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海燕 《文史月刊》2023,(12):77-80
<正>历史上被毛泽东主席赞美过的人不多,在他多次赞美的人里面,贾谊要算一位。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这位少年天才,18岁时就因博学而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至门下出谋划策,因成绩卓著,时评天下第一。后吴公升迁廷尉,举荐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时年21岁。(博士在汉代宫廷负责传授经学,同时接受皇帝的咨询)。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人自信、自负,形之于"气",便为"傲气"了,"气",难免飘浮。西汉书生贾谊"少有才名",21岁便蒙圣恩被召进宫,授"博士"之职,深得汉文帝赏识。所谓年少气盛,涉世未深的贾谊不断建言立说、针砭时弊,终于招至周渤、灌婴等朝廷重臣的嫉妒、猜忌,受到诋毁,"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被文帝疏远、谪贬。其后,虽有反复,但终生未得重用,乃至在"梁怀王太傅"任上,梁怀王  相似文献   

3.
正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谪居长沙的第二年,贾谊彻底惹恼了汉文帝。当初他去长沙赴任,过湘江而自伤,写下《吊屈原赋》一文。那时他鹰隼折翼,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人做人处事切忌浮躁、轻率,即使你有再大的才华和本领。西汉书生贾谊"少有才名",21岁便蒙召进宫,授"博士"之职,深得汉文帝赏识。所谓不谙世事、涉世未深的贾谊不断建言立说,针砭时弊,终于招至周勃、灌婴等朝廷重臣的嫉妒与猜忌,受到诋毁:"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被汉文帝疏远、  相似文献   

5.
在汉文帝当国时期,贾谊不得大用,通常认为是很难理解的:处于诸吕乱后、朝野务治的时会,文帝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而贾谊年少英发,卓有才华,这样的君臣际遇,理应是鱼水相得的结合;事实却恰恰相反,贾谊入朝不久,即被排斥于廊庙之外,而且一贬十年,至死不再起用,所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的确不是一般推论所能解答的问题。对此,历代史学家议论纷纭,其中为贾谊鸣不平的显然是多数.如果说《太史公书》以贾谊同屈原并传,意在“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则司马迁早已含蓄地谴责了文  相似文献   

6.
贾逵与史学     
东汉贾逵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史学上做出了贡献,曾与班固共述汉史,后人对贾氏这方面的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其家学渊源是左氏学。九世祖贾谊,西汉文帝时为太中大夫、长沙王与梁怀王太傅,“修《春秋左氏传》”,曾“为《左氏传》训诂”。据《汉书.儒林传》,贾谊传其学于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贯公子长卿为荡阴令,授学于清河张禹。张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学,宣帝时禹受召待问。张禹授谏大夫尹更始,更始又传学于其子大司农尹咸及丞相翟方进等。至刘歆从尹咸与翟方进受《左氏》学,大好之。“…  相似文献   

7.
王永浚曾是国民党军的报务人员,在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被俘后,参加了红军,并得到任弼时和贺龙的信任与重用,担任湘赣军区无线电队报务训练班教员。长征时期,他成功破获敌人密码,有力配合了反"围剿"斗争,为红二方面军战略转移至陕北作出突出贡献,被任弼时誉为"密码脑袋"。抗战时期,由于他解决了我军破译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毛泽东亲笔题词"在奋斗面前没有什么困难"给予嘉奖。王永浚是我军情报战线杰出的破译专家和优秀领导者,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他和战友们通过一次次成功破译敌人的密电码,为我党我军的节节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个年轻人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作为屈指可数的名校大学生,他认为校长肯定会重用他,把学校里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他。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愿,校长不但没有委以他任何重任,甚至连句表扬的话也没有。这让他感到非常不悦和失望。  相似文献   

