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东 《湖南文史》2011,(3):31-31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年底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但是,他们几位却不知道,此前四年,陈景润就引起了中共高层不寻常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年底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Z1)
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陈景润在1978年那个“科学的春天”里,犹如一面旗帜,召唤着一批批献身科学的青年,踏上了向科学进军的征途。那个时代,陈景润就是科学的化身,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每一个大于2的  相似文献   

4.
赖晨 《文史博览》2014,(6):32-33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福州人)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数学老师给学生讲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给陈景润以极大的吸引力,以致他毕生为攻克这一难题而奋斗。那么,我们讲授历史课是否可以借鉴那位数学老师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跳出历史课本的框框,讲点课本外的呢?如,讲到秦汉时期的文化,司马迁与《史记》,我就多讲了一点中国  相似文献   

6.
张敏 《贵阳文史》2005,(3):30-31
陈景润是一位传奇人物,因攀登哥德巴赫猜想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正是这位似乎两耳不闻窗外事、成天沉浸在数学王国里的科学家,却与贵州结下了难舍的情缘。  相似文献   

7.
1933年5月22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生在闽侯县城门乡胪雷村(今属福州市)。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之前,陈景润随同在闽侯县邮政局工作的父亲陈元俊来到三元(现福建三明市)。  相似文献   

8.
卢成 《文史月刊》2006,(10):1-1
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他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倾慕的目光;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自豪和骄傲。陈景润,福建省闽侯人,我国著名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一个邮政之家,从小性格内向,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李小凝 《神州》2008,(5):106-109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抱病的陈景润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1985年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  相似文献   

10.
顾迈男 《百年潮》2014,(11):59-64
正我和华罗庚的相识与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是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而我,还是一个涉足科技界不深的年轻记者。起初,我和华罗庚只是一般的接触,他在科技界公开场合露面时,我报道一下他的活动。以后,在采访陈景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华罗庚教授传奇般的动人经历,最触动我的是,因为我同情陈景润,为他写了大量报道内容,无意之中曾深深地伤害了华罗庚。当时,我深感不安。于是,便怀着一种还  相似文献   

11.
顾迈男 《百年潮》2009,(8):34-38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在数学基础理论方面作出世界先进成果的陈景润处在病危中,处境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出于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责任心和对那个年代科学家不幸遭遇的同情,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几篇内参,这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使陈景润终于得以治疗.在长期交往中,我和陈景润结下了诚挚的友谊,知道了陈景润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我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由素昧平生到不由自主地为他奔走呼吁,以至为他写了十数万字的内参,实在是因为我从内心里反对那场动乱,同情“文革”中科学家们的遭遇所致。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序曲——《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 《百年潮》2008,(10):67-70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之后不久,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摘掉了“白专”的帽子,并作为著名科学家代表受到党中央领导接见。可以说,《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是新时期科学春天的序曲。30年过去了,陈景润和徐迟都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作为他们的老朋友,也是负责组织写作《歌德巴赫猜想》的编辑,回想起当年,我仍是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4.
孔飞力(PhilipA.Kuhn)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专家,哈佛大学希格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著称,著有《中华帝国晚期叛乱及其敌人》(1970)、《叫魂》(1990)及《现代中国国家的起源》(2002)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他的研究领域向海外华人移民史拓展。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也偏向这一领域。他从1993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海外华人”课程,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澳洲、中国香港和台湾、东亚等地讲学的主题也多是围绕海外华人移民史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研究的奠基者,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和《客家源流考》(1950),对当时及后世的客家研究均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在他的学术观点中,影响最巨者,莫过于他的客家源流观。罗先生在上述两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客家人的谱牒,反复论证客家人的祖先是真正的中原(中州)人,是经过五期大规模的迁移,而由中原辗转南迁到华南各地。对于罗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中强调血统的追寻,学界普遍关注的是他在《客家源流考》中提出的“纯粹自体”说。事实上,对于客家人的源流问题,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两书中的论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徐迟在1976年至1996年的20年间,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相继写下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生命之树常绿》、《刑天舞干戚》等一大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相似文献   

17.
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和道教研究专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colePratiquedesHautesEtudes,简称EPHE)。他有关道教研究的著作有:《无上秘要一六世纪道教全书》(1981年),本书对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研究有很重要的贡献。他的《中国社会争历史中的道教仪式》(TaoistRitualinChineseSocietyandHistory)(1987年),则是第一本关于道教仪式的英文专著。该书首次将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结合起来,全面地阐释了道教的仪式。劳格文先生治学严谨,成果丰硕,被公认为是法国道教研究很重要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序言:张光直于1931年出生在中国的北京,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哈德逊(J·E·Hlldson)考古学讲座教授。大学期间,他在台湾受业于著名的发掘安阳的学者李济,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跟莫维斯(H·MoviusJr.)、克罗孔(C·kluckhohn)、魏利(G·R·Wiley)和瓦德(L·Ward)完成研究生的课程,于1960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至1977年,后转入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他兼任皮保得博物馆的馆员。他对中国考古学独特的贡献是:对史前聚落形态、东亚新石器时代及国家的形成,特别是对三代和台湾史前史的研究。他对于现代考古学理…  相似文献   

19.
对我来说,独立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首先是财务上的独立,还有是思想的独立20年前复旦大学的校图书馆,一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摸索着书架,翻开一本厚厚的书,他的心开始狂乱地跳动。如同物理系学生以爱因斯坦为终极理想,数学系学生寻找陈景润,这个新闻系的学生也急着为自己寻找一个未来职业的偶像。  相似文献   

20.
就当代中国东南亚研究界而言,北京大学孔远志教授是位名副其实的印尼国情研究专家。他在印尼国情研究、中印(尼)关系史和中印(尼)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成朱颇丰,声名卓著。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称赞:“孔远志教授精通印尼语言,又曾在印尼留学数年,对印尼的方方面面有深入的感性认识。他对中国史籍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像他这样具备众长的学者来写中国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