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族西迁戍边路线图》解韩启昆《锡伯族西迁戍边路线图》,由笔者与关多文同志合作,特为纪念锡伯族西迁伊犁屯垦戍边229周年而绘制的。将图印在一个正方形长宽各30公分的手帕上。在纪念大会上,赠送给前来祝贺的省市领导和来宾、参加大会的本族干部和群众,以示...  相似文献   

2.
锡伯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创造了自己的优秀的文化。锡伯族人民在开拓、保卫祖国边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事业及“四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刊是研究满族及有关少数民族的学术理论刊物,对锡伯族的研究亦我刊任务之一。适此锡伯族“四·一八”西迁节225周年之际,特辟“锡伯族研究”专栏,由1987年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及本刊来稿中,从不同侧面选刊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锡伯族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刊愿为锡伯族研究的深入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也将渐次开辟其他少数民族研究专栏,希望各民族研究者及广大读者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察布查尔——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地处新疆伊犁的最西端,西部与苏联交界,战略地位很重要。这是一块由锡伯族人民守卫和开发出来的美丽富饶的土地。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是由锡伯族人民所挖的一条有名的大渠——察布查尔大渠之名命名的。这条大渠彻底改变了西迁锡伯族人民的命运,为锡伯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带福音。凿挖这条迄今180年历史的古老水渠的倡导者和组织领导者是图伯特,他是锡伯族人民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东北辽沈地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二百二十五个年岁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值得一书的历史人物中的最杰出的人物,关于他倡导修建察布查尔布哈(大渠)的卓越贡献和动人事迹,在锡伯族人民中广为流传,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5.
梁爽 《民俗研究》2017,(3):113-119
清代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新疆伊犁地区边务空虚,锡伯人受清朝政府之命西迁至察布查尔屯垦戍边。锡伯人定居区域的地理边界,以及因为八旗制度而形成的社会边界,强化了新疆锡伯族作为边防军的族群身份和屯垦戍边所应具备的价值标准。20世纪上半叶,地理边界和社会边界相继瓦解后,有关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对盛京老家的思念构成的原乡情感,以及纪念西迁的节日成为锡伯族延续族群身份和价值标准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维系新疆锡伯族族群边界的身份和价值标准不再明确,文化精英通过西迁节大型纪念活动等形式强化了边防军后裔的族群身份,提出以"西迁精神"为标志的价值标准,建构其新的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已由最初的4000多人繁衍到现在的2万多人。弓箭文化是锡伯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他们与弓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锡伯族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饮食习惯与汉族有相同之处,但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清朝康熙年间,锡伯族从伯都讷、齐齐哈尔等地迁至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不久,就自己筹集银两,建立了锡伯家庙。从此,它成了一个民族守望了三个世纪的精神家园。三个多世纪以来,锡伯家庙历尽沧桑,新世纪里,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终于得以修复和重建。锡伯家庙,是锡伯族早期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不但是锡伯族人心中的"圣地",也是我们弘扬锡伯族"西迁"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节日习俗的演进李云霞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泼水节、西迁节、抹黑节,等等。虽然有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在形式上却有自己的特色,而有的节日却纯属...  相似文献   

9.
在群星烂灿的民族文学的银河中,有一颗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小小的星,他已经坠落许多年了,然而每当人们读起他的《西迁之歌》时,深深感到他的光芒还在闪耀,他依然活在锡伯族人民的心中。他——就是锡伯族诗人——管兴才。  相似文献   

