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外来人口骤增。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2万多犹太人来到哈尔滨。他们在哈尔滨从事的经济、文化活动,给哈尔滨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作为近代远东地区最早接纳犹太人移民的城市,保留了丰富的犹太文化遗存。目前学界对哈尔滨犹太文化价值的研究成就可归纳为学术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和情感交流价值三方面。在新时代,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应聚焦于新视角新领域,深度发掘学术研究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中以交流,深化两国人民友谊,从而为当代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单爽 《神州》2013,(32):21-2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域和历史造就了哈尔滨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特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灵魂所在。本文从旅游审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目前哈尔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深度挖掘哈尔滨特色文化内涵及开发潜力,使冰雪、金源、欧陆、音乐、红色等特色文化旅游齐头并进,加强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加快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亚伯拉罕·考夫曼不仅是哈尔滨,而且是整个中国乃至远东锡安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为锡安主义运动做了大量工作,使哈尔滨锡安主义运动成为世界锡安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领导哈尔滨犹太社区,为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慈善事业鞠躬尽瘁,为哈尔滨中犹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二)融会中西的习俗文化哈尔滨由于受满族文化、京旗文化、移民文化、外侨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俄侨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服饰文化。哈尔滨人由于受俄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以敢穿爱美而蜚声中外,以致一些著名的服装和化妆品厂家都把其产品能否打入哈尔滨市场视为其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一种"检验"方式。中东铁路的修筑把哈尔滨变成了"华洋杂处"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十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黑龙江省首届企业文化周联合举办,因此,其另一名称为首届企业文化周。一、第二十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历史背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神州大地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经济刻不容缓。而文化事业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时代赋予人们的一个全新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把以往单一、狭义的文化活动,引向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振奋企业精神的深远内涵中,以活跃企业文化生活,振奋职工精神,宣传企业产品,扩大企业影响,促进企业发展为中心主题。这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哈洽会"为契机,二者结合创新路,浓墨重彩书华章,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企业文化大合唱。  相似文献   

7.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俄侨大量涌入哈尔滨提供了客观条件,沙俄政府为加强对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的殖民统治的需要,对俄罗斯居民进入哈尔滨采取支持政策,同时,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以及政治避难等原因,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多样化样态,包括工商业者、中东铁路及其管理局的从业者、教育与文化业从业者、食利阶层以及宗教组织与民间团体从业者等。俄侨在哈尔滨的就业情况,在客观上对哈尔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单爽 《神州》2013,(36):10-10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是一座历来懂得休闲的城市。哈尔滨城市休闲文化具有多元性、历史性、时代性等多种特征,休闲空间类型丰富多样,现通过旅游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能指导我们如何按照美学规律去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更好地发掘城市休闲活动的审美文化内涵,进而促进哈尔滨旅游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拉动哈尔滨旅游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通过史料叙述了哈尔滨满语地名的含义,集中叙述了哈尔滨别称的文化魅力,即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俄侨文化的魅力,"音乐之城"音乐文化魅力。其中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除了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的影响以外,主要是在地名文化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地名特点有四,一是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三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四是以自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文章第三部分为哈尔滨红色地名的历史记忆;最后一部分是地名文化的历史教训,即要记住地名文化的根,已经形成的历史地名不可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10.
<正>(上接第12期)(六)闻名遐迩的音乐文化哈尔滨素有"音乐城"的雅称。因为自19世纪末以来,哈尔滨是西方音乐传入东方的窗口,多元文化曾在哈尔滨激荡、交融,民族救亡的歌声曾在哈尔滨传唱,音乐在自始至终伴随着哈尔滨成长。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哈尔滨曾是东亚地区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曾起过重要作用。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建筑遗址及东亚最大的犹太墓地,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现散居于以色列等世界各国。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史和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以色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犹太人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能够促进中国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立市"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战略。纵观现代社会,"文化经营城市"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城市发展战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经营城市的实践活动中,城市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资源。换句话讲,一个城市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一定要蕴涵它独特的文化,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哈尔滨,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近代历史发展情况的缘故,生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和多元的文化交融现象,这就为哈尔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3.
面粉工业是沙俄对哈尔滨进资本输出的重要行业。日俄战争前,俄国完全垄断哈尔滨的面粉工业;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打破了这种沙俄独占哈尔滨的局面。哈尔滨面粉工业的兴起、发展是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对比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正>在哈尔滨皇山犹太人墓地,埋葬着曾经活跃于哈尔滨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各个领域的众多犹太人。墓地的规模较大、构造精美,在世界其它犹太人生活和居住的地区亦属罕见,这也是东亚地区最大、存在最为完好的犹太墓地。位于众多墓葬群 (现存588座)中央的是哈尔滨犹太人的杰出精神领袖亚伦·摩夫沙·施穆列维奇·吉塞列夫拉比 (Rabbi Aron-Movsha shmulevich Kiselev)的灵墓,此墓庄严、显赫,与众不同,它好像是在向人们述说着墓主人不平凡的一生。由于墓地在犹太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毫无疑问地标示出吉塞列夫在哈尔滨犹太人心目中的最高精神领袖的地位,也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规模性新闻出版活动始于 19世纪末期,它对哈尔滨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哈尔滨文化、出版事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尹宏锋 《黑龙江史志》2007,(2):33-34,45
<正>京旗文化,虽然它的提出、发现和专项研究仅仅数年,但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已存在了270余年,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黑土文化有着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京旗移垦"和"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关内人构成了哈尔滨人的主体,20世纪初,沙俄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大量侨民涌入,形成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而服饰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影响着哈尔滨人的衣着打扮,使哈尔滨形成了独有的时尚品味。本文希望通过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追溯以及哈尔滨服饰发展演变历程的阐述,使人们了解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独特魅力,对哈尔滨的开放包容、时尚活力的城市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外国侨民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以"哈尔滨"为名的侨民团体,具有代表性的有由俄罗斯侨民组成的俄罗斯哈尔滨人协会、悉尼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满大学)校友会和由波兰侨民组成的波兰"哈尔滨人"俱乐部。本文梳理了这些侨民团体的相关情况,并为哈尔滨市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冰雪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几个区域性节日之一,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组织的冬令节。它对带动中国冰雪文化的发展、丰富世界冰雪文化的宝库,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冰雪节诞生的背景 哈尔滨冰雪节的设想产生于1983年10月,方案最终实施是1985年1月5日。 八十年代初期,哈尔滨市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具体化。由于农村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企业强调责权利结合,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治生活更加安定。  相似文献   

20.
<正>岁月荏苒,时光流转。1982年5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编纂<哈尔滨通志、通史、专志、专史>的决定》,到2012年,地方志编纂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哈尔滨走过了30个寒暑,经历了两轮修志历程,填补了无志的空白,取得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