄弱,一时亦未存此期冀.  相似文献   

19.
安徽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切割形态与脱粒农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一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