10.
边吉 《满族研究》2000,(1):31-31
“塔勒伊吾春”是锡伯族民间歌曲体裁 ,相当于“山歌”,在不同场合演唱又有不同名称。相传 ,176 4年锡伯族西迁途中就已传唱 ,后在新疆又有所发展。“塔勒伊春”内容是反映生产劳动和男女爱情。歌词多为即兴编唱 ,由上下句组成。上句 12个音节 ,下句 16个音节。曲调与歌词相协调 ,也是两乐句单乐段 ,节奏奔放活泼 ,旋法多环绕式往上推进 ,句尾二度上行最富特色锡伯族的“塔勒伊吾春”@边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做为不到十万人口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居在东北和新疆这两个极边地区。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我国锡伯族人口60%以上的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占30%左右的已成为新疆世居民族的锡伯族,保持、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使她成为新疆47个民族成分、13个主要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成为新疆诸多民族中的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蒙柯尔克孜一样,不但有语言,而且有文字的民族。西迁二百多年来,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始终成为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第一思维工具和重要的社会交际手段,使之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建于1953年11月。是我国第一个民族乡。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乡曾被取消民族乡建制而改称公社,1984年11月重新恢复建立。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音译,意为“新乡”、“新的村庄”。该乡位于天山山脉喀拉布拉克山南脚下,西南与中苏贸易边界口岸——霍尔果斯相接,东南有公路通往伊宁市。全乡总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由五个村组成。总人口11280人,有汉、锡伯、达斡尔、哈萨克、维吾尔、回、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藏、柯尔柯孜等12个民族组成,其中锡伯族1530人,占总人口的13.5%。该乡的锡伯族是“锡伯营”的后裔。乾隆二十八年西迁到新疆的驻扎在伊犁河北岸霍尔果斯地区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数量虽少,但她却是一个历史悠久、源渊流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锡伯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除了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过新年(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等全国性节日外,还要过“西迁节”。18世纪中叶,清政府先后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面对沙皇俄国的不断侵略,决定从辽宁抽调锡伯官兵到新疆驻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从盛京、辽阳、开原等15城抽调锡伯官兵1020名,注册家眷3275人,分两队于阴历四月初十和四月十九起…  相似文献   

14.
香玉 《神州》2014,(7):58-59
<正>锡伯族本是以游牧、渔猎为生的骑射民族,在西迁之后,仍然保留着自身的传统特征,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淳风美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锡伯族家庙,也被称为太平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锡伯文、汉文石碑,现仅存锡伯文石碑,碑上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鲜卑的后裔,最初游猎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一九八○年,米文平等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即为鲜卑的发源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其族大部西迁,鲜卑部落随即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北匈奴故地。然而,仍有极少数鲜卑部众游猎存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  相似文献   

16.
韩台 《满族研究》2004,(2):F002-F002,F003
在锡伯族西迁240周年之际,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与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促进各项民族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官兵从中国东北西迁至新疆伊犁,随后定居伊犁河南岸并组建锡伯营。在锡伯营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城堡的修筑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堡由开始的军事防御之所逐渐演变为锡伯营的家园。城堡的存在,不仅对当时伊犁城防体系的形成、清政府对伊犁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锡伯族的发展及地方区域中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勤劳、智慧、勇敢的少数民族,人口有84,000多人,主要居住在辽宁省的沈阳市和新疆的伊犁地区。沈阳市的锡伯族人口有27,980人(1982年统计数),主要居住在新城子区的兴隆台锡伯族镇和黄家锡伯族乡。 锡伯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沈阳的锡伯族,自清代初期南迁进驻盛京(沈阳)以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在长期的生产与生存的斗争中,在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歌谣、谚语、谜语和楹联等。就是他们宝贵精神财富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建国后锡伯族人口发展很快。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锡伯族人口为172,847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0.015%,1990年比1982年增长了106.5%,比同期全国总人口增长快94.5个百分点,比汉族人口增长快95.7个百分点,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70.98个百分点,成为各少数民族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锡伯族人口分布在全国的29个省  相似文献   

20.
《沈阳锡伯族志》是锡伯族的第一本志书,保留了沈阳锡伯族的诸多珍贵资料。但书中关于锡伯族迁入盛京地区时间、原因以及聚族而居局面的形成等几个问题,由于资料有限,尚未深入探讨。笔者认为,锡伯族迁入盛京时间应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上限,清政府将锡伯族迁入盛京的原因,主要是军事战略力量调整,而能够聚族而居,与盛京八旗兵农合一的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