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浏 《炎黄春秋》2001,(5):73-75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艺术创造、科学发现运动。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一.考古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作为有独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近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世纪。其前身在西方为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古物学,在中国为宋代开始兴盛的金石学。19世纪由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出现,对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确立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必要手段,而欧洲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历史非常之短,于是不得不借助于古代遗存进行追溯,考古学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是近代科学革命,还是古代科学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近代科学革命,还是古代科学复兴王桂兰近年来,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有人提出以《几何原本》的翻译、《崇祯历书》、《律历渊源》的编纂作为中国近代科学革命诞生、发展和完成的标志①。本文认为,无论从知识内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还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作用看,...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杨轲婷  闫璐瑶 《神州》2011,(11):33-33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其成就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相似文献   

7.
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评析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 ,认为该书资料丰富、翔实 ,体现了历史主义思想 ,动摇了“中世纪黑暗说” ,推动了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 ;其次评介该书自 192 7年问世以来西方史学界对“12世纪文艺复兴”现象的研究 ,对其中一批标志性成果 ,中国史学工作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近代以来欧美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看,在传统农业社会与近代工业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的先导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阶段。在欧洲,这一过渡性阶段大约出现在1500—1700年这两个世纪前后。人们往往把这两个世纪的欧洲称为商业欧洲。在这两个世纪中,欧洲商业经济的先导发展和急剧膨胀,以及整个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商业化,作为一种破旧立新的革命性力量,一方面浸蚀瓦解着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另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科学史学开始了一系列建制化活动,包括成立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发行科学史研究的刊物,举办与科学史有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建立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等。经过数十年的积淀,特别是建制化的推动,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发展,包括科学史学界开始频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适机改变自身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开辟科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欧洲巫术史研究长期以来是欧美学术界的学术热点之一。在其漫长的研究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四种研究范式的变革:理性主义范式、浪漫主义范式、新社会科学或人类学范式、现实主义范式。而在阐释体系中,自然、社会、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真实性与可感性以及重视微观问题等成为时下研究的常态。  相似文献   

11.
正16世纪左右,经过"文艺复兴"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有些国家的大资产阶级对内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殖民掠夺。他们利用宗教作为对外侵略的工具。早期的天主教士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西方学术,用以达到借西方文明来接近中国进行宗教宣传的目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意大利耶稣教传教士利玛窦晋献万历年皇帝朱翊钧的礼品中,有"西洋雅琴"一架——这实际就是欧洲的"古钢琴"。就这样,欧洲近代音乐从此便敲开了中国的门户。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本文认为它的崛起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大规模引进有关。体现着历史学由作为启蒙思想载体的进化论史学向作为特殊的认识工具的科学史学的转变。傅斯年在科学史学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和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俊芳 《世界历史》2004,1(4):110-118
文艺复兴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借助大量古典作品的翻译 ,文艺复兴戏剧家不仅从内容、形式上模仿古典戏剧 ,而且通过研究古典戏剧理论 ,创造出四种新的戏剧类型。同时 ,在创作过程中 ,戏剧家把人本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入剧作中 ,使作品更多地反映人的天性及社会生活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艺复兴戏剧因之超越了古典戏剧成就 ,为近代欧洲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英国地处欧洲边缘,17世纪中期与欧陆主要国家基本同时建立了国家常备军队。这与欧洲大陆军事科学在英国的传播不无关系。军事出版物作为军事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英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英国出版了大量军事作品,其内容涵盖整个军事领域,成为英国军人学习军事事务的重要媒介,促进了英国军人群体的专业化和英国军事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虽然考古学研究古老的材料,却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我们熟悉的近代考古学体系直到19世纪末期才形成。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考古学研究发展出了若干范式,每一种范式似乎都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考古学体系,贯穿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在考古学的不同领域都能够普遍适用。而且,还希望考古学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学科、乃至于社会大众所理解与利用,改变考古学作为一门冷僻学科的形象。于其中,文化是一个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从近代考古学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史学史是研究和阐述史学本身发展史的学科,它考察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然而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作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历史学科,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样可以把关于科学史的历史称为:“科学史学史”(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或(history of scientific history)。笔者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一个基本事实:科学史随着一大批历史学家、科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数个世纪以来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建构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它不仅在史学界和科学界占据一席之地,而且随着科学本身的迅速增长,它在整个历史学领域中,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体现出更加独特的研究价值。于是讨论以科学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学史,就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巨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本文就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做相关研究和分享。一、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典型之作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最有代表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以及文艺复兴和巴洛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一种早期幻灯机,由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国。到19世纪后,幻灯作为新教传教士"科学传教"的重要工具,遍及中国内地,幻灯演讲和幻灯片也成为表达近代知识的重要载体。在17—19世纪全球知识环流的背景下,这种"西器"在指称、制造、应用、流通等方面都与中国本土旧有资源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来自英国的近代教育技术和程式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教会演讲、口岸城市社会公共讲座、学堂科学教学的流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精英聚集的具体形式和发言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闭门结社转向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影灯演讲",并对"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欧洲基督教徒将奥斯曼帝国主要视为"欧洲病夫"。然而,在近代早期,尤其是16世纪,当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扩张达到顶峰时,欧洲基督教徒的奥斯曼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负面观念包括"世界的恐怖""上帝之鞭"和敌人等,正面观念也不容忽视,有强大、秩序良好和体制高效等,甚至有些欧洲势力将奥斯曼人视为其在基督教世界内部政治、商业和宗教斗争中可资利用的工具或盟友。这些观念根植于欧洲基督徒对伊斯兰教来源已久的敌视、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优势和对欧洲的威胁、欧洲国家间的相互冲突和近代世俗主义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欧洲基督教徒的奥斯曼观念也是欧洲在自我定位和建构自我认知过程中,将奥斯曼人作为参照物对比后产生的心理映象。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两种典型的研究范式:一种是革命史范式,将1840年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历史,视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人民革命,历经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和中共工农革命;另一种是现代化范式,将这段历史诠释为从传统的中国走向与全球先进国家接轨的现代国家的过程。柯文(Paul A. Cohen)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曾经总结过西方中国研究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是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来的“冲击—反应”论,把近代中国历史理解为由西方的冲击而产生的回应。第二种范式是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的“传统—现代”论,这一范式到今天还有巨大的影响,把近代中国看成是如何克服传统、走向普遍的现代性的历史过程。第三种范式是帝国主义论,从全球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和中心—边陲的二元模式来分析近代中国的各种历史现象。((1))这三种范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对中国史学界发生过影响,其中“冲击—反应”论和“传统—现代”论被现代化范式所吸纳,帝国主义论为修正版的革命史范式所收编,形成了多个预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