9.
高飞 《沧桑》2008,(6):172-173
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初期的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他曾两任王子太傅,对教育极为重视。其著作《新书》中的《胎教》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胎教思想。对贾谊胎教思想的发掘、研究,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殷明耀 《史学月刊》2007,(10):125-127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思想成就对汉代及后世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贾谊在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的基础上,完善、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以道家的形而上为立基,以儒家思想为落脚,建立自己思想的基本框架;以“法”为辅,以“礼”为主,形成了政治理论体系;其哲学思想是政治理论的基础。贾谊虽吸收多家思想之精华,但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这一中心,为汉代儒学的重铸作出了积极贡献。历代学者研究贾谊,更多关注的是其政治思想和文学成就,研究其哲学思想也多以前期著述的《六术》、《道术》、《道德说》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他的思想、政治、辞赋皆上承往哲,中切时弊,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也为两汉政治开创了一条新道路,影响有汉一世。贾谊存世的作品为数有限,但它们是汉代重要的文化成果,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政治、哲学、经学、文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看重他“不拉帮结派”顾祝同号墨三,江苏涟水人,早年即追随蒋介石,参与北伐和剿共,虽无显赫战功,却获得蒋的信任和重用。抗战期间即已提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代参谋总长,并被蒋两次外放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之所以为蒋所器重,据说,有个重要因素,就是顾不搞拉帮结派,没有形成“小圈子”,在国民党中央军政大员中少有顾的同乡、亲戚。  相似文献   

13.
正活跃于西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是塑造西汉乃至中华"帝国政治体制"最杰出的两位思想家之一(另一位为西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他不仅就秦朝的短命教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过秦论》,深刻剖析秦朝探索郡县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过程中滋生的多种弊政的沉痛教训,而且设计了西汉巩固封建帝国政治体制的模式并提出了对策,体现在作为当时政治实践指导原则的《治安策》中。在货币问题上,提出"上收铜勿令布"的主张,禁止民间占有和使用铜料以杜绝私人铸造铜钱,实现货币铸造权的集中和统一。论及私铸和盗铸的危害时,他在《铸钱》[1]篇中尖锐地指出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货币流通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成为"格雷欣法则"在世界货币史上的最早版本,是中国货币思想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做皇帝的,能节俭到汉文帝这份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北宋文学家吴垌《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借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借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相似文献   

15.
一、阳陵的历史地理概况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刘恒之子。他继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之后,是西汉王朝的第四代皇帝。刘启生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外藩入继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皇太子继承制度上的不足,汉文帝作为西汉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外藩入继的皇帝之一,其从一个藩王成为皇帝并非偶然,汉文帝能继承皇位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本文试从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汉文帝即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小平 《文史月刊》2011,(11):69-69
汉文帝刘恒是其一。他本庶出,轮不到他当皇帝,由于极其偶然的机会被权臣选中,成为汉天子。他在位23年,生活相当俭朴,衣食住行几乎跟当年他小心翼翼当代王时一样,没有锦衣玉食,不用豪车良马,人数不多的后宫还被他进行了精简,志愿回家的全给打发回去了。不仅如此,他还多次下诏,禁止臣属子民敬献奇珍异宝,甚至给自己修筑陵墓也很抠门,不允许使用高档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生前只活了五十岁,但死后却被人评说了两千余年。此人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本人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和极其矛盾的现象。从其出生到他死亡,从他个人品格到其建立的功业,没有一件事不会引起后人争论的。这是两千多年评论家对其众说纷纭的一个原因,从汉代的贾谊到现代的郭沫若都对其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正说明秦始皇是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华安仙字潭古石刻的记载,始于唐张读的《宣室志》。宣室本是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为汉帝发布政令的地方(见《三辅黄图》),只因汉文帝偶有一次和贾谊闲聊鬼神,张读的书就名为《宣室志》了,声明他记载的只是神怪之谈,并非严谨的史地著作。到一千多年后.民国4年(1915),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进行了实地勘察,才写出《汰溪古文》来。嗣后国内学者林钊、曾凡、弘礼(朱维干)、石钟健、刘蕙孙、林蔚文等纷纷著文论列,其中刘蕙孙素研古文字,主张用金石字、甲骨文来解释这石刻,成为“文字说”的中坚。1988年,著名岩画学家盖山林来华安实地勘察,写出《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认定该石刻是石刻岩画。  相似文献   

20.
张凯 《南京史志》2009,(5):31-31
一个年轻人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作为屈指可数的名校大学生,他认为校长肯定会重用他,把学校里重要的工作都交给他。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愿,校长不但没有委以他任何重任,甚至连句表扬的话也没有。这让他感到非常不悦和失望。一日,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校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根本不懂得如何用人。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去别处发展。”“我听说那所学校里有几位名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