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论断不容否定朱(一)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  相似文献   

2.
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历史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吴大琨)《中国史研究》81—3。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胡钟达) 《中国史研究》81—3。是六种生产方式,还是五种生产方式?(周自强) 《中国史研究》81—3。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诸国的奴隶占有制形态 ——兼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五种生产方式斧削中国历史 ,是不适宜的。首先 ,五种生产方式是按照欧洲的历史提出来的 ,所以只适用欧洲的历史 ,与中国历史是不切合的。其次 ,五种生产方式只是一种逻辑概念 ,与实际的历史是有出入的。如所周知 ,马克思着力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破坏了或改造了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 ,把这些生产方式按历史顺序排列下来 ,就构成了五种生产方式。其实 ,任何社会的经济形态都不是由单一的生产方式构成的 ,而是由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构成的。例如 ,马克思还提到过一种手艺人或小农的生产方式 ,就未包括在五种生产…  相似文献   

4.
甄修钰  张新丽 《历史研究》2012,(3):143-155,192
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社会形态划分的争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思想演变和理论创新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论将会推动研究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所使用的文明起源的"三要素"或"四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这样的文明观很难对文明社会的出现做出结构特征性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讨论,有进展,亦有待深入;"酋邦"理论有建树亦有局限,需要通过学术创新把它整合在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中;在吸收酋邦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概述"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评介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和国家形成时间的两大观点——夏代说和夏代之前说;评论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诸种学说的得失;在对有关夏商西周三代国家结构的两种传统观点评论的基础上,阐述"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论;对先秦到秦汉之间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认为国家形态结构与民族类型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 概念之被放弃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再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这自然产生一个疑问,马克思是否放弃了这个术语或是放弃了这个概念。 对这个问题,苏联学者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有一类学者可说是坚持论者,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未改变他们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另一部分人同意此说,不  相似文献   

7.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理论上是这样说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绝不是凭  相似文献   

8.
打倒“四人帮”以后,随着历史科学领域学术讨论空气的逐渐活跃,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最近,对这一问题早就做过专门探讨和研究的志纯、学盛同志又写出专门文章,阐述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最新见解。他们“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的思想的发展过程”,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世界史的研究呈现了思想活跃、积极探讨问题的可喜气象。现将五年来报刊、文集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截止1983年8月)择其主要讨论的问题作一介绍,以供参考。一古代中世纪史1.亚细亚生产方式。1978年将这个早在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争论未决的问题再度提出,焦点在于对它的社会性质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有五种意见: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初级阶段说;东方型封建社会说;长期存在的一种混合社会形态说;独立的生产方式说。众说相峙,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中,张雅琴、白津夫同志最近发表了题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见《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一文,读后颇有感受,玩味之余,谨敬奉几点浅见,与张、白二同志商榷。 一、原始社会理论和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作者根据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上加的一条附注,以为马克思、恩格斯在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英 《史学月刊》2004,29(5):21-28
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阶级的划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这样一种理论模式。现在,人们发现运用这种理论模式解释历史和现实都遇到众多的困难,于是出现了要求用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代替阶级分析理论的呼声。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作教条式误读引起的不良后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本是一种“分工—阶级理论”,按照这样的理论,就应把阶级视为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工体系中处在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而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拥有不同的占有或支配权利、并因而具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取向的社会集团。运用这样的分工—阶级理论分析历史和现实社会的阶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变迁,才能看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立场,与"左"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批判两种思潮的错误观点,从理论上回应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不断深化和创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论断,最终形成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 978年以来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宗教问题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 ,把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拓展的前提条件 ;从世界总体发展的高度面对中国的宗教问题 ,考虑和解决中国的宗教问题 ,是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的宗教研究 ,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 ,也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现象及其社会地位、历史作用的认识 ,为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宗教自身世俗化倾向的加强 ,一方面可以说是党的宗教政策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促成党的宗教政策恢复拓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越 《史学集刊》2006,(2):73-77
20世纪30年代,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而迅速扩大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着明显的教条化和公式化、轻视史料与考证的缺失。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纠正,而且还从理论上论述了史料及考证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理论观点与材料方法间的辩证关系,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和学术研究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蔡萌 《世界历史》2020,(1):141-154,I0007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民愫 《史学月刊》2003,47(12):5-14
以霍布斯鲍姆和汤晋森等人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史学派别。在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框架下,从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学派发展的国际思潮背景着眼,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的大体脉络。该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学术前提,在于西方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机制,而学派奠立及其学术创新的背景层级,则依赖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和学术文化机制等重要社会环境资源。另外,英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书灿 《史学理论研究》2012,(3):99-109,160
晁福林先生在"中国无奴隶社会论"主导下,提出了夏、商"氏族封建"说及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形态理论"。由于学术界对有关夏商时期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理解和判断颇相悬殊,再加上其所借用的"长时段"理论,难免造成"封建制"三段论标尺不一,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体系尚待学术界深入推敲。"无奴学派理论"能否成为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的最后定论,如何统一"无奴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认识上的分歧,对学术界早期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都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应继续关注和持续探讨的关键性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张旺清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5,1(3):104-107
理论界在考察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时,往往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其自身残存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国共合作的实际环境相联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仔细阅读陈独秀的著述,不难发现,陈独秀在论述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时,是基于其社会历史进化观,这种社会历史进化观深受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才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is and the subsequent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set out the contours of Marxian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nd call for greater research attention to a neglected field of critical research that, given its political importance, requires urgent attention. Notwithstand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other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urban ecology, Marxist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d relational approach that helps untangle the interconnected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together go to form highly uneven and deeply unjust urban landscapes. Because the power-laden socioecological relations that shape the form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s constantly shift between groups of actors and scales, historical-geographical insights into these ever-changing urban configurations are necessary for the sake of considering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al-ecological urban strategies.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s is gaining recognition within radical and historical-materialist geography. The political programme, then, of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is to enhance the democratic content of soci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by identifying the strategies through which a mor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power and a more inclusive mode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can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 949— 1 999年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勾勒 ,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研究、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构造“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尝试 ,整理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发展线索 ,给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理论框架 ,并作了纲要